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探讨其诊断标准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BLBC患者1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分析。结果镜下特点为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片状分布,周围存在纤维结缔组织间隔,肿瘤组织边缘表现为推进式生长方式,肿瘤细胞胞浆少,呈合体状,细胞核为圆形或者卵圆形,核浆比例高,呈高级别形态。免疫组化染色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阴性(-),伴有至少一种基底细胞角蛋白和(或)肌上皮标记物CK5/6、P63等的阳性表达,11例CK5/6阳性表达,占84.62%,2例CK5/6弱阳性表达,占15.38%;4例P63阳性表达,占30.77%;6例EGFR阳性表达,占46.15%,随访3~18个月患者均存活。结论 BLBC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CC)的病理诊断、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方法 复习6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6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8岁,左乳2例,右乳4例,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影像学无特征性改变,大体境界清楚,也可呈浸润性生长,镜下病理形态学多样,肿瘤成分包括腺上皮细胞(腺腔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基底细胞)构成,免疫组化表型腺腔细胞表达CK7、E-Cadherin、CK5/6、CD117,基底细胞表达P63、SMA、s-100,6例均获随访资料,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类少见类型的乳腺癌,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92例皮肤基底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癌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生长缓慢、极少转移,但若不及早治疗,则会引起局部组织溃烂,产生不良后果。为了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作者回顾性分析了92例患者的96个BCC皮损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总结出了其临床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及特征,增强对乳腺肿瘤的病理学认知.方法 通过对2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样癌的病理学分析,结合免疫表型相关文献来探讨其病理学特征.结果 从临床病理分析来看,2例患者均表现无痛性肿块,在组织变化上呈现多节状或弥漫状,核仁较为显著,间质存在淋巴细胞浸润现象.结论 针对乳腺原发性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较少,在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分析上与普遍乳腺癌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乳腺腺样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7年1月 ~2019年12月收治的7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表现、肿瘤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7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岁,中位随访时间65个月(49~147个月),1例...  相似文献   

6.
观察女性乳腺小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探讨其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通过对5例乳腺小管癌进行常规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腺小管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肿瘤由分化好的小腺体或小管组成,上皮细胞分化较好,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小管结构缺乏肌上皮细胞,部分小管呈锐角状;小管之间为富于细胞的纤维性间质。病理诊断时应与硬化性腺病、微腺管腺病、分化好的浸润性导管癌、放射状瘢痕等鉴别。结论乳腺小管癌是一种预后极好、由高分化小管结构所组成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7.
2003年WHO乳腺肿瘤新分类在乳腺上皮性肿瘤项下增加了一种新的类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IMP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类型,占乳腺癌的3%~6%.由于IMPC与乳腺癌的其他类型相比,除了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外,该肿瘤有高度的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等预后不良的生物学行为,在IMPC早期可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因而近年来引起国内外临床及病理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切缘癌残留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376例ESCC患者中37例切缘癌残留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分期)、肿瘤最长径及淋巴结转移(N分期)分组之间切缘癌残留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着肿瘤最长径的增加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ESCC手术切缘癌残留的发生率显著升高(X2=4.520及11.855,P<0.05),而不同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程度其手术切缘癌残留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C的肿瘤最长径、淋巴结转移都是手术切缘癌残留发生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在手术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T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MTC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MTC镜下形态多样,免疫组化为阳性表达,染色为淀粉样物沉积。结论 MTC在术前诊断较难,病理学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最大特点是间质或细胞间淀粉样物沉积。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学工程》2016,(5):595-596
目的探讨颈部胸腺样分化的癌的临床病理类型。方法入选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切除颈部软组织和颈部甲状腺组织肿瘤90例,将术中所切除的肿瘤组织和标本送入病理室检查,将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根据胸腺样分化的癌的形态、特征、分布等特点,评估恶性胸腺样组织及良性胸腺样囊肿上皮组织的特异性标记抗体CD5、CD117、CK19、TTF-1以及Tg阳性率情况。结果恶性胸腺样组织上皮的特异性标记抗体CD5、CD117、CK19、TTF-1、Tg检测阳性率与良性胸腺样囊肿上皮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胸腺样分化的癌临床病理类型与病变组织来源相关,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可为病理诊断及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的临床观察与病理分析.方法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例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患者进行病理观察与分析来获取相关特征资料.结果从临床表现来看,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多表现出咳血、胸痛、发热等症;在进行胸部X光片观察中发现,存在圆形肿瘤状物影,且合并有胸腔积液、肺叶不张等症状;在组织学检测中,样癌细胞肿大,且具有嗜酸性,核呈泡状,核仁不明显,存在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间质包绕.结论肺原发性淋巴上皮样癌病例较少,需要从病理学、免疫学等方法来进行辅助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研究Hsp70在人类表皮和表皮肿瘤痰病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56例表皮肿瘤(其中29例基底细胞癌、27例鳞状细胞癌)和30例正常人皮肤中HSP70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HS70在正常表皮全层角质形成细胞胞浆均有表达;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癌细胞胞浆表达减弱,但在部分癌细胞杖有中等表达。结论 胞浆HSP70表达降低可能与皮肤肿瘤有关,细胞核表达HSP70与角质形成细胞恶性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53例老年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0月经我院皮肤科诊断明确的53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病例,就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皮损部位、临床误诊及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皮肤鳞癌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以中老年多见;好发部位为暴露部位,且在不同年龄间有统计学差异;肿瘤有无溃疡在不同临床分型中不存在显著并异;皮肤鳞状细胞癌与外伤等刺激相关;各临床类型中以结节隆起型最易误诊。结论 (1)鳞癌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以60~79岁为发病高峰。(2)慢性长期阳光照射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3)皮肤鳞癌常继发于烧伤、外伤性瘢痕、慢性溃疡等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组织起源.方法 收集食管小细胞癌5例,对其组织进行伊红-苏木素切片及免疫组化切片后行光镜观察,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以中老年多见,平均60.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和消瘦;肿瘤位于中段2例、下段3例,其中下段1例累及胃贲门.镜下形态主要形成巢片状结构,瘤细胞大小、形态一致,核呈卵圆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有异型性,染色质为粗细不一的颗粒,核仁不清楚,核分裂像平均>20/10高倍视野;3例有片状坏死,1例有灶性鳞癌分化.每例肿瘤均呈明显的浸润生长,并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5例均为阳性.随访结果:4例死于本病,平均生存7个月.结论 食管小细胞癌是一种高度恶性并少见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小细胞肺癌相似,对CK、Syn的表达是其免疫表型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SC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结果 13例SCCC占我院同期收治的所有宫颈癌的0.6%。根据国际妇产科联合会2014标准进行分期:ⅠB1期2例,ⅠB2期5例,ⅡA1期2例,ⅡA2期3例,ⅣA期1例。将13例患者根据临床分期的不同分别行新辅助化疗、根治术、术后化疗、同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截止2015年3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8.6个月,患者中4例死亡,9例无瘤生存。结论 SCCC发病罕见,主要以病理学诊断为主,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提高准确率。临床分期Ⅰ期者预后较好,Ⅱ期及以上者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容易发生远处转移。故应对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式,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乳腺髓样癌并副癌综合症1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鼻部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忻18例鼻部基底细胞癌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变缺损13例采用颈部全厚皮片移植的办法修复,5例采用鼻唇沟游离皮瓣修复。结果所有18例患者术后均Ⅰ期愈合,皮片、皮瓣企部成活,面部外形美观。随访6个月至11年,无并发症,肿瘤尤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鼻部基底细胞癌治疗的有效方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颅后好。完整切除肿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研究,分析其在鉴别诊断乳腺髓样癌和乳腺纤维瘤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1月到本院接受检查的乳腺髓样癌患者31例、乳腺纤维瘤患者3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对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后,乳腺髓样癌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6.8%,乳腺纤维瘤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0.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辨力较强,使用方法简单便捷、无辐射、可反复使用,能够清晰显示出乳腺纤维瘤病变和乳腺髓样癌肿块的形态、内部回声、血流分布、肿块大小等情况,对于乳腺纤维瘤和乳腺髓样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治的20例皮肤鳞状癌患者资料,对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确诊病例采用手术和高频电离子治疗并做好回访。结果 20例患者临床诊断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为皮肤鳞状细胞癌。入院治疗后,2例死亡,其余18例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出院,自患者出院随访至今,无1例病灶转移。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是临床上早发现、早确诊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