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科手术患儿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眼科短小手术患儿48例,年龄4~12岁,按年龄和麻醉药物分为4组(n=12):ⅠPK组4~7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R组4~7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K组8~12岁,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ⅡPR组8~12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ⅠPK组和ⅡPK组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及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g/kg维持麻醉.ⅠPR组和ⅡP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静脉输注异丙酚6 mg·kg-1·h-1和瑞芬太尼0.1 μg·kg-1·min-1,瑞芬太尼每2分钟增加0.025 μg·kg-1·min-1,直至0.2 μg·kg-1·min-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冲洗眼球时、手术开始后即刻、手术开始后15 min和出手术室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和麻醉深度指数(CSI).记录术中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总镇静时间.计算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比较,4组SP、DP、HR、RR和CSI均降低(P<0.05);与ⅠPK组和ⅡPK组比较,ⅠPR组和ⅡPR组RR和CSI降低,术中体动和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麻醉诱导时间延长,苏醒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与ⅠPR组比较,ⅡPR组麻醉诱导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缩短(P<0.05).ⅡPR组瑞芬太尼平均输注速率小于ⅠPR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眼科短小手术患儿麻醉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迅速,而不同年龄患儿瑞芬太尼用量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结肠镜诊疗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择期行结肠镜诊疗术患者90例,年龄35~63岁,体重45~ 72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n=30):瑞芬太尼0.2 μg/kg组(Ⅰ组)、瑞芬太尼0.5 μg/kg组(Ⅱ组)和瑞芬太尼1.0μg/kg组(Ⅲ组).Ⅰ组-Ⅲ组分别经60s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0.5和1.0 μg/kg后,静脉注射异丙酚1mg/kg,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置入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出现体动反应时,追加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首剂量的半量.记录手术时间、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和术中体动反应、心血管事件、低氧血症、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手术时间、诱导时间、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体动反应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Ⅲ组体动反应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心动过缓、低氧血症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 对于结肠镜诊疗术患者,复合异丙酚1mg/kg时瑞芬太尼的适宜剂量是0.5μg/kg.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术前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对老年患者无痛肠镜诊疗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 拟行无痛肠镜诊疗术患者6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曲马多组(T组),T组术前2h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00 mg.两组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于麻醉诱导前、肠镜至回盲瓣、术毕时记录SP、DP、HR、SpO2,记录麻醉诱导时间、诊疗操作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两组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麻醉诱导时间、诊疗操作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曲马多缓释片100 mg可安全用于老年患者无痛肠镜诊疗术,但不能有效增强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靶控输注(TCI)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心功能Ⅱ级或Ⅲ级,随机分为2组(n=20):低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L组)和高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H组).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进行麻醉诱导,术中调节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60,L组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为4~8 ng,ml,CPB期间维持Ce 2 ng/ml;H组瑞芬太尼Ce为8-12ng,ml,CPB期间维持Ce 4 ng/ml.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管活性药应用及术后恢复情况,测定麻醉诱导前即刻、劈胸骨后5 min、心脏复跳后5 min和术毕时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浓度.结果 2组术中循环稳定,血管活性药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发生术中知晓,术后无明显低血压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所有患者痊愈出院.与L组比较,H组切皮前和CPB前心率减慢(P<0.05),劈胸骨后5 min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酚靶浓度较低,术中异丙酚总用量减少(P<0.05).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TCI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时,当瑞芬太尼ce为4~12 ng/ml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好;Ce为8~12 ng/ml时可减少异丙酚用量,减轻CPB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复合TCI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气道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4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两组均以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麻醉,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3μg/ml,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采用序贯法确定,第1例患者瑞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5μg/L,相邻靶浓度之比为1.1.A组以检查过程中BIS≤60为合适麻醉深度,B组以检查过程中气道反应≤Ⅱ级为合适麻醉深度.分别计算两组瑞芬太尼抑制气道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A组和B组瑞芬太尼的EC50及其95%CI分别为4.50μg/L(95%CI 3.88~5.36μg/L)和4.10ug/L(95%CI 3.31~5.00μg/L),A组EC50高于B组(P<0.05).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μg/L)时,瑞芬太尼抑制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气道反应的EC50为4.10μg/L.BIS不适宜作为反映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辅助上气道手术(CAUP)患者瑞芬太尼、异丙酚联合局部麻醉的效果.方法 拟在局麻下行CAUP手术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80例,年龄25~60岁,体重指数≤35 kg/m2,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n=20):生理盐水组(S组)、异丙酚组(P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R组).1%丁卡因咽部表面麻醉后,S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15 ml·kg-1·h-1,P组静脉输注异丙酚25μg·kg-1·min-1,R组静脉输注瑞芬太尼O.05μg·kg·min-1,PR组静脉输注异丙酚25μg·ks-1·min-1和瑞芬太尼0.05μg·kg-1·min-1.10 min后用含1:200 000肾上腺素的利多卡因行术野局部浸润麻醉.术中每5分钟采用Ramsay评分评价镇静程度;采用主诉疼痛分级(VRS)评价疼痛程度.S组VRS分级为Ⅲ级时为麻醉失败,其余3组VRS分级为Ⅲ级时,增加输注速率或静脉注射异丙酚10 mg或瑞芬太尼20μg;如出现Ramsay评分>3分或呼吸抑制(RR<8次/min或SpO2<95%),则为麻醉失败.于射频消融前和射频消融5 min时记录BP和HR.记录气道阻塞和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PR组麻醉成功率(分别为90%、100%)高于s组和P组(分别为40%、65%)(P<0.05).与S组比较,射频消融5 min时P组SP、D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组和PR组SP、DP和HR降低(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联合局部麻醉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者射频消融辅助上气道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氯胺酮在小儿疝气手水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异丙酚+氯胺酮麻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瑞芬太尼.记录术前、诱导后、切皮、结扎疝囊时的HR、MAP、SPO2变化,观察麻醉苏醒时间、并发症及氯胺酮用量.结果:与术前比较,切皮、结扎疝囊时时照组的HR、MBP明显升高,P<0.05,而实验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二组的SPO2与术前相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苏醒时间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氯胺酮用量对照组明显多于实验组,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氯胺酮应用于小儿疝气麻醉平稳,苏醒快,是较好的小儿疝气麻醉药物组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重睑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为重睑术麻醉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笔者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条件的重睑术就医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每组54例。瑞芬太尼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氯胺酮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记录两组就医者围手术期氧合状态、通气状况及脑功能指标变化[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BR)、血氧饱和度(SpO_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入室后即刻、局麻后20min MAP、HR、BR、SpO_2、PETC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瑞芬太尼组静脉麻醉即刻、局麻即刻、局麻后10min MAP、HR、BR均明显低于氯胺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Ramsay镇静评分(2~4分)率为88.89%明显高于氯胺酮组的7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BCS舒适评分为(2.81±0.93)分明显高于氯胺酮组的(2.41±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明显低于氯胺酮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重睑术麻醉综合效果优于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方案,为手术创造了更优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实施喉罩麻醉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接受喉罩麻醉的患者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异丙酚靶控输注。观察组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比较2组患者(1)麻醉前(T_0)、喉罩置入前(T_1)、喉罩置入后1 min(T_2)、停药时(T_3)的SBP、DBP、HR。(2)术中不良反应例数、患者苏醒时间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_0、T_3时2组SBP、DBP及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1、T_2时点观察组SBP、DBP及HR的波动幅度优于对照组,术中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及异丙酚的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应用异丙酚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实施喉罩麻醉,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苏醒快及异丙酚的用量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进行靶控静脉麻醉与传统的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B组(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和C组(静吸复合麻醉)3组。每组各50例,对比3组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进行麻醉时的数据显示,C组患者的SBP、DBP和HR在诱导时的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的插管反应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OAAS评分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更稳定,患者更易于恢复意识,应当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静脉全身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开胸手术病例6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30例,均为异丙酚复合静脉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麻醉诱导方法相同,术中瑞芬太尼组用瑞芬太尼0.20μg/(kg.min),异丙酚100~200μg/(kg.min)泵入;芬太尼组以芬太尼0.20μg/(kg.min)、异丙酚100~200μg/(kg.min)泵入,观察相关指标。结果瑞芬太尼组异丙酚用量小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呼之睁眼时间短、拔管早(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比芬太尼更优越、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老年患者60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均分为舒芬太尼组(舒芬太尼+异丙酚麻醉)和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异丙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疼痛评分与苏醒时间.结果 术中舒芬太尼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瑞芬太尼组平稳(P<0.05);术后舒芬太尼组疼痛评分优于瑞芬太尼组(P<0.05),而术后瑞芬太尼组苏醒时间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分别采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前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后者平稳,且术后前者镇痛效果优于后者,但后者苏醒时间优于前者,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合TCI异丙酚时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EC50).方法 择期拟行全麻下声带息肉摘除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20~51岁,体重52~83 kg,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4μg/ml,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采用序贯法确定,第1例患者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5ng/ml,相邻靶浓度之比为1.2,以HR或MAP变化幅度超过基础状态15%为心血管反应阳性的判断标准.气管插管后3 min置人支撑喉镜.计算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见胸壁僵硬,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3.50 ng/ml,95%CI为3.47~3.60 ng/ml.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4μg/ml时瑞芬太尼抑制支撑喉镜诱发心血管反应的EC50为3.50 ng/ml,95%CI为3.47~3.60 ng/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种麻醉方法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A组麻醉方式选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B组七氟醚复合异丙酚,观察2组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气分析术后拔管苏醒时间。结果 A组各时点Cor、NE、E、ACTH浓度及MAP、HR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气腹后30min各时点Cor、NE、E、ACTH浓度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停气后渐恢复正常,A组术后苏醒时间快于B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抑制应激反应优于七氟醚复合异丙酚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的麻醉恢复质量.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年龄40~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20):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组(R组)和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组(S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阿托品0.25 mg,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浓度(Cp)为4.0μg/ml,瑞芬太尼Cp为4.0 ng/ml,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为0.4 ng/ml,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麻醉维持:TCI异丙酚,瑞芬太尼Cp和舒芬太尼Ce分别为2.5、0.25 ng/ml,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 mg/kg,调节异丙酚Cp和七氟醚浓度,维持Norcotrend指数37~56.记录苏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和麻醉恢复期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R组比较,S组苏醒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延长,但是高血压、心动过速、呛咳、躁动和寒颤的发生率降低(P<0.05);2组均无一例病人发生苏醒延迟或呼吸抑制.结论 与TCI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TCI舒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恢复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TCI)异丙酚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的影响.方法 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30例,随机分为3组(n=10):芬太尼组(Ⅰ组)、小剂量瑞芬太尼组(Ⅱ组)和大剂量瑞芬太尼组(Ⅲ组).麻醉诱导:Ⅰ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0 μg/kg,然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10 μg·kg-1·h-1;Ⅱ组和Ⅲ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然后分别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 μg·kg-1·min-1.3组静脉注射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后3min开始TCI异丙酚,初始血浆靶浓度为1.0 μg/ml,逐渐递增至2.0 μg/ml.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后气管插管.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期间血压最低值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后1 min(T3)、插管后2 min(T4)及插管后5 min(T5)时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左室每搏功指数(LVSWI),并于上述时点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记录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间麻醉诱导期间低血压及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各组T1,2时HR和MAP均降低,Ⅱ组T3时HR和MAP升高,Ⅲ组T4时MAP降低,Ⅰ组和Ⅱ组T2-4时S(v)O2升高(P<0.05);3组间各时点CVP、PCWP、CI、LVSWI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0 μg/ml)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负荷剂量后,持续静脉输注0.5 μg·kg-1·min-1麻醉诱导时血压和HR下降适度,可较好地抑制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气管插管时血液动力学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不同效应室靶浓度(Ce)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方法 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180例,年龄18~60岁,随机分为6组(n=30):P5.0 R2.5 组、P5.5 R2.5组、P6.0 R2.5组、P5.0 R3.0组、P5.5 R3.0组和P6.0 R3.0组,检查前TCI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异丙酚Ce分别设为5.0、5.5和6.0 μg/ml,瑞芬太尼ce分别设为2.5和3.0.g/ml,持续监测MAP、HR及SpO2,效应室浓度均达靶浓度时开始检查,连续性阵咳或支气管痉挛时采用2%利多卡因经纤维支气管镜滴至气管作表面麻醉,MAP下降>基础值30%和/或HR<55次/min时静脉注射麻黄碱,MAP升高>基础值30%和/或HR>120次/min时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检查结束时停止TCI.记录异丙酚与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及苏醒时间.记录表面麻醉、静脉注射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患者的总例数,评估麻醉效果并记录术者满意度.结果 P6.0 R2.5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较其余组延长,P5.5 R3.0组和P6.0 R3.0组的麻醉效果较P5.0R2.5组、P5.5 R2.5组及P5.0 R3.0组好,P5.5 R3.0组术者满意度较其余组升高,P5.5 R3.0组表面麻醉、麻黄碱和/或瑞芬太尼的使用率较其余组降低(P<0.05).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患者TCI异丙酚(Ce 5.5μg/ml)复合瑞芬太尼(Ce 3.0 ng/ml)时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对缺血型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的缺血型烟雾病患者40例,性别不限,年龄19~ 59岁,BMI 19~ 25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Suzuki分期≥3.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瑞芬太尼组(PR组)和七氟醚-瑞芬太尼组(SR组).麻醉诱导: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5 μg/ml,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和罗库溴铵0.6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SR组吸入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0% ~ 1.7%),PR组TCI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 μg/ml,2组均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5 ng/ml,维持BIS值40 ~ 60,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3 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血管阻断前10 min (T1)、血管阻断后10 min (T2)、血管吻合-开放后10 min (T3)时记录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结果 与T0时比较,PR组T3时术侧rSO2升高,SR组T1-3时术侧和非术侧rSO2升高(P<0.05或0.01);与PR组比较,SR组T1时术侧rSO2升高(P<0.05),非术侧rS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型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患者,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可维持良好的脑氧供需平衡状态,且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9.
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麻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苏醒时间和苏醒质量.方法:选择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小儿30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R组,n=15)和芬太尼组(F组,n=15).麻醉诱导R组用瑞芬太尼1~2μg/kg,F组用芬太尼2~3μg/Kg,插管后行机械通气,R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0.25μg.Kg-1.min-1,F组每隔15~20min缓慢静注芬太尼1μg/Kg.两组均持续吸入1%异氟烷.监测指标包括患者诱导前、诱导后2min、气管插管后2min、手术开始后1O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连续记录有创动脉压力(I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问、拔管时问及躁动情况. 结果:两组诱导后血压、心率均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O.05).R组插管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而F组插管后2min血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手术开始后1Omin,R组血压.心率低于F组(P<0.05).两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R组少于F组(P<0.05).躁动R组多于F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氟烷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可使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迅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患儿在大面积烧伤换药中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使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下的疗效。方法大面积烧伤需换药患儿5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 组),采用微泵瑞芬太尼0.1μg/(kg·min)和复合异丙酚3 mg/(kg·h);对照组(B 组),采用芬太尼0.02μg/(kg· min)和复合异丙酚3 mg/(kg·h),观察两组患儿麻醉反应及各种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儿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aO2)及躁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P <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烧伤患儿大面积烧伤换药的麻醉效果好,血液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意识恢复快,且不会加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