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1错牙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临床诊断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恒牙列患者,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3.5岁。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微种植体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传统支抗组10例(男5例,女5例)。两组均采用拔牙矫治,拔除上、下颌四颗第一前磨牙,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两种支抗方法都能使上颌切牙的唇倾度和突度发生显著而有利的改变(p0.01),而使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可以更大程度内收上前牙;上颌磨牙无明显近移;唇部软组织变化更大,因此面型也改善得更好。而下颌平面角和牙合平面在微种植支抗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应用微种植体加强支抗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效果更显著,并且可以缩短疗程,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传统支抗的区别。方法:选择30例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的上颌前突患者,拔牙模式均为拔除上颌2个第一前磨牙,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之间植入自攻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常规制作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和口外弓。分析2组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例矫治后,上前牙突度及轴倾度得到改善。实验组SNA、ANB、U1-SN、UI-L1、U1-NA、U1-PP、U6-PP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支抗,最大限度避免支抗的丧失,能更有效地改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面形和牙弓凸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比较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方法:收集笔者医院9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之分为口外弓支抗(MIA组)46例和微型种植体支抗组(HGA组)49例,比较其矫正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和模型测量结果,矫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MIA组牙合平面与SN平面夹角(OP-SN)、上颌中切牙牙长轴与SN平面夹角(U1-SN)、上唇突度、下唇突度、上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UL)、下唇最凸点至E线垂直距离(E line-LL)、覆牙合(OB)、覆盖(OJ)均小于HGA组(P<0.05),矫治时间短于HGA组(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H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HGA,MIA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更佳,且能够缩短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20年8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60例Angle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种植支抗组),30例使用传统支抗(传统支抗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疗效。结果:种植支抗组平均(17.50±1.56)个月完成矫治,传统支抗组平均(19.25±2.37)个月完成矫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m-U6均增加(P<0.05),Ptm-U1、U1-SN均降低(P<0.05);治疗后,种植支抗组的Ptm-A、SN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传统支抗组治疗前后的Ptm-A、SNA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Ptm-U1、U1-SN减少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Ptm-U6增加量:种植支抗组<传统支抗组(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作用强且比传统支抗稳定可靠,可有效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改善患者面型,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固定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青少年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配合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固定矫治联合微种植体支抗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SNA角、SNB角、GO-GN-SN角、OP-SN角等颌面部指标,比较两组前牙覆(牙合)覆盖、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等错(牙合)畸形指标。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比较,采用医院自制外观功能满意度对两组矫治满意度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SNA值略有下降,SNB值、GO-GN-SN值、OP-SN值略有增加,且观察组SNA值低于对照组,SNB值、GO-GN-SN值、OP-SN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前牙覆盖、前牙覆(牙合)、磨牙咬合关系、中线关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理功能、运动功能、饮食功能及生理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伴轻中度拥挤病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取成年正畸患者30例,根据治疗需要在双侧磨牙区各植入一枚微种植体支抗辅助推上颌磨牙远移。记录患者治疗前(T0)、治疗结束时(T1)及治疗后3年(T2)的影像及模型资料。通过比较三个时间点患者头影测量值的差异,以观察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整体远移的远期疗效。结果:平均治疗时间27.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6.3个月。治疗结束时,U6牙冠远移平均值为4.4 mm,U1牙冠腭侧移动值为3.4 mm,牙冠向腭侧旋转3.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年,U6在矢状向与轴倾角的变化与正畸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P-FH与PHF/AFH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辅助上颌磨牙向远中移动时,磨牙移动基本为冠根整体移动,并且远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的稳定性。方法选择35例错颌畸形患者,共植入种植钉84枚,观察其在行支抗功能过程中的松动脱落情况。结果 84枚微螺钉种植体中,11枚出现松动脱落,成功率86.9%,脱落率13.1%。结论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性能稳定,疗效肯定,操作简单,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理想的支抗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微螺钉支抗种植进行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为各位同道提共成功的种植经验.方法:对64例各类错牙合畸形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自攻型微螺钉支抗种植体进行了矫治,按微螺钉支抗的标准规程操作,共计种植微螺钉128颗,分剔对即刻种植后、种植4周启及负载后4周的稳定性进行统计分析.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的种植成功与失败情况通过其脱落率及折断率来评价.结果:64例128颗微螺钉支抗种植体,共有6例8颗脱落,成功率为93.75%,脱落率为6.25%,其中种植后即刻脱落2例4颗,4周后脱落1例2颗,负载4周后脱落2例2颗,无种植体折断情况发生.结论微种植支抗体的种植成功率与种植手术的术式、技巧及手术设备、环境有关,同时,患者的个体因素年龄、性别、骨密度及口腔卫生情况也是微种植支抗种植成功及能否成功行使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4月于我院 接受治疗的96例错颌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参照组采用口外弓支 抗正畸,研究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正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牙列指标、咀嚼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 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参照组的85.42%(P <0.05);研究组上切牙宽度、上 中切牙角、下切牙宽度、下中切牙角均大于参照组(P <0.05);研究组咀嚼效率及咬合力均优于参照组 (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低于参照组的14.58%(P<0.05)。结论 错颌畸形患者应用微 螺钉种植体支抗效果确切,能够提升临床疗效,优化牙列指标,改善咀嚼功能及咬合力,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炎性微环境及牙齿美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18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9,自锁托槽矫治器+微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和对照组(n=59,自锁托槽矫治器+Nance弓联合横腭杆支抗正畸治疗)。观察矫正前、矫正6个月后患者的咬合力、咀嚼效率、牙齿美观指数、牙周细胞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观察矫正前、矫正后两组患者的牙齿体积(侧切牙、中切牙、尖牙)差变化,统计两组并发症(牙齿松动、牙龈炎、组织水肿)发生情况。结果:矫正6个月后,两组患者咬合力、咀嚼效率、牙齿美观指数较矫正前降低,观察组咬合力、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牙齿美观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牙周细胞IL-6、IL-1β、TNF-...  相似文献   

11.
Zhang  Bo  Huang  Xinqi  Huo  Sibei  Zhang  Chenghao  Cen  Xiao  Zhao  Zhihe 《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2021,36(8):1557-1566
Lasers in Medical Science -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trial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PBMT on mini-implant stability. Electronic searches of seven databases and manual search were conducted up...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施力时间对微不锈钢种植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分别将种植钉被植入每位患者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区作为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共植入40颗不锈钢种植钉。男女患者按加载时间不同被随机平分为两组,实验组1:种植钉植入后便采用镍钛拉簧即刻加力,实验组2:4周后在进行加力,分别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种植钉加载前后半年的位移变化。然后对两个实验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1:种植钉在矢状向上平均移动了1.31mm,垂直向上平均移动了1.53mm。实验组2:种植钉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平均位移是0.83mm和1.03mm。结论:不锈钢种植钉能够为内收前牙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抗,植入4周后再施力更有助于种植钉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length of mini-implants inserted in the midpalatal region on the stability at the initial healing period.

Methods

A sample of 20 consecutively treated patients (15.6?±?7.2 years) was examined. A long mini-implant with a length of 11 mm and a diameter of 2 mm was inserted into the anterior palate of each patient. 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 (RFA) was performed after insertion (T0), two weeks (T1), four weeks (T2), and six weeks (T3). Insertion depth (ID) and the maximum insertion torque (IT) were measured. RFA, ID and IT data were tested for correlations. RFA values were tested for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times. Data was compared to a matched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short mini-implants with a length of 9 mm and a diameter of 2 mm.

Results

Mean ID was 9.5?±?0.6 mm and mean IT was 17.9?±?3.8 Ncm. A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RFA and ID (r?=?0.59, P?<?.01). From T0 to T1 the stability (33.4?±?3.5 ISQ) decreased highly significantly by 5.3?±?3.5 ISQ values (P?<?.001) and significantly from T1 and T2 (P?<?.05) by 3.5?±?3.7 ISQ values. From T2 on RFA nearly remained unchanged (?1.7?±?3.9 ISQ; P?>?.05). At T1 st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From T2 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Conclusions

Long mini-implants provide high stability when inserted in the midpalatal region. After initial decrease RFA values remained stable from four weeks on and did not differ from the control group.

Trial registration

ID: 2013081293 (Clinical study register, University of Düsseldorf, Germany).
  相似文献   

14.
影响髋部骨折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影响髋部骨折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总结1999年3月~2003年10月收治的316例髋部骨折病例。统计对疗效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影响髋部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18.6个月。采用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的功能评分系统评估疗效,保守治疗组优良率45.8%,手术组优良率88.1%。治疗方法、年龄、手术时机、复位质量、体质状况及术后康复是影响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治疗髋部骨折时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独立因素对疗效的影响,这对减低并发症,提高髋部骨折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的相关因素,旨在探讨术后发热与感染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6年4月问本院及华西医院骨科记录完整已行膝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的体温表和病历。列表记录每例患者术前的平均最高体温和手术后7d每天的最高体温,同时记录术前和术后第2d的血色素值以及是否输血、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和基础疾病等。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前和术后7d的患者体温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78例(39.0%)患者的体温≥38℃。16例患者发展为感染,浅层感染15例,经换药和抗生素治疗治愈,1例深部感染行假体取出,最终关节融合,但其中仅有3例患者的体温增高。术后发热与感染、输血、血色素下降、是否使用导尿管、麻醉方式以及术前发热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内发热属正常生理反应,与感染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张梦洁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8):1241-1243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增强支抗以及对于支抗的控制一直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类似于头帽和颌间橡皮圈,都是额外支抗的应用,然而这些增强支抗的方法,通常都需要患者的配合,并且令患者很不舒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影响手术操作空间的相关因素.探讨非气腹腹腔镜手术的应用规范.方法 总结2007年3月- 2010年7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的49例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体重指数、肠道准备情况、麻醉方式等因素对手术时间、手术中转气腹率的影响.结果 体重指数≤25的患者手术时间为(43.0±5.4) min,中转气腹率为0(0/34),体重指数>25的患者手术时间为(52.8土7.4)min,中转气腹率为26.67% (4/15),明显高于体重指数小于25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手术时间为(44.5土5.4)min,中转气腹率为7.69%(2/26),术前没有进行肠道准备的患者手术时间为(46.1 ±8.0)min,中转气腹率为8.70% (2/23);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手术时间为(46.5±7.9) min,中转气腹率为8.33%(2/24),腰麻加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患者手术时间(44.1±6.8) min,中转气腹率为8.00%(2/25).结论 非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操作空间容易受到体重指数等因素的影响,准确评价患者的自身状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恰当应用肠道准备,可以更好地发挥非气腹腹腔镜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重症臀肌挛缩症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认识重症臀肌挛缩症的特殊性和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自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和重症诊断标准,确诊的318例重症患者采用手术及术后功能锻炼结合物理因子治疗,并随访其疗效。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18个月,有效率100%,治愈率93.8%,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术后结合有效的功能锻炼和物理因子的治疗、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可以明显提高重症臀肌挛缩症治疗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该类患者康复和恢复对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刘岚  郭丹  刘鑫  刘瑶  高峰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101-103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部位、不同植入时间微小种植体支抗的脱落的情况,寻找导致微小种植体脱落的最可能原因,以利于临床工作需要。方法:记录176例患者植入的349枚微小种植体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及其中脱落的29枚微小种植体的植入部位、植入时间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植入总成功率为91.6%。植入在腭侧的19枚,及植入在上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近中区域的28枚微小种植体均未见脱落;微小种植体上下颌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份微小种植体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入手术操作是影响微小种植体植入成功率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相关因素及再手术方式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分析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有关的部分因素,及对3种不同的再手术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分析长征医院骨科1999年1月~2004年12月,5a间13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102例再手术的原因,并对性别、年龄、再手术间隔时间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对3种再手术方式即髓核摘除术、扩大减压术和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再手术共102例(7.69%,102/1327),其中多次再手术(2次或2次以上)有11例。再手术的主要病因椎间盘再突出58例、椎管相对狭窄或椎节不稳40例及术后椎间隙感染4例。47.06%(48例)再手术行单纯的髓核摘除;19.61%(20例)行全椎板减压;33.33%(34例)行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16例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后1a内(≤1a)的再手术率显著高于1a后(〉1a)的再手术率(P〈0.0001),尤其对伴有术后椎节不稳或椎管狭窄患者;再手术率与年龄有强相关性(P〈0.0001),35~49岁年龄段为再手术相对高发年龄。3种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差别但无显著的差异(P=0.1740);但对于减少多次再手术率有显著的差异,以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多次再手术率最低(P=0.049)。[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后1a内为再手术的相对高发时段,而再手术的方式以减压植骨内固定临床效果相对较佳,椎间融合术可明显减少多次再手术率,临床应用呈逐年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