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骨髓移植(BMT)公认已成为根治许多血液病和一些实体瘤的有力甚至唯一武器[1~3]。外周血于细胞移植(PBST)是指采集循环血中造血干细胞,移植给经强烈化疗或联合全身放疗的患者,使之造血和免疫重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势较BMT,PBST优点(1)感染合并症低。外周血干细胞为较成熟的造血祖细胞,而骨髓中为多能干细胞。经过相同剂量的移植前预处理,PBST后白细胞下降至零的时间短,故感染率低,程度轻。(2)复发率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T在患者经强烈化疗后采集,无或极少被肿瘤细胞污染,较骨髓常污染的自体BMT,移植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D)4例。全部病例以MOED+G-CSF动员,以CEAC方案预处理。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PLT〉20×10^9/L,分别为8.6d、9.8d。随访至2009年5月,4例复发,其余患者无病存活1~23个月。结论以CEAC方案预处理的APBSCT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安全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自体骨髓移植后10个月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干细胞动员用环磷酰胺4g,VP16300mg及惠尔血300μg×5天,采集2循环血量1万ml,动员前CD34细胞为0.29%,动员后2.8%。应用RPMI-1640及DMSO为冷冻保护剂,置-80℃保存一个月后,经阿糖胞苷2.0/M^2,环磷酰胺60mg/kg、阿克拉霉素60mg共2天预处理后回输。过程顺利,患者自首次2 相似文献
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是经大剂量化疗和/或放疗预处理后将预先保存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到受者体内,重建造血和免疫,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有造血干细胞支持,患者能够接受比常规化疗剂量大得多的放化疗,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杀灭体内的肿瘤细胞或异常克隆细胞.与骨髓移植相比,APBSCT有如下优点[1,2]:①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收集比较方便,无需麻醉,也无需多部位骨髓穿刺之痛苦和不便,易被患者接受;②APBSCT后造血功能重建快,免疫功能恢复早,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低且轻,减少了抗生素和成分血的应用,降低了移植相关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了费用;③可从外周血管采集造血细胞,对骨髓有浸润、纤维化或接受照射不能采集骨髓的供体也可施行;④受肿瘤细胞浸润或污染的机会较少,移植后复发率或许可低于骨髓移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开封市传染病医院接收的1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7.
曹子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9)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220种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或器官,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成为各种组织或器官的潜能.干细胞移植是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干细胞,并将干细胞经肝动脉输入病变肝脏内,在肝脏环境调节下分化为干细胞,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肝功能.我科于2010年9月-2011年3月共收治肝硬化自体干细胞移植患者4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曹子英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0):114-11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220种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或器官,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再生能力成为各种组织或器官的潜能。干细胞移植是从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临床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诱导,γ-干扰素(γ-IFN)增强自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急性白血病(AL)4例,淋巴瘤(ML)4例,乳腺癌术后2例均行APBSCT,治疗组(5例)加用CsA、γ-IFN,对照组(5例)仅行APBSCT,对照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回升时间,GVHD出现情况,随访持续缓解(CCR)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像回升较对照组略缓;治疗组4例出现皮损为主的GVHD,对照组未出现。CCR时间治疗组20(4~30)个月较对照组10(2~20)个月延长,复发率治疗组20%(1/5),较对照组60%(3/5)明显降低。结论 APBSCT后加用CsA及γ-IFN若出现自体GVHD,则抗肿瘤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与自体骨髓移植(ABMT)治疗恶性血液病造血重建和并发症。方法用ABMT治疗21例,用APBSCT治疗25例。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照射(TBI)加环磷酰胺(CTX)或TBI加全淋巴结照射(TLI)加CTX加Vp16或MAC方案,结果ABMT组造血重建19例,相关死亡2例,1例感染死亡,1例脑出血死亡,两年无病生存率(DFS)68.50%±10.87%;而PBSCT25例均获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两年DFS为62.34%±14.26%。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ABMT疗效与APBSCT相当,但ABMT骨髓造血重建较APBSCT慢,相关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12.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APBSCT治疗的41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31例,男性10例,年龄24~56岁,中位年龄36岁。所有患者连续5d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动员造血干细胞。应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28例患者应用CliniMACS免疫磁珠系统分选CD34^+细胞,将PBMC或CD34^+细胞置-80℃冰箱冻存。患者采用BEAM[becenum(camustine);etoposide(teniposide);cytosine arabinoside;melphalan]预处理方案:卡莫司汀300mg/m^2×1d;替尼泊苷150mg/m^2×4d;阿糖胞苷200mg/m^2×4d;美法仑140mg/m^2×1d。预处理后经静脉回输低温保存复苏的自体CD34^+细胞或PBMC。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评判患者APBSCT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程度,根据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3.0版评判APBSCT的不良反应。结果:2例患者失访。39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100个月,平均51个月,其中16例缓解,8例稳定,15例移植后复发且病情进展。100个月累计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55.5%。预处理后41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均〈0.5×10^9/L,血小板均〈25×10^9/L。经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37例发生腹泻;3例发生替尼泊苷过敏反应;26例发生感染,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9例,会阴肛门周围皮肤软组织脓肿2例,败血症2例,肺部真菌感染、静脉置管处皮肤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各1例;6例发生植入综合征;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是治疗继发进展型MS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期间应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脏生化及纤维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选择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护肝治疗及必要的抗病毒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取经肝动脉途径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情况,并于术后2、4、8、12周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检测,术后12周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将术后12周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术后第1周全部患者(100%)乏力、纳差症状改善,35例(87.5%)腹胀减轻,而对照组只有2例(5.0%)乏力、纳差症状改善,6例(15%)腹胀减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ALB水平分别为(38.5±8.2)g/L和(25.4±7.5)g/L,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6.3±13.5)U/L,(33.6±14.5)U/L和(70.2±13.3)U/L,(68.6±13.8)U/L,TBIL水平分别为(28.3±12.4)μmol/L和(42.3±16.3)μmol/L,PTA分别为(63.0±11.4)%和(37.2±12.5)%,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肝脏生化及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例在治疗后第2天出现低热,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肝内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在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动员后自体外周干细胞(PBSC)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例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予rhGCSF300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进行PBSC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PBSC,进行经皮经腔冠状动脉内移植PBSC。随访观察6个月,包括临床、二维超声心动图、24h动态心电图、48h持续心电监护。结果8例患者细胞移植手术均成功、安全,未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CD34阳性细细胞计数为0.16%~0.89%。术后3个月,患者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术后6月,超声检查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37.86±6.29)%增加至(65.25±6.32)%,差异有显著性(t=10.71,P<0.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从(19.38±3.02)%增加至(34±3.7)%,差异有显著性(t=9.98,P<0.001)。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采用动员后的PBSC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方法连续选择新近就诊或住院治疗的43例PBC患者,其中晚期PBC患者(Harada方法Ⅲ和Ⅳ期,26例)接受了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检测,并与早期PBC患者(Harada方法Ⅰ和Ⅱ期,17例)及同期参加我院体检且结论健康自愿者(对照组,19名)比较。结果不同分期PBC患者外周血IL-2、IL-4、IFN-γ和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浓度则显著低于后者(P均<0.05~0.01)。晚期PBC组外周血外周血IL-2、IL-4、IFN-γ和TNF-α浓度均明显高于早期PBC组,而IL-10浓度则显著低于早期患者(P均<0.05~0.01)。结论晚期PBC患者外周血多数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过程中对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检测20例淋巴瘤患者,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前7 d(d)、预处理0 d(d0)、预处理+7 d(d7)、预处理+ 14 d(d14)、预处理+21 d(d21)、预处理+28 d(d28)、预处理+35 d(d35)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D二聚体(D-Di).结果 d7、d14的FIB分别为(5.79±2.35)g/L、(5.97±2.01) g/L,均高于d的 FIB (3.54±1.62) g/L(t=2.78、3.20,P<0.05);d0、d21、d28、d35的FIB较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前后PT、APTT、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并发血栓性疾病.结论 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临床医师需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损害的影响。方法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μg每日皮F注射5d,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制成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内注射入患者双下肢。于移植后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胫、腓感觉及运动神经的变化。结果对48条下肢进行了有效评价,胫运动神经的潜伏期缩短,治疗前为(4.91±1.42)ms,治疗后为(4.56±1.47)ms(P〈0.05)。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10.23±16.51)m/s,治疗后为(31.33±13.50)m/s(P〈0.05)。胫感觉神经波幅增加,治疗前为(0.18±0.34)mv,治疗后为(0.78±0.93)mv(P〈0.05)。而胫运动神经波幅、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腓运动神经的潜伏期缩短,治疗前为(4.18±2.92)ms,治疗后为(3.81±2.93)ms(P〈0.05)。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37.45±15.59)nVs,治疗后为(40.69±15.96)m/s(P〈0.05)。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30.89±20.31)m/s,治疗后为(43.23±17.36)m/s(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的胫感觉神经、腓感觉及运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脐血干细胞移植术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分析。方法使用产妇分娩后的脐带血,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脐血干细胞并于24 h之内经股动脉由肝固有动脉输注入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组织内。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精神、腹水、食欲等相关临床症状及黄疸、腹水等体征均有所改善,肝功能检查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氨指标均已达到正常标准,与术前相比可见明显好转(P〈0.05)。结论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关生化指标有明显好转趋势,说明本治疗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65 例, 分为干细胞组 34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3 例、 B 级 14 例、 C 级 7 例, 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照组 31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1 例、 B 级 13 例、 C 级 7 例, 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于治疗后 2、 4、 12 及 24 周观察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 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hild-Pugh C 级患者 2 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治疗后 2、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且干细胞组于 12、 24 周均较对照组升高; 干细胞组胆碱酯酶 (CHE) 治疗后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组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组 Child-Pugh C 级患者治疗后 ALT、 AST、 TBIL、 ALB、 CHE、 PTA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经外周静脉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 Child-Pugh A、 B 级患者的疗效优于 Child-Pugh C 级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外周血象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130例肝硬化病人的血红蛋白 (Hb)、白细胞 (WBC)、血小板 (PLT)数值。观察脾肿大程度与血象变化的关系及并发感染时白细胞及分类的变化。结果 10 5例 (80 8%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与脾肿大有关。脾正常组 (A组 )、脾轻度肿大组 (B组 )、脾中度及重度肿大组 (C组 )的Hb值分别为 94 6± 2 8 2g/L、82 6± 2 6 1g/L、70 1± 2 2 0g/L(P <0 0 5 ) ;PLT分别为 79 2± 2 6 1× 10 9/L、6 0 6± 19 9× 10 9/L、5 5 9± 15 4× 10 9/L ,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比较P <0 0 1,B组与C组比较P>0 0 5 ;WBC分别为 3 96± 1 2× 10 9/L、3 16± 1 1× 10 9/L、2 47± 1 0× 10 9/L(P <0 0 5 ) ;伴有感染时 ,WBC >10× 10 9/L者 16例 (2 4 2 % )。WBC≤ 4 0× 10 9/L的人数 ,无感染组 (6 4例 )占 82 8% ,感染组 (6 6例 )占 16 7% (P <0 0 0 1)。白细胞不增高的病人 ,中性粒细胞≥ 0 75者 ,无感染组 17 1% ,感染组80 % (P <0 0 1)。结论 80 %以上肝硬化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主要与脾肿大有关。合并感染时 ,白细胞增高者仅 2 4 2 %。凡肝硬化病人WBC≥ 4 0× 10 9/L且中性粒细胞≥ 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