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02-2203
目的 探讨舒张压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舒张压<70 mm Hg,16例),正常血压组(舒张压70~90 mm Hg,24例)及高血压组(舒张压>90 mm Hg,16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低血压组死亡8例(50%),正常血压组死亡4例(17%),高血压组死亡60例(38%),低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χ^2=3.993、3.046,均P<0.05),低血压组与高血压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9、0.328,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舒张压低于70 mm Hg及高于90 nm Hg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低血压干预值的探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彦蛟 《河北医药》2010,32(5):563-56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血压降低到何值时给予措施干预,改善其预后。方法对12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按患者出现的收缩压最低值分为3组,〉100 mm Hg组64例,100 mm Hg~90 mm Hg组22例,〈90 mm Hg组35例,随访6个月,进行格拉斯哥愈后评级(GOS)。结果〉100 mm Hg组死亡13例(20.31%),重残7例(10.93%),恢复良好44例(68.75%);100 mm Hg~90 mm Hg组死亡11例(50%),重残7例(31.82%),恢复良好4例(18.18%),〈90 mm Hg组死亡29例(82.86%),重残4例(11.43%),恢复良好2例(5.71%),3组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收缩压维持在100 mm Hg以上,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降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出血伴高血压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只有血压> 180 mm Hg时才给予降压治疗,并维持患者血压在180~200 mm Hg;观察组患者应用降压药物连续使患者血压保持在140~160 mm Hg.结果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小出血患者得分为(4.4±2.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小出血量患者的总显效率分别为45.2%(14/31)和87.9%(2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31,P<0.05);大出血量患者的总显效率分别为27.8%(5/18)和31.3%(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9,P>0.05).结论 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应及时给予降压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0岁.因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于2004年8月3日住院.当时查体:体温35.8℃,脉搏8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0/90 mm Hg,神志清楚.静脉给5%葡萄糖注射液(本院灭菌制剂室生产)250ml和氨基己酸(常州市第二制药厂生产)6.0 g.当点滴至150 ml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大汗淋漓,血压80/50 mm Hg,遂停药,给多巴胺注射液100mg,间羟胺注射液50 mg,维持血压在100~90/80~70 mm Hg,约1 h后,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血压稳定在110/70 mm Hg.  相似文献   

5.
鲁萧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4):175-175
目的 分析研究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硝苯地平10 mg,3次/d,卡托普利25 mg,2次/d,然后根据血压每周递增25 mg/d,最大剂量150 d,尽量使血压稳定在≤140/90 mm Hg,发现血压低至140/90 mm Hg,则减量,5周为一疗程.结果 本组56例,血压由平均(180±12)/(110±5)mm Hg.下降至140/90 mm Hg.经自身对照t检验,P均<0.01.显效48例,占85.71%;有效6例,占10.71%;无效2例,占3.57%;总有效率96.43%.结论 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可以起到协同降压作用,提高疗效;同时能降低副作用,特别是对伴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则是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术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62例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1)急诊入院后即给予微量泵静脉注射乌拉地尔,监测控制血压低于150/90 mm Hg(MAP≤110 mm Hg);对照组(n=31)采用常规术前治疗,监测控制血压低于180/105 mm Hg(MAP≤130 mm Hg).术后根据病情给予常规降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术后再出血率等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死亡3例,无术后再出血;对照组死亡5例,术后再出血2例,两组病死率、再出血率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近期GOS预后比较:观察组优7例,良10例,对照组优3例,良6例,两组总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两组患者远期ADL评分的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急性期强化降压优于常规术前治疗,能提高患者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收缩压≥200 mm Hg或者舒张压≥110 mm Hg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对照组第1天不使用降压药。观察2组患者发病2周的血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的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压进行干预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成云 《淮海医药》2006,24(1):70-71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抗高血压联盟(ISH)共同制定了诊断高血压的新标准,该标准将血压分为理想血压:<120/80 mm Hg;正常血压<130/85 mm Hg,任何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血压>130/85 mm Hg,就算血压偏高,并根据增高的程度,分为正常增高值:130~139/85~89 mm Hg;Ⅰ级:140~159/90~99 mm Hg;Ⅱ级:160~179/100~109 mm Hg;Ⅲ级:>180/110 mm Hg.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压越高,寿命越短,发生脑心肾的并发症愈多.许多大规模的临床实验显示,使高血压患者持续地维持于正常血压的状态(140~85 mm Hg)可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1].随着抗高血压新药的不断问世,抗高血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得也很快.根据最近公布的2个治疗提纲,目前治疗高血压患者有五类第一线药物,即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钙通道阻滞药与α1受体阻断药.还有其他类药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也可使用.  相似文献   

9.
患者,60岁,身高175cm,体质量74kg,体质量指数24.16kg/m2,于2013年5月8日入院.患者主因"血压升高10余年,胸闷、气短3年,再发加重半月"入院.患者缘于2000年反复出现头昏不适症状,测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后监测血压最高达180/110mm Hg(1mm Hg=0.133kPa),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mg,口服,1/d)、培哚普利片(4mg,口服,1/d)"降压治疗,自诉血压控制尚可.  相似文献   

10.
1例69岁女性高血压病患者因脑外伤后肌痉挛给予替扎尼定口服。用药前血压135~174/73~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0~80次/min。替扎尼定剂量增至4 mg、3次/d的第2天,患者心率降至45次/min,停用替扎尼定。次日,患者血压180/100 mm Hg,心率120次/min。予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调整血压、心率,效果不佳。给予替扎尼定2 mg,约1 h后,患者血压124/69mm Hg、心率65次/min。20 d后,因患者下肢肌张力偏高再次给予替扎尼定2 mg。半小时后,血压降至60/40 mm Hg,应用间羟胺后血压恢复正常。次日血压再次升至180/100 mm Hg。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厄贝沙坦、卡托普利、硝苯地平联合降压,血压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效果。方法 检测350例高龄患者在降压治疗后舒张压(DBP)≥90mmHg时,70mmHg≤DBP〈90mmHg及DBP〈70mmHg时的血压情况、肾功能损伤情况以及心室射血分数(LEVF)。结果 高龄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使舒张压达到70~90mmHg时患者血压稳定、肾损伤减少、LEVF升高(P〈0.05),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结论 高龄高血压患者降血压治疗后使舒张压维持在70~90mmHg之间对患者最有利,符合J形曲线标准。  相似文献   

12.
郭燕飞 《中国医药》2011,6(11):1326-132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压分期目标调控的效果.方法 将400例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0例.2组基本二级预防措施一致.研究组实施血压分期目标调控,对照组目标血压在140/85 mm Hg左右.随访至2010年12月,对2组患者的机能健康水平和终点事件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至2010年12月,按牛津残障评分表进行机能健康水平分级,研究组0级96例(48.0%)、1级62例(31.0%)、2级18例(9.0%)、3级12例(6.0%)、4级4例(2.0%)、5级5例(2.5%)、6级3例(1.5%),再发梗死20例(10.0%);对照组0级44例(22.0%)、1级24例(12.0%)、2级26例(13.0%)、3级25例(12.5%)、4级22例(11.0%)、5级29例(14.5%)、6级30例(15.0%),再发梗死78例(39.0%).2组机能健康水平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再发梗死情况比较,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压的分期目标调控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和临床处理,期望提高HI的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HI临床诊治过程与影像学资料。结果 38例HI占同期脑梗死的9.2%,其中心源性脑梗死为66%,出血发生在第1周14例(37%),第2周17例(45%);出血与血压不稳定和血流再灌注有关,与抗凝剂不一定有因果关系。结论HI的诊断主要是依靠CT或MRI,HI患者要复查CT或MRI,才能及早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预防并发症是对HI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MRI、CT检查.比较MRI与CT检查的急性脑梗死确诊率,并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确诊病例的病灶直径.结果 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4.55%(104/110),明显高于CT检查的63.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舒张压对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00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入院初始舒张压水平为分组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舒张压<70mmHg)﹑正常血压组(舒张压在70~90mmHg之间)及高血压组(舒张压>90mmHg),比较不同舒张压水平患者预后分布差别。结果所有丘脑出血病例中,合并低血压者20例(10.0%),正常血压者56例(28.0%),高血压者124例(62.0%),在治疗过程中继发脑出血患者18例(9.0%),均为高血压组患者;其中,低血压组死亡病例2例(10.0%),正常血压组死亡3例(5.4%),高血压组死亡11例(8.9%),与正常舒张压患者相比较,合并低舒张压病例死亡率最高,其次为高舒张压病例(P=0.030)。结论舒张压对丘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舒张压过低及过高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胰腺癌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纳入2008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胰腺癌相关脑梗死患者(胰腺癌尚未治愈,合并急性脑梗死且不伴有传统卒中因素)为胰腺癌相关脑梗死(PCCI)组,并按照1∶1比例收集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胰腺癌患者为(PC)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PCCI组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D-二聚体、CA125、CA199水平高于PC组(P<0.05或P<0.01)。PCCI组中24例(80.00%)表现为多个动脉供血区域的多发梗死灶,14例(46.67%)最大梗死灶直径≤2 cm,10例(33.33%)最大梗死灶直径为2~5 cm。20例(66.67%)在确诊胰腺癌后6个月内发生急性脑梗死。3例(10.00%)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在住院期间确诊为胰腺癌。脑梗死TOAST分型以小动脉闭塞型及原因不明型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0.5 mg/L及CA199>120 mg/L是PC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腺癌相关脑梗死发生机制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微小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7.
Forty-thre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hypertension of different origin (chronic renal failure, gout, or idiopathic) were treated with propranolol (121 +/- 12 mg q.d.) plus hydrochlorothiazide (50 mg q.d.) for 75 +/- 9 days. Blood pressure did not return to normal limits in 15 patients, who were continued on the same protocol plus 10 to 50 mg oxdralazine q.d. After an average of 68 +/- 35 days blood pressure fell from 180/110 mm Hg to 145/90 mm Hg without orthostatism, significant side effects, or changes in GFR. This combination seems particularly successful since propranolol will prevent the undesired rise in cardiac output due to oxdralazine as well as the activation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axis due to diuretics. Thus, the antihypertensive properties of each agent will be enhanced by a reduction in side effects by the associated drug, resulting in optimal blood pressure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