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术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宏涛  杨书强  张华 《山东医药》2008,48(47):66-67
回顾性分析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6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有449例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死亡18例(3.8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室后壁破裂、人工瓣心内膜炎、脑部并发症、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凝血机制紊乱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认为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及主要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前心功能、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治疗情况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患者一期根治术后早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高州市人民医院心外科行TOF一期根治术患者共167例,其中47例术后出现LCOS,回顾性分析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LCOS原因分析:术后血容量不足17例,右心室流出道残余梗阻11例,严重心律失常9例,左心室功能衰竭8例,心包压塞2例。处理方法:LCOS患者均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调整循环功能状态;其中行腹膜透析术16例,透析(3.5±1.4)d;跨肺动脉瓣压差50 mmHg(1 mmHg=0.133 kPa)的1例患者围术期重返手术室再次体外循环下疏通右心室流出道,2例再次手术行房间隔造孔术。4例体肺侧支3 mm且存在灌注肺的患者送介入室行侧支封堵;1例室间隔残余缺损4 mm的患者于围术期行缺损修补术。2例心包压塞患者其中1例再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更换引流管。死亡8例(17.0%),因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5例,重症感染死亡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死亡1例。余39例患者康复出院。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完善手术技术,注重心肌保护,术后加强监护,积极寻找LCOS病因并及时纠正,必要时二次手术,可提高LCOS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了解我院心脏瓣膜手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方法:收集我院从2005年1月~2010年10月共行4897例瓣膜手术(包括瓣膜成形和置换)患者的原始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围术期死亡率为0.572%(28/4897),围术期主要死因依次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10例(3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8例(28.6%),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14.3%),左心室破裂2例(7.14%)。结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术后早期死亡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实施瓣膜置换术的老年瓣膜病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造成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0例患者中死亡15例,其中多脏器衰竭6例(6/15,40%),低心排血量综合征5例(5/15,33.33%),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2/15,13.33%),术后左心室破裂2例(2/15,13.33%)。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术前心功能分级和心胸比率,差异显著(P<0.01),与早期死亡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心功能、心胸比率可能是造成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P<0.01)。结论术前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术中谨慎操作,加强心肌保护,术后提供全面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道18例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8例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后临床资料,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90~112,平均(95.9±11.7)mm。其中,施行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13例,动脉导管未闭经肺动脉缝闭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和主动脉瓣置换术各2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加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本组同期行三尖瓣环缩成形术12例,二尖瓣置换术均保留全部或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术后住重症监护室1~35,平均(9.8±3.5)d。结果:手术早期死亡率33.3%(6/18),死亡原因:猝死2例(33.3%,2/6),肝功能衰竭2例(33.3%,2/6),低心输出综合征1例(16.7%,1/6),呼吸衰竭1例(16.7%,1/6)。存活12例,术后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平均(60.6±16.1)mm,较术前显著缩小(P<0.01),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心脏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完善的手术以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60岁以上心脏瓣膜置换手术387例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8年5月至2006年5月共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1116例,60~89岁患者387例(老年组),其中男178例,女209例,按年龄60~64岁、65~69岁、70~89岁分为3组,手术在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行瓣膜置换术,并发严重冠心病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发心血管畸形者行矫治术。分析老年人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特点,并以同期13~59岁的729例(非老年组)作比较。结果老年组术后早期(30 d内)发生各种并发症55例,并发症发生率14.2%,高于非老年组的11.2%(P〈0.05)。主要并发症为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恶性心律失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老年组术后早期死亡10例(2.6%),60~64岁4例、65~69岁3例、70~89岁3例;非老年组死亡31例(4.2%)。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降低术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并发左心室破裂的易发因素,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对1473例行二尖;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并发左心室破裂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7例并发左心室破裂.发生率0.47(7/1473),其中4例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时发生过敏反应出现左心室破裂:2例在停止体外循环后血压突:升高而发生左心室破裂;1例术后8h在监护室内出现心包纵隔引流管引流突然增多.血压迅速下降。考虑:心室破裂并紧急床边开胸探查,发现左心室后壁破裂。发生左心室破裂后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探查左心室破位置及局部病变情况,采取心内、心外联合修补,术后严密监测。结果7例左心室破裂的患者中,死亡5例,抢救成功2例,病死率71.4%(5/7),成功率28.6%(2/7)。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术前对左心室破裂高危因素积极预防,手术操作得当,避免机械性损伤,一旦发生左心室破裂及时建立体外循环,停跳心脏,心内、心外联一修补,严密监测,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5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 5 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方法 :分析 5 37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男 336例 ,女 2 0 1例 ,年龄 1~ 36 (平均 13 2± 9 4 )个月。结果 :5 37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 36例 ,死亡率 6 7% ;其中 1999年 1月至12月的 185例患儿中死亡 8例 ,死亡率 4 3%。婴幼儿的死亡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 <1岁的患儿较高 ,其中 1~ 6个月的患儿最高 (16 3% ) ;7~ 12个月的患儿死亡率 (8 1% ) ,13~ 2 4个月的患儿死亡率(6 3% ) ,2 5~ 36个月的患儿术后死亡率 (3 7% )。在死亡原因方面 ,以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的婴幼儿比例最高 ,占 36例死亡婴幼儿的 5 0 % (18 36 ) ,其次是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的婴幼儿占 36例死亡婴幼儿的33 3% (12 36 ) ,死于肾功能衰竭的占 11 1% (4 36 ) ,死于多脏器衰竭变竭的占 5 5 % (2 36 )。结论 :婴幼儿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时年龄越小死亡越高 ,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比例较高 ;因此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时应加强术中的心脏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 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的效果,为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术期循环辅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东莞康华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67例,其中18例患者术后出现泵衰竭应用ECMO继续进行循环支持治疗的资料。观察分析患者血浆乳酸、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肌酐浓度、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及多巴胺使用剂量和心指数在ECMO建立时、运行24 h及撤机时的变化。结果18例泵衰竭应用ECMO支持治疗的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血浆乳酸、BNP、肌酐浓度及肾上腺素、多巴胺药物使用剂量在应用ECMO支持治疗即时、运行24 h及停止时呈现显著降低趋势,而心指数则出现逐步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因ECMO严重并发症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6例。结论应用ECMO支持治疗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泵衰竭,可有效辅助治疗循环衰竭,进而降低外科换瓣患者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同种主动脉瓣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探讨其优越性。方法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同种带瓣主动脉手术治疗先天性及后天性瓣膜疾病18例。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右室双出口1例,行Rastelli手术;主动脉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17例,先天性8例,风湿性9例,1例行Ross手术,余皆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结果早期死亡1例:Rastelli手术患者术后因严重低心排死亡;其余均顺利康复。随诊2~10年,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年因同种瓣严重瓣损毁行二次手术置换机械瓣,术后18d死于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均良好。结论同种主动脉瓣用于心脏瓣膜的置换及心室流出道的重建,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回顾性研究总结大左室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84例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二尖瓣置换术5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术22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采用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加强心肌保护,注意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低心排,肺部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22例,治愈出院62例。结论: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全面综合的外科治疗是大左室心脏瓣膜病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重症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病合并巨大左心室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对 34例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 (L VEDD>70 mm,L VESD>5 0 m m,EF<0 .5 ,FS<0 .2 5 )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心肌保护方法分别采用冷晶体停搏液灌注 ;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和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瓣膜缝合采用连续缝合。结果 本组治愈 32例 ,早期死亡 2例 ,术后C/ T、L VEDD较术前明显改善 (P<0 .0 1) ;L VESD、L VESVI也较术前改善 (P<0 .0 5 )。 L VEF、L VFS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 .0 5 )。随访 6个月~ 7年 ,晚期死亡 2例。心功能恢复 级者 2 1例 , 级者 8例 , 级者 1例。结论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应考虑手术治疗 ,选择良好的手术时机对手术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 ;温氧合血持续灌注和心脏不停搏技术的应用及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有一定帮助 ;合理的围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2005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共对104例主动脉根部疾病患者患者进行Bentall手术,男90例,女14例,有24例为马凡氏综合征,17例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63例为升主动脉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其中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1例,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无名动脉成形+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次全切除术 1例,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主动脉半弓置换术3例,IABP置入术2例,ECOM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1例。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回顾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以及术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均比常规手术时间长,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45.60 &amp;amp;#177;44.64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72.42 &amp;amp;#177;41.24min。104例患者中术后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1例并发再次夹层破裂,6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室性心律失常,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肾功能不全,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肺部真菌感染,1例胸部切口感染。有7例发生死亡,死亡率为6.7%,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术后再次发生夹层并破裂,1例死于呼吸衰竭、心跳骤停,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3例死于重度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其余97例病人术后顺利康复出院。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2~75(52.32&amp;amp;#177;8.12)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0.21~0.79(0.62&amp;amp;#177;0.21),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Bentall手术是治疗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有效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维持麻醉和体外循环平稳,以及有效的心肌保护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够减少死亡风险。年龄大、体外循环时间长的病人手术疗效差。不断改进、提高手术吻合技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移植后冠状动脉开口通畅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合并大左室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合并大左室瓣膜病的治疗经验。方法1998年4月~2004月年对28例合并大左室瓣膜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3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1例,Bentall手术1例;同期处理并存畸形及病变7例。结果治愈出院25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合并症22例,其中心律失常20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恰当的手术处理,术后积极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SOCC)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917例瓣膜手术,其中SOCC患者90例。结果SOCC组90例病例,死亡6例,死亡率6.7%,死亡原因为低心排、呼吸衰竭、恶性心律失常、DIC、多脏器功能衰竭。非SOCC组827例,死亡率4.8%。结论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三尖瓣的处理,术后低心排的处理,围术期营养支持和多脏器功能的维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共47例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与二尖瓣双瓣置换35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置换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42例,左房折叠4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14例(349/6),死亡2例(4.259/6),影响瓣膜置换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严重左室扩大,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左室短轴缩短率(FS)<0.25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围术期室颤。结论: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心内结构是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70岁以上患者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的经验。方法选择70岁以上患者同期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2例。主动脉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2例,二尖瓣成形5例,二尖瓣加三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加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整形1例。共旁路移植67支,平均1~5(3.1±1.7)支。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无死亡。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59~163(91.6±35.9)h,机械通气时间12~96(43.8±26.1)h,术后住院时间15~44(21.3±9.2)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明显降低[(50.5±7.7)mmvs(56.5±10.2)mm,P<0.01)],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52.6±10.6)%vs(47.9±10.2)%,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同期施行CABG与心脏瓣膜手术效果满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恰当处理瓣膜病变、心肌充分再血管化、良好心肌保护和缩短心肌缺血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目的:观察心室辅助(VAD)、体外膜式氧合(ECMO)及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治疗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心脏外科监护病房224例围手术期进行循环辅助患者临床资料,VAD4例、ECMO47例及IABP173例。结果:VAD死亡2例(50%),ECMO死亡23例(48.9%),IABP死亡49例(28.3%)。并发症为感染27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26例、出血23例、下肢缺血15例及脑并发症7例。结论:机械辅助是救治围手术期急性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的辅助方式并及早放置,防治并发症对提高成功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左心室功能低下(EF<40%)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的疗效,改进左心室功能低下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我院手术组对37例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行OPCAB后手术前后疗效的对比。结果:2例患者死亡,1例死于术后肺部感染,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病死率5%。21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IABP),其中7例在术前放置,14例在术中或术后放置。35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径均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患者,OPCAB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及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以及合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对于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