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程度分析。方法 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急性初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6例,按是否合并新发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为2组,观察组(AMI合并新发CRBBB)者18例,对照组为单纯AMI患者58例,观察2组患者其CRBBB的发生率及有无CRBBB患者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峰值;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之间有无差异等进行分析。结果(1)观察组心肌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壁要明显高于下壁或后壁;(2)观察组CK-MB、Tn-I峰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3)两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方面,Ⅱ级不显著,观察组平均级别及Ⅲ级以上比例均高于对照组;(4)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观察组较对照组恶化严重;(5)观察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差异不显著;在病死率方面,观察组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合并CRBBB多示梗死范围较大,主要表现急性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多为左前降支,且病情严重,病死率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AMI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循证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后的心功能Ⅰ级、Ⅱ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级、Ⅳ级所占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MI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胡宜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224-22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30例新出现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30例不伴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PK及CK-MB水平、心功能异常及预后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患者血CPK及CK-MB峰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观察组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高于对照组,LVED水平高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患者病死率26.7%,高于对照组的13.3%,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出现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入院时胰岛素抵抗性、胰岛素敏感指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89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时根据Killip分级评判心功能状况.KillipⅠ级(B组)5 3例,KillipⅡ级(C组)14例,Killip Ⅲ级(D组)12例,KillipⅣ级(E组)10例.以对58例健康正常人(A组)为正常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分别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以稳态模型(Homa Model)公式评估胰岛素抵抗(IR),并计算住院病死率.结果IR及FPG随着Killip分级的升高而升高,而ISI则显著逐渐下降;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的IR与Killip分级及住院病死率相关.结论AMI患者入院时的胰岛素抵抗性越强预示着AMI的严重程度,胰岛素抵抗性越强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B型脑钠肽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中B型脑钠肽(B 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患者60例,其中40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间与A组),20例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E组)。根据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病组分为,Killip1级(K1组)15例,Killip2级(K2组)12例和Killip3级(K3组)13例及Killip4级(K4组)。结果AMI心功能Killip3级组、Killip2级组及Killip1级组血浆BNP浓度分别高于Killip2级组、Killip1级组和对照组(P〈0.05,P〈0.05,P〈0.01);冠脉3支病变组BNP浓度高于1支病变组(P〈0.05)。结论患者心衰越重BNP的水平越高,BNP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指标,BNP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判断心功能和评估愈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黄屹 《中国医药指南》2013,(19):353-35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3例,其中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平局卧床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总有效率为94.62%,对照组为80.6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90%,明显低于对照组64.52%的发生率(P<0.01),且观察组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效果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宽QRS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测定12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宽度、测定X线心胸比例、心脏彩超测定心功能、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统计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QRS波心力衰竭组患者心功能分级、X线心胸比例、心功能测定、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正常QRS波宽度组心力衰竭患者对照明显恶化。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QRS波宽度(>120ms)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方法 。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IP组和无IP的对照组。结果IP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ollip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AMI具有保护作用,主要表现为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维护梗死后心功能,降低泵衰竭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效果。方法共65例AMI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人选,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加基础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和基础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收集入院24h内和治疗2周后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缩短分数(LVF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Killip分级、LVEDD、LVFS和LVEF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功能Killip分级、LVEDD、LVFS和LVEF改善更显著(P〈0.05或P〈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改善急性心梗后心功能不全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及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n=6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A 61-year-old woman who suffered from acute infe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developed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QRS normalization of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s a result of ventricular fusion of the conducted sinus beat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and idioventricular impulse originating in the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block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9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6例中有72例(75.0%)为无痛性梗死;76例(79.2%)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12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IVEF<40%的有32例,半年内死亡30例(31.2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OR=1.1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OR=4.135),休克(OR=5.256),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OR=1.93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OR=1.85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OR=0.318)。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病情重,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受并发症,心律失常、梗死的位置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右束支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对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44例初发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做回顾分析,根据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两组,17例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为同期收治的127例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分析患者的基线资料、梗死部位、临床过程和住院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经过不佳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426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莫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910-19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426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史特征、诊断、治疗、并发症和预后等.比较老年(≥70岁)和非老年(<70岁)患者、男性和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老年AMI患者吸烟率明显较低(P<0.05),女性患者、有陈旧心肌梗死病史者、心功能≥Killip Ⅲ级者患病率明显增高(均P<0.05).老年和非老年患者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氯吡格雷等药物的应用上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老年患者(均P<0.05),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大于男性患者(P<0.05),且吸烟率低,有明确心绞痛病史者比率高,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差(均P<0.05).除了营养心肌药物应用女性患者高于男性外,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应用比率、并发症及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MI是危及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不同年龄患者有其各自临床特征,且不受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66例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观察组)及70例其他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心电图,分析其对房室间隔缺损诊断的价值与意义。结果:对照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者24例;观察组患者的QRS时间显著延长〉0.12s部分型1例,过度型3例,完全性3例,3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的检测对房间隔缺损的诊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房室间隔缺损的判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梗死周围阻滞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总结 12 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住院病例 ,根据心电图分为梗死周围阻滞组 (4 1例 )与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83例 ) ,对比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梗死周围阻滞发生率为 33.1% ,梗死周围阻滞组室性心律发生率为 4 3.9% ,较无梗死周围阻滞组 19.3%高 (P<0 .0 0 1)。结论 心电图存在梗死周围阻滞可作为鉴别梗死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标志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有梗死周围阻滞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高 ,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62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比较24h心房颤动转复率、心房颤动发作控制(减少心房颤动发作60%以上)率、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再梗死率、住院期间死亡率、1年后死亡率、1年内脑卒中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能控制心房颤动发作(减少心房颤动发作60%以上),维持窦性心律,与对照组相比,再梗死率(6.3%与16.7%)、死亡率(9.4%与16.7%)、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9.4%与30.0%)、脑卒中发生率(3.1%与13.3%),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安全,患者多方面受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9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69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稳心颗粒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全剂量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均行PCI术,其中48例采用全剂量替罗非班治疗为全剂量组,48例采用半剂量替罗非班治疗为半剂量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4 h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4 h后全剂量组LVEF大于半剂量组,LVEDD小于半剂量组(P <0.05);全剂量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半剂量组(P <0.05);全剂量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8.33%,半剂量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8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剂量替罗非班联合PCI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提高心功能,改善TIMI血流分级,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本组研究以我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数字信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观察用药期间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4%,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用药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共出现MACE3例、皮疹1例、血小板减少2例,发生率为12%;两组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治疗中的效果确切,而且不会增加MACE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安全性高,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