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癌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子宫内膜样腺癌在绝经后子宫内膜癌中所占比例大,为59.64%。I期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III期患者,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癌为主,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组织分级较高, II期、III期比例上升;常出现阴道出血等症状,预后较差,生存率不是很高。  相似文献   

2.
方旖骅  周猷伟  颜士杰 《安徽医药》2013,17(12):2058-2060
目的 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搜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2月收住入院的经手术-病理分期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66例,分为绝经前组76例(45.78%)和绝经后组90例(54.22%),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发病相关因素和病理特点.结果 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临床表现均以阴道异常流血为主.两组在孕次、产次、未产人数、肥胖人数、合并高血压、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脉管浸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内膜癌家族史、合并糖尿病、宫颈受累、附件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在绝经前患者中的发生率增高,其发生与雌激素关系更密切.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脉管浸润较少,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恶性程度低于绝经后子宫内膜癌,如早期诊断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未绝经组36例与绝经组71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理分级、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肌层浸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与未绝经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病理分级、病理分期等方面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绝经前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将86例患者按照是否绝经分为未绝经组(绝经前)和绝经组(绝经后),43例/组。对比子宫内膜癌患者绝经前后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结果未绝经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深度与绝经组患者相差不大(P>0.05);病理类型和病理分级中,组间对比特殊类型癌、病理分级Ⅰ级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别(P<0.05),绝经前后腺癌和腺鳞癌的病理分型情况、Ⅱ级和Ⅲ级所占比例进行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绝经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
<正>子宫内膜癌在绝经后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尤为关键。为了解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与子宫内膜癌以及其他病变的关系,对我院2008—2012年门诊及住院收治的143例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人数,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常规病理特点。结果 1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56例,占45.90%;非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66例,占54.10%。病理类型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38例(67.86%),非子宫内膜样腺癌18例(32.14%);非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20例(30.30%),非子宫内膜样腺癌46例(69.70%)。临床分期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Ⅰ期23例(41.07%),Ⅱ期20例(35.71%),Ⅲ期10例(17.86%),Ⅳ期3例(5.36%);非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Ⅰ期11例(16.67%),Ⅱ期20例(30.30%),Ⅲ期25例(37.88%),Ⅳ期10例(15.15%)。细胞分化中,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高度分化(G1)33例(58.93%)、中度分化(G2)15例(26.79%)、低度分化(G3)8例(14.29%);非绝经后子宫内膜癌患者G1 8例(12.12%)、G2 31例(46.97%)、G3 27例(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适宜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医院收治的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28例(同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总计15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资料;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情况;分析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理、免疫组化、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3例以手术为主综合治疗患者中,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24个月和36个月复发,部位均在阴道局部。5例未手术,其中单纯醋酸甲羟孕酮(MPA)治疗3例,分别随访24、30及54个月无复发,且1例妊娠并生育。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的复发率高于腺癌,病理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复发率高于Ⅰ、Ⅱ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病理分期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存在相关。对于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尤其对于尚未生育女性,根据其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指标,优先考虑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8.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绍芳  薛凤霞 《天津医药》2007,35(5):341-343
目的:分析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349例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绝经状态分为未绝经组(41.5%)与绝经后组(58.5%),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低于绝经后组(24.8%vs36.8%,24.1%vs52.0%,17.9%vs27.9%,均P〈0.05),但未绝经组合并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肿瘤家族史及内膜增生的比例较高(均P〈0.05)。绝经后妇女以阴道排液为主诉的比例较高(P〈0.01)。2组均以内膜样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但未绝经患者组织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及腹腔细胞学阳性比例低于绝经后组(均P〈0.01)。未绝经组的5年生存率为91.71%,高于绝经后组的71.9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绝经状态、宫颈侵犯、淋巴结转移、浆膜受累、特殊病理类型及组织低分化是影响内膜癌预后的独立性相关因素。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未绝经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姜展红  杨丽  吴宜勇 《河北医药》2010,32(20):2873-287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女性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差异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109例子宫内膜癌肿瘤中的ER、PR水平。结果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临床及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ER与PR阳性率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化呈负相关。结论不论是绝经前还是绝经后患病,子宫内膜癌大部分都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ER、PR是反映子宫内膜癌疾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特点及其早期诊断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按照FIGO制定的标准进行手术治疗;15例患者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其中子宫内膜重度非典型增生并伴有灶性癌变患者3例,高分化子宫内膜腺癌患者12例。结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较为显著,应当注重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34例子宫内膜癌临床资料,记录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是否绝经、肌层浸润等。结果 34例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与手术分期符合率为91.18%,各种影响因素中绝经、孕产次对内膜癌的影响有临床意义。结论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估,以提高临床分期的准确性,以便正确地选择术式及指导术后的治疗,客观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子宫颈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子宫颈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16例子宫颈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5岁组13例,〉35岁组103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35岁组0-Ia期、Ib-IIa期、IIb-III期、IV期所占比例分别是46.2%、30.7%、23.1%、0.0%,〉35岁组0-Ia期、Ib-IIa期、IIb-III期、IV期所占比例分别是11.6%、33.9%、40.8%、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鳞癌、腺癌、腺鳞癌的比例分别是61.5%、30.8%、7.7%,〉35岁组鳞癌,腺癌,腺鳞癌的比例分别是91.3%、5.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淋巴转移率(38.5%)高于〉35岁组(12.6%)(P〈0.05);≤35岁组与〉35岁组两组在组织学分级、宫颈肌层浸润、宫旁浸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5.7±2.5)月,〉35岁组的平均生存时间为(39.1±2.2)月,两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腺癌、腺鳞癌的比例高,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预后与〉35岁者相似。  相似文献   

13.
赖小青  张帆 《北方药学》2016,(4):194-195
目的:探讨CA125与HE4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者、41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血清CA125与HE4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清HE4及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均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4与CA125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性相当(39.47%VS 3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检测敏感性为57.89%,较单项检测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清HE4比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性(P<0.05),其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CA125(P<0.05)。结论:血清HE4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联合检测CA125与HE4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曹纯霞 《安徽医药》2013,17(2):275-276
目的探讨阴道彩超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排除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95例就诊病历,均行阴道彩超检查和内膜诊刮,分析诊断结果。结果彩超和诊刮两种诊断方案在患者年龄、绝经年限、出血时间不同的情况下所判定结果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癌的平均厚度均大于萎缩性子宫内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病变的子宫内膜厚度≥10 mm例数比例高于良性病变。结论子宫内膜以5 mm为临界值,阴道彩超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排除内膜病变的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术后应用左炔诺孕酮,对照组进行常规手术疗法。两组术后3个月后开始进行宫腔镜下活检、血清CA125检查、妇科检查,记录经量及经期,每3个月进行1次检查,术后半年开始进行CT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维持1年;1年后患者完全缓解后可鼓励受孕;比较两组的临床各项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耗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目前均无瘤存活;观察组、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P〈0.01)。观察组成功受孕率及足月生产率高于对照组,流产率及早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对照组的怀孕时间分别为治疗后(2.3±0.5)、(4.2±1.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P〈0.01)。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左炔诺孕酮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保留生育功能,且预后较佳,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与患者妇科疾病史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的516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174例病理检查提示为EP作为EP组,342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非EP作为非EP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发分析.结果 EP组年龄高于非EP组,孕次少于非EP组,出现绝经、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糖尿病、高血压的几率高于非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不孕史、孕次减少、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是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两种妇科疾病史、孕次减少和绝经是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及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绝经后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54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EP)275例和非子宫内膜息肉组(NEP) 267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组又分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组(BEP组)262例和恶性子宫内膜息肉组(MEP)13例,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可能出现的危险致变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发病关联较大而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均P< 0.05).结论 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关联较大,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研究结果为其在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中淀粉样肽前体样蛋白2(APLP2)的表达变化及对预后影响,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8例子宫内膜癌和42例正常子宫内膜石蜡切片的APLP2表达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APLP2的表达与患者临床资料关系,根据患者APLP2表达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APLP2的阳性表达率为28 T.95%,明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85.71%(P<0.05);APLP2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雌激素受体表达、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年龄、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随访时间6~36个月,阳性组生存率为81.48%,明显高于阴性组的55.45%(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患者中APLP2呈低表达,其低表达与肌层浸润和分化程度有关,并可作为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