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 收集402例梅毒患者中152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潜伏梅毒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的特征。结果 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37.81%。女性比男性多发,婴幼儿及老人发生率高,病期长,均为其它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TRUST滴度较低,1:4以下占82.23%。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结论 潜伏梅毒由于受其临床特征影响,早期常被漏诊,危害性大。因此,加大性病知识宣传力度,采取多渠道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降低患者的危害性及控制梅毒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住院患者潜伏梅毒检出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斌珠 《广西医学》2011,33(8):1046-1047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其特征。方法对309例合并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男、女比例为1∶1.07;年龄18~84岁,其中31~80岁276例;潜伏梅毒分布在所有的临床科室,骨科占20.06%居首位;患者血清RPR滴度较低,〈1∶4占82.20%。结论 潜伏梅毒好发中老年;在住院患者中分布很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249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9例潜伏梅毒患者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20岁的各年龄段均有病例,>60岁的占有较高比例(35.74%);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主要分布于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16个科室,骨科为潜伏梅毒的高发科室。潜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较低,1∶4以下占62.65%。结论 潜伏梅毒好发年龄较宽,在老年人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规对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31例确诊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以及血清抵抗与年龄、性别、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患者间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RPR初始滴度较低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8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61%.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5.6%,而一期梅毒血清患者仅为1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仅为28.3%,而大环内酯类为72.7%.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潜伏梅毒感染情况,并对其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共检出230例,其中男性136例,占59.13%;女性94例,占40.87%,男女比例为1.45∶1。青年组28例,占12.17%;中年组71例,占30.87%;老年组131例,占56.96%。RPR滴度:(1∶1)84例,占36.52%;(1∶2)67例,占29.13%;(1∶4)41例,占17.83%;(1∶8)29例,占12.61%;(≥1∶16)9例,占3.91%。主要科室分布:大内科58例,占25.22%;大外科42例,占18.26%;妇产科58例,占25.22%。结论住院患者常规梅毒血清筛查试验是发现潜伏梅毒的必要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防治相结合是预防潜伏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238例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析,了解梅毒流行趋势及梅毒临床特征变化,以便更好地防治本病。方法:回顾5年来238例梅毒患者的I临床资料,其中对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分期、皮疹、血清学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本组梅毒特点:(1)年龄段分布中以21~40岁年龄组最多;(2)职业分布状况中,以工人及民工为多;(3)梅毒各期分布中,潜伏期梅毒比例逐年上升,二期梅毒比例逐年下降;(4)梅毒分期与血清RPR滴度中,1:32和1:16在二期梅毒比例中最多。结论:(1)潜伏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二期梅毒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典型的硬下疳病例呈下降趋势。(2)性活跃年龄段及低层次社会闲散人群性病发病率始终保持高峰期。(3)二期梅毒临床皮疹趋向多元化,典型的损害减少。(4)随着青少年性生活的提前,青少年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老年人发病率较低,但仍要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性知识的教育。(5)从感染途径来看,不洁性行为感染是主要感染途径,虽然职业暴露病例不多,但是要注意职业防护,避免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7.
对 145例经TPPA试验和 (或 )D F检查证实的早期梅毒治疗前后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结果 :145例早期梅毒治疗前TRUST阳性 135例 ,阳性率 93.1%。滴度达 1∶16以上的二期梅毒患者比例 ( 45 .8% )高于一期梅毒 ( 2 0 .6 % )和早期潜伏梅毒 ( 15 .4% ) ,提示二期梅毒血清学反应水平相对较高 ,TRUST滴度与病情活动性呈正相关。梅毒治疗后 1年内的血清阴转率 ,一期梅毒 ( 10 0 % )和早期潜伏梅毒 ( 88.9% )均高于二期梅毒 ( 76 .9% ) ,说明二期梅毒血清学阴转时间相对较长。TRUST具有简易、快速、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好等特点 ,是临床筛查早期梅毒和了解其病情活动程度及判定疗效的快捷而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梅毒患者的临床以及血清学特点,探讨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中心的60岁以上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性别比为1.6∶1(男性31例、女性19例),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术前检查异常是发现这些患者的主要途径。50例老年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3例、二期梅毒13例、早期潜伏梅毒10例、晚期潜伏梅毒12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12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患者血清抵抗的发生率为40%。结论 梅毒在老年人中比率比预想的要高,有必要在临床对梅毒做常规筛查。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人类宿主相关的螺旋体、实验室检测等因素是老年患者易发生假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125例梅毒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1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染来源;一期梅毒129例,以外生殖器硬下疳为主;二期梅毒357例,以掌跖暗红斑、扁平湿疣为主;早期潜伏梅毒178例、晚期潜伏梅毒174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85例.1125例梅毒患者中107例(9.51%)合并其他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使用苄星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31例(2.75%).除一期梅毒外,其余各期梅毒血清学检查(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结实验、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荧光螺旋体抗体吸附实验)敏感性均超过97%.结论 潜伏梅毒发病率高,晚期梅毒发病率低,青霉素仍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对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最小19岁,最大91岁,其中71岁以上的病例有94例(39%);早期潜伏梅毒35例,晚期潜伏梅毒65例,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141例;TRUST滴度≥1∶8的患者有57例,≤1∶2有154例;潜伏梅毒患者例数逐年增多.结论: 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是治疗潜伏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赵金柳  肖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6,(32):4483-4485
目的:探讨晚期梅毒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学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123例为有症状的神经梅毒,9例患者为无症状神经梅毒,21例为隐性梅毒。分析患者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 RPR 滴度变化,比较滴度升高患者与未升高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1个月时复查 RPR 滴度,48例患者滴度升高,占31.4%;15例患者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余升高2倍。48例滴度升高的患者,隐性梅毒患者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1例升高,有症状神经梅毒4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治疗1个月后滴度升高比例最高。123例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复查脑脊液 RPR,7例患者脑脊液 RPR 滴度升高,占5.7%。男性,年龄36岁~45岁的患者,治疗后 RPR 滴度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0.01)。结论晚期梅毒患者经正规驱梅治疗后1个月,有部分患者 RPR 滴度反而上升,临床上应予以重视,必要时进行重复驱梅治疗,以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梅毒抗体阳性待产妇及其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为新生儿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及其新生儿使用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和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TPPA)试验进行检测,比较母婴RPR的滴度。结果:131例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阳性88例,阴性43例;131例新生儿RPR滴度阳性48例,阴性83例。母婴梅毒滴度等级相关系数为0.857,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梅毒抗体阳性的待产妇RPR滴度越高,新生儿RPR滴度阳性率也越高。临床上对梅毒抗体阳性的产妇应联合检测母婴的RPR和TPPA试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RPR法与TPPA法对梅毒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RPR法和TPPA法对梅毒的检测结果 ,同时了解本地区近几年来梅毒的发病情况。方法 应用RPR法与TPPA法对衡阳地区近 4年来拟诊为STD患者的血清进行梅毒初筛和确诊试验 ,4年梅毒检出率用趋势性x2 检验。结果 本地区STD患者中梅毒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x2 =15.0 70 ,P <0 .0 1)。对一期、二期梅毒 ,RPR和TPPA法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但对潜伏期梅毒 ,RPR法可能出现假阴性、假阳性。结论 对一、二期梅毒 ,RPR可替代TPPA法 ;而在其它情况下 ,TPPA优于RPR法。TPPA法可定量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 ,应作为临床梅毒确诊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早期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在梅毒早期诊断中,四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比较及在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82例血清标本。结果:RPR、TPHA、TPPA、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88.3%、92.2%、94.8%、98.7%,特异性分别为85.7%、94.3%、96.2%、98.1%,其中RPR、TPHA、TPPA与灵敏性、特异性较好的ELISA比较,RPR、TPHA、TPPA的敏感性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特异性方面,除TPHA、TPPA差异无显著性(P>0.05),RPR低于ELISA,差异有显著性(P<0.05);RPR滴度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ELISA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判断可标准化,特异性高,敏感性高,可作为早期梅毒检测较理想的方法,RPR试验可用于梅毒治疗期间的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17.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阻断妊娠梅毒母婴传播综合干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阻断妊娠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综合干预治疗;注射苄星青霉素G 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共4次;青霉素G静滴,从最小量320万单位到最大量1 200万单位逐渐增大剂量;定期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结果:早期诊断、足量正规治疗,胎传梅毒发生率两组对比,未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经治疗观察,在孕34周以后接受治疗者,胎儿将有50%~70%的机会感染梅毒,未经治疗孕妇几乎100%通过胎盘将病原体垂直传给胎儿。结论:早期诊断妊娠梅毒是阻断、改善妊娠梅毒结局和降低胎传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通过综合干预治疗、阻断母婴传播,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