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氯丙嗪对神经外科术中控制性浅低温的降温和复温速率的影响65377; 【方法】 择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Ⅱ或Ⅲ级,年龄18 ~ 65岁,随机分为2组(n = 20),对照组和氯丙嗪组65377;均采用气管内静吸复合全身麻醉65377;氯丙嗪组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氯丙嗪25 mg65377;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均通过充气控温毯进行控制性降温,设定目标温度为 34 ℃,肿瘤切除前30 min开始复温65377;每5 min纪录一次中心温度(鼻咽温),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65377;【结果】 在肿瘤切除前,对照组和氯丙嗪组分别有60%和90%的患者中心体温达到34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65377;对照组和氯丙嗪组的降温速率分别为(1.05 ± 0.06) ℃/h和(1.29 ± 0.08) ℃/h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77;对照组和氯丙嗪组的复温速率分别为(0.75 ± 0.05) ℃/h和(0.91 ± 0.07) ℃/h (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77;【结论】 氯丙嗪增加神经外科术中控制性浅低温降温和复温的速率6537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中浅低温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择期行平卧位脑肿瘤切除患者40例.分为2组(n=20):H组(术中充气温控毯降温,维持鼻咽温度在34.8±0.6℃直至手术结束)和N组(术中充气温控毯维持中心温度36.6±0.4℃).在麻醉前、手术中中心温度稳定1 h、拔除气管插管1 min后抽血检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浓度.同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H组患者手术开始直至手术结束心率均明显低于N组,并且明显低于诱导前,P<0.05,有统计学差异;而拔除气管插管1 min后心率两组患者均增快,快于诱导前,P<0.05,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相近,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血浆儿茶酚胺均在手术开始后呈下降趋势,在拔除气管后1 min恢复甚至高于麻醉前,但H组术中降低更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H浓度呈上升趋势,N组尤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低温可以减轻神经外科术中应激反应,但注意在手术结束时恢复正常体温以维持拔管过程的平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合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硝普纳(SNP)控制性降压的影响。方法40例颅内动脉瘤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组)和B组(芬太尼组),每组20例。麻醉维持:A组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B组泵注芬太尼;需要控制性降压时,调节SNP的泵注速度,将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并维持于50~60mmHg。观察降压前、降压达目标时,维持降压达60min及停降压10min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麻醉苏醒情况。结果A组比B组的血压易于下降和维持,HR更稳定,到达降压目标时SNP用药量少,术后苏醒恢复迅速(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能强化SNP的降压效果,减少SNP用量,维持降压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空气胃张力计观察神经外科手术中控制性降压对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10例择期行颅脑手术的病人,在手术需要降压(打开颅骨)时开始行控制性降压,3h后停止。记录基础值、降压后1、2、3h及停止降压后1h的pHi,pHa,PetCO2-PicO2差值。结果:行控制性降压后,血压下降明显。pHi较基础值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的pHi均大于7.38。pHa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控制性降压对内脏灌注有轻微的影响,但不会引起内脏的缺血缺氧。 相似文献
5.
6.
围术期轻度低温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轻度低温对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低温组及保温组,每组30例.分别在诱导前和诱导后60、120 min采取静脉血,采用比浊法及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功能.结果 低温组在诱导后60、120 min血小板聚集率及黏附率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60、120 min低温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及黏附率与保温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轻度低温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功能. 相似文献
7.
曹宏卫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512-513
[目的]探讨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外伤手术48例,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I组,n=24例)和对照组(II组,n=24例),I组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观察出血情况。[结果]I组有5例出血量高于总血容量的20%,而Ⅱ组有11例,均予输血,I组出血量明显少于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输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脑外伤手术48例,随机分为控制性降压组(Ⅰ组,n=24例)和对照组(Ⅱ组,n=24例),I组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观察出血情况.结果 I组有5例出血量高于总血容量的20%,而Ⅱ组有11例,均予输血,I组出血量明显少于Ⅱ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能有效的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输血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分A、B两组,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A组30例为降压组,B组30例为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酚妥拉明复合应用异氟醚吸入麻醉进行控制性降压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67~7.89 kPa之间。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与B组比较,A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明显减少(P<0.05或<0.01),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在降压期间无明显变化(P>0.05),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无脑缺血缺氧发生。结论控制性降压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应用,使术野清晰,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术后恢复快,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11.
神经外科手术中瑞芬太尼与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神经外科手术中瑞芬太尼和硝普钠(SNP)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60例择期开颅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SNP组(S组)。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R组以瑞芬太尼0.1~0.5μg/kg·min维持降压;S组以SNP 0.5~3μg/kg·min维持降压,均将平均动脉压(MAP)降至60~65mmHg,持续60min。观察两组病人术中MAP、心率(HR)变化以及失血量及清醒拔管时间。结果:降压实施后两组病人的MAP均达预定目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降压期间R组HR显著低于降压前(P〈0.05),而S组显著高于降压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5)。两组病人失血量及清醒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安全、有效,且优于硝普钠。 相似文献
12.
浅低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浅低温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中低温组低 (P <0 .0 5 ) ;浅低温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组少 (P <0 .0 5 ) ,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而氧合指数高于中低温组 ;浅低温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明显低于中低温组 (P <0 .0 1 ) ,另外浅低温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和收缩压相似 ,而浅低温组术后舒张压却低于中低温组。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13.
神经外科手术采用特殊体位对手术治疗十分有利,但易造成循环和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如空气栓塞,因而术中如何进行正确的麻醉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的特殊体位,特殊体位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术中管理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33~35℃)在神经外科麻醉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神经外科患者20例,维持术中体温33~35℃,观察在手术不同阶段的循环、麻醉用药、麻醉并发症及预后等变化。结果:亚低温对循环,药动力学等影响轻微,远期效果满意。结论:麻醉后即开始亚低温,对术中可能出现的脑损伤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中体温的变化规律及低温对麻醉中患者的影响,为加强术后体温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全麻开腹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组30例硬膜外组30 例,两组生命体征均维持稳定,室内温度维持在22~25度.常规铺单外不做保温处理观察两组术前,术中及术毕体温变化,术毕时寒颤及躁动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中和术毕两组体温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毕完全清醒时全麻组比硬膜外组寒颤,躁动发生率高.结论:体温降低对寒颤躁动的发生率有影响,麻醉手术中应监测体温,注意体温的保护以降低上述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正> 关于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伤口 感染问题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为了解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我们自1992年11月至1993年7月间对24例不同种类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组。进行了单纯术中应用抗生素与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对预防术后感染效果对照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行颅内占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中超声检查在病灶的定位,肿瘤边界的确定,监测术后有无肿瘤残余等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术中超声对颅内病灶的准确率达到了100%。术中超声能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边缘。36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以切除。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术中超声定位检查简单、有效、安全,有助于提高颅脑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可减少不必要的正常脑组织损伤,在神经外科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术中实时超声辅助神经外科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术中实时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手术病例45例,包括脑病变切除术30例,血肿清除术5例,内镜颅内异物取出术2例,开颅活检术2例,内镜透明隔囊肿开窗术3例,内镜三脑室底造口术3例.所有手术均在术中实时超声辅助下进行.结果 所有病变均在超声辅助下精确定位,并完整切除.神经内镜可在导航下精确进入脑室.本组无症状恶化及死亡者,未发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术中超声导航可确定病灶和脑室的位置,决定皮层的切口,动态了解病灶情况,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避免损伤重要血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