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岁儿童59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47%,其中男性13.95%,女性8.20%。男性儿童体诉,分裂样,产往不良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气氛,教养方式能主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等;  相似文献   

2.
①目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儿童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②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问卷,调查6~11岁儿童593名,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③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1.47%,其中男性13.95%,女性8.20%.男性儿童体诉、分裂样、交往不良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家庭气氛、教养方式以及教养意见分歧程度等;女性儿童体诉、残忍及多动等因子检出率较高,影响其行为问题的因素包括管理态度、教养意见分歧程度及学前所处环境等。④结论男女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动力区7—10岁儿童多动症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市动力区7~10岁儿童多动症的发病情况及其有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1377名儿童进行多动症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以DSM—Ⅲ中的ADD诊断标准为参考综合诊断病例。结果多动症检出率为6.89%(95例/1377);父母为工人、父文化为小学或文盲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34%、7.72%及8.77%;父母大学文化的检出率最低(5.16%和2.83%);母孕期经受负性生活事件及家庭环境不良是多动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哈市动力区7~10岁多动症检出率较高;与发病有关的因素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农村水族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Rutter儿童行为量表(教师调查问卷)和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610名5~14岁水族儿童的行为问题流行特征进行现况调查。结果:水族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49%,其中A、N和M行为检出率分别为31.30%、40.06%和28.10%,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是否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管教方式(P〈0.05或P〈0.01)。结论:水族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处于国内儿童行为问题(6.5~12.97%)的较高水平,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与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昆明市城区4~6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状,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 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KMBU),随机抽取昆明市五华区城区5所幼儿园中年龄为4~6岁的儿童500名进行调查。结果 儿童行为问题总阳性检出率为46.5%。(男孩为52.5%,女孩为40.3%),男女行为问题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儿童行为和父母养育方式互动模型的构建分析发现,影响儿童行为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母亲的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母亲的养育方式对于儿童的影响力更大于父亲。结论 妥善的养育方式对儿童的成长更为有利,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加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和监测,采取积极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30例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调查学习困难与正常儿童各30例,结果行为表现及生活习惯得分两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行为问题检出率,困难组为63.3%,正常组为6.7%,提示学习困难儿童与行为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7.
单亲家庭子女自尊、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探讨家庭环境对其影响。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儿童和家长进行测试。结果:单亲家庭子女自尊调查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单亲家庭男孩在抑郁、交往不良、社会退缩、多动、攻击和违纪、女孩在抑郁、社会退缩、体诉、性问题以及残忍等行为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亲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以及组织性与完善家庭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孩子的自尊、行为问题显著相关。结论:单身家庭子女的心理状况以及教育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宝山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宝山区4-5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上海标准化版本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宝山区9所幼儿园共1090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4-5岁儿童中以社交退缩、分裂样、忧郁、攻击性、性问题、躯体诉述6症状作男女对照并对有行为问题儿童作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总行为问题检出率达17.06%,男童为14.31%,女童为19.96%,男女比为1:1.325(P>0.05)。各项行为检出排序,男童为忧郁、社交退缩、分裂样、躯体诉述、攻击性、性问题;女童 为分裂样,社交退缩、攻击性、性问题、忧郁、躯体诉述。与儿童行为问题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出生低体重儿、体弱多病、住院、早产、剖腹产、胎位不正、保胎、母亲生活无规律等密切相关(P<0.01)。结论:4-5岁儿童行为问题中男女性别间无差异,儿童行为问题 危险因素是主要来自内外生存条件及母亲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50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患儿作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为问题检出率男孩为18.18%,主要表现为交往不良,休诉,敌意;女孩为25%,主要表现焦虑,强迫,抑郁,男,女孩均有的行为问题是分裂样,社会退缩,活动情况减低,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除需手术根治心血管畸形外,还需要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给予心理支持,使更更好地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黄浦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和气质维度分布特点,为探讨与儿童气质相调适的抚养和教育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黄浦区1046例学龄前儿童用3~7岁儿童气质问卷(PTQ)进行调查,按性别、年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黄浦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以易养型(35.66%)为主,依次是中间偏易养型(30.21%),启动缓慢型(15.58%),中间偏难养型(11.57%)和难养型(6.98%)。不同性别和年龄儿童的气质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气质维度的性别差异为男孩活动水平、节律性高于女孩,女孩情绪本质(心境)高于男孩;气质维度的年龄差异为趋避性、适应性、情绪本质(心境)、注意分散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明显。结论黄浦区学龄前儿童气质维度结构有部分性别差异,并随年龄的增长多个气质维度逐渐增大。实施与气质特点相协调的教育和训练,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和完整的人格,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武汉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学校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武汉市城区3所小学、2所中学共1735名6岁~16岁儿童进行行为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6岁~11岁儿童问题检出率为14.6%;男生问题检出率为17.8%,女生问题检出率为11.1%,差异显著。12岁~16岁儿童问题检出率为12.2%;男生问题检出率为9.4%,女生问题检出率为14.8%,差异显著。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学校环境和家庭因素。结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应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6~10岁性早熟女童88例,同年龄未发育女童46例进行行为评定,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及自拟家庭及被测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早熟女童行为问题明显多于对照女童,其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5.2%,较对照女童(15%)显著升高(P<0.05);性早熟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攻击性、内向因子、外向因子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在多动、残忍性方面得分亦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娱乐性对行为问题评分有影响,排除了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娱乐性评分对行为问题总分的影响后,性早熟组行为问题总分仍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排除家庭经济文化因素的混杂作用,性早熟组发生行为异常的检出率亦高于对照组。结论性早熟女童出现行为问题比例较高,且与家庭环境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的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Aehenbae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行为问卷和自编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表对147例处于青春期的精神分裂症子女和147例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相关家庭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青少年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男性为23.2%,女性为22.9%)高于对照组的同龄青少年(男性为13.8%,女性为13.4%),但差异无显著性。男性在分裂样、社交不良、多动因子的异常率,女童在体诉、交往不良因子的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家庭青少年行为异常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和正常家庭相比具有较差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亲子关系、以及对孩子不良的教养方式等。结论精神分裂症子女存有明显的行为问题,是由遗传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较差的教养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14.
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家庭缺失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舟山市某实验学校家庭缺失学生进行调查。结果238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4·3%,其中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4%,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3%,男女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A行为检出率间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生行为总分及A行为分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学生和初中生行为总分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行为分与FAD的总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N行为分与FAD的问题解决及总的功能因子分呈正相关(P<0·01)。年龄和性别与行为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家庭功能与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缺失儿童的行为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差异,为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家长评定量表(CBCL)对5 07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 非独生子女除了在社交问题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以外,在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在外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生,内向性问题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独生子女男生与非独生子女男生的行为问题年级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独生子女女生与非独生子女女生则有不一样的发展趋势.结论农村独生子女发生行为问题的风险要低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对农村不同性别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不一致,应该重点关注农村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家族史及体重指数在儿童血脂紊乱筛查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家族史联合肥胖用于筛查儿童血脂紊乱的意义.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地区6~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有效调查对象19 037例,其中男童9 495人,女童9 542人,根据年龄及性别分为学龄期男童、青春期男童、学龄期女童和青春期女童.检测受试儿童空腹末梢血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以及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结果:在总受试儿童中,有家族史儿童占38%,肥胖儿童占4.9%,有家族史并肥胖儿童占2.5%,有家族史或肥胖儿童占40.4%.无肥胖且无家族史儿童、无肥胖但有家族史儿童、肥胖但无家族史儿童及肥胖且有家族史儿童各种血脂异常发生率分别为:高脂血症[7.9%]、9.6%、30.1%及31.5%;高胆固醇血症0.9%、1.5%、 3.3%及2.9%;高甘油三酯血症7.1%、8.6%、29.2%及31.3%;混合型高脂血症0.2%、0.5%、0.4%及2.7%.肥胖儿童发生血脂紊乱的危险性与非肥胖儿童相比各性别年龄分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学龄期男童6.439 (4.178~9.925)、青春期男童6.287 (4.153~[9.518)、]学龄期女童5.063 (3.041~8.427)、青春期女童3.665 (2.536~5.296) (P均=0.000).有家族史儿童发生血脂紊乱的危险性与无家族史儿童相比各性别年龄分组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学龄期男童1.204[ (0.952~1.522)] (P =0.121)、青春期男童1.331 (1.047~1.692) (P=0.020)、学龄期女童1.095 (0.847~[1.416)] (P=0.490)、青春期女童1.260 (1.070~1.483)(P=0.005).在血脂紊乱儿童中,有家族史儿童占[43.8%,]肥胖儿童占15.8%,有家族史并肥胖儿童占8.2%,有家族史或肥胖儿童占51.3%.结论:家族史联合肥胖对于筛查儿童血脂紊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银川市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银川市三所小学592名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越低,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高,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儿童生活在单亲或再婚家庭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城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对潍坊市城区4~16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4名儿童中有80人(8.85%)存在行为问题,男、女各40名,围产期不利因素及儿童既往患病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管理权限危险因素。结论:少年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心理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可能有它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为促进儿童行为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学龄儿童200名,男童110例,女童90例,平均年龄为(7±15)a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检测所有调查对象的行为问题。由男/女童父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本次调查中男、女童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在检出儿童行为问题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男童在强迫性、违纪方面明显高于女童,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体诉方面高于男童。结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根据男童和女童的不同行为特点,给予有效的干预让孩子的身心发展更趋稳定和健康,从而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prevalence of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EBP)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identify individual and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BP.
Methods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2010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Participants’ blood pressure was measured, and their parents completed a questionnaire on personal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BP were assessed.
Results Among a total of 24,333 participants, 20.2% of boys and 16.3% of girls had EBP. The prevalence of EBP increased with the ascending trend of waist circumference, Waist-to-height ratio, and body mass index. The adjusted prevalence ratios (aPRs) for obese boys and girls were 2.50 and 2.97, respectively. Fewer urban boys (16.2%) had EBP than rural boys (21.7%). Boys with a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12%more likely to have EBP. Children whose mothers received a college education tended to have lower likelihood of EBP;with an aPR was 0.85 among boys and 0.78 among girls.
Conclusion EBP is common among obes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have a family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mothers’ education levels and EBP risk in children was f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