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苗药防感香囊(苗药香囊)对小鼠呼吸道免疫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 小鼠吸入香囊4周后,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TLR2、TLR4基因和蛋白表达,ELISA法测肺泡灌洗液SIgA和IgG1含量.结果 持续吸入香囊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SIgA、IgG1含量较高,肺组织TLR2/4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玉屏风散阳性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 持续吸入香囊能上调小鼠呼吸道SIgA、IgG1、TLR2/4表达,增强呼吸道抵抗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防感香囊对成人流行性感冒发病情况的临床预防效果。方法在2018年季节性流感高发期,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香囊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香囊组给予具有芳香避秽作用的中药防感香囊(推荐放置在办公室、床头、枕边等处)不定时嗅吸,至少每日3次,每次不少于1 min,2周或气味消失后更换中药内容物,连续使用2个月;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每月采用电话形式随访1次,比较两组受试者流感样病例发生情况及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在1个月、2个月时流感样病例中发热兼见咳嗽的人数香囊组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 05)。1个月、2个月时流感样病例中发热兼见咽痛的人数少于对照组(P 0. 05)。1个月时,香囊组出现发热、咽痛、咳嗽、乏力症状人数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个月时,香囊组出现以上症状的人数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中药防感香囊对流行性感冒症状及发病有潜在的预防作用,连续使用2个月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下列各添加剂对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静止培养中麦角生物碱产量的影响,分别为:NaF、GA、2,4-D、2-萘氧乙酸(2-NOAA)、顺丁烯二酐(MH)。将麦角菌保存于上复无菌石蜡油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于5℃下,接种到新鲜间苯二胺(PDA)斜面培养基上,于25℃培养11天。然后再传种到盛有60毫升 1%酵母浸膏-1%葡萄糖培养基的250毫升锥形瓶内,在旋转摇床上,培养3天。再将培养产物在新鲜酵母浸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上按上法培养3天,以10%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防感香囊对感冒的预防效果,为人群中普遍易患的感冒提供一种特色的内病外治预防方法。方法将反复易患感冒的患者进行中医特色体质辨识,辨证为肺脾气虚者作为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防治组采用防感香囊佩戴外用治疗,对照组采用气虚感冒经典方药玉屏风散颗粒剂内服,观察两组易感患者用药前后一年内感冒的发作次数,感冒复发率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中药防感香囊组临床总有效率90%,玉屏风散组临床总有效率80%,中药防感香囊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防感香囊对预防成人感冒的发生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18)
目的观察中药防感香囊在预防感冒中的作用及其对成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8~60周岁健康成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干预组给予中药防感香囊佩戴2个月,对照组不做干预。比较2组感冒发病率;选取干预组70例,观察干预前后血清IgA、IgM、IgG变化。结果试验发现,干预组感冒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感冒发生率17.71%(P0.05),干预组佩戴香囊前后血清IgA、IgG升高(P0.01),血清IgM无明显改变(P 0.05)。干预组过敏发生率2.04%,对照组过敏发生率0(P 0.05),2组比较过敏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防感香囊能够提升人体免疫能力,对成人感冒有一定预防作用,能够预防感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1实验材料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药物:鲜鱼腥草提取物(批号050429)。鱼腥草素钠片,上海青平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50303)。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ICR小鼠,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SCXK(浙)2003-0001〕。2方法2.1菌液制备取上述菌种,接种于相应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于规定温度、时间、培养制备菌液,实验时取上述新鲜制备的菌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适宜的浓度,使各试验管内的菌液浓度为103~105CFU/ml。2.2体外抑菌试验采用肉汤稀释法。2.3体内抑菌试验取小…  相似文献   

7.
流感多发于春、秋两季,苗族防感香囊常在贵州黔东南被应用于流感的预防,其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基础。笔者从苗族防感香囊的概述、药物组成、使用方法、物质基础和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苗族防感香囊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九味防瘟散中麝香酮含量测定方法,以麝香酮为指标研究该制剂的稳定性.方法:以HPLC-MS法测定麝香酮的含量;研究九味防瘟散在不同温度和包装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麝香酮浓度在0.2~2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9),精密度、回收率、稳定性、重复性均符合实验要求.稳定性方面,去外包装组麝香酮损失速率>包装组,35℃时麝香酮损失速率>4℃,密闭包装组麝香酮损失速率>密封包装组.结论:HPLC-MS法测定九味防瘟散中的麝香酮含量灵敏、快捷、简便、准确.九味防瘟散须在冷处密封条件下保存.  相似文献   

9.
钱丹  韦力  郑梓培  黄向红 《新中医》2018,50(7):12-14
目的:提取分离防感香佩包中挥发油成分,明确最佳提取条件,分析挥发性成分组成,探索防感香佩包临床疗效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将37包防感香佩包进行提取分离,收集挥发油,分别对浸泡时间(1、2、3、4 h)、提取时间(1、2、3、4、5 h)、料液比(5、10、20、30倍)及提取次数(1、2、3次)进行多因素多水平考察。确定高出油率的提取分离条件,通过GC-MS对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收集防感香佩包挥发油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为:5倍体积水浸泡1 h,提取3次,3 h/次。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细辛醚类(43%)和倍半萜类(50%)。结论:防感香佩包挥发油成分获得性良好,主要成分明确,其防治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作用机理可能与细辛醚类及倍半萜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动物:实验动物用 SD 雄性大白鼠,体重200—250g,40只。购于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菌种:大肠杆菌 O_(111)B_4标准菌株,购于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菌液制备:用大肠杆菌12小时肉汤培养物,参照倾注培养结果。配制成3  相似文献   

11.
1 材料 样品:口鼻清喷雾剂,每毫升药液相当于原生药4g,由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实验前灭菌处理。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普通向汤琼脂培养基(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兔血肉汤培养基、兔血琼脂培养基(二者系在上述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10%的兔血制成)。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绿脓杆菌[CMCC(B)10104]、白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5种中药复方对多重耐药淋球菌菌株的体外作用。方法:将草薜分清饮(A 方)、五淋散(B 方)、海金砂散(C 方)、黄连解毒汤(D 方)、八正散(E 方)分别制成含5 mg/mL 的 GC 肉汤,临床分离出的50株淋球菌分别用 GC 肉汤及含上述各方的 GC 肉汤稀释至10~5cfu/ml,将各菌液接种至含不同浓度梯度的青霉素 G(PG)、四环素(TC)、壮观霉素(SPT)、头孢三嗪(CRO)和环丙沙星(CIP)的 GC 平板中,根据最小抑茵浓度(MIC)确定淋球菌的耐药性,观察中药复方使用前后耐药性变化及多重耐药菌株的改变。结果:未加中药复方的抗生素组 PG、TC、SPT、CRO、CIP 的耐药率分别为32%、52%、10%、12%和50%,而加 A、B、C、D、E 方后,各抗生素的耐药百分率比较,只有 E 方对头孢三嗪和壮观霉素的耐药性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E 方使用后,多重耐药淋球菌菌株由72%降到4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八正散与头孢三嗪或壮观霉素联合使用,可增强抗生素对淋球茵的敏感性,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壮族、藏族、苗族医药防感香囊通过各自独特的药物配伍规律将香囊佩戴于身上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季节性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发挥着驱邪避瘟的作用,文章通过查阅文献等研究方法对壮药、藏药、苗药香囊预防流感的作用机制、配伍组成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了我国民族香囊医药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独特的防感方法,不仅为民族医药预防瘟疫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还促进了各民族现代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詹萍  滕茁  韦明肯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232-2234
目的从红树林样品中分离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为新药的抗菌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分离,采用琼脂块法测抗菌活性,采用单因素法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从红树林样品中分离得到30株放线菌,其中No.15对4株指示菌均有明显的抗菌活性。选取No.15进行初步研究,发现No.15在高氏1号培养基,温度为28℃,盐浓度为1%,pH值为7.7的条件下生长最好;No.15在高氏1号培养基、温度为28℃,培养192 h,盐浓度为2%,pH值为7.7的条件下产活性物质效果最好。结论高活性菌株No.15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90年8月、10月、12月对我院针灸针具污染情况及酒精、高压灭菌、过氧乙酸浸泡的灭菌效果进行了3次观察、比较,认为以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灭菌效果最佳。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随机取武汉市卫民医疗器械厂生产的不锈钢2寸针3枚,1寸针3枚,5分针3枚,分别称为大、中、小号。(2)75%酒精棉球若干。(3)1%过氧乙酸溶液300ml。(4)肉汤试管、普通平板、无菌干棉球若干。(5)高压灭菌装置。二、方法:1.随机取使用过的未经灭菌的针具大号3枚,中号3枚,小号3枚,分别置入3只肉汤试管,经37℃恒温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6.
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以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温度、搅拌时间为影响因素,包合率、收率、包封率为评价指标,正交实验优化包合工艺。TLC、差示扫描量热(DS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进行表征。考察包合物在强光[(4 500±500)lx]、高湿(RH 90%,25℃)、高温(60℃)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最佳条件为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4∶1,包合温度50℃,搅拌时间2 h,包合率、收率、包封率分别为74.12%、83.12%、78.16%。挥发油包入β-环糊精空腔中,表明包合物制备成功。包合物在上述条件下的稳定性良好。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包合四味土木香散挥发油。  相似文献   

17.
1 材料 舒利康 (由水竹草、金钱草、黄柏、猪苓、苦参、莪术等组成 )水煎药液 ( 10 0 0mg/ml) ,由本院药厂提供 ,试验前经细菌培养 ,结果为无菌生长。培养基 :营养肉汤、血琼脂平皿。试验菌株来源 :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9株菌株均由我院检验科分离鉴定所得。菌液 :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 ,取经 6h孵育的肉汤培养物 (菌液浓度约为 90 0× 10 /L) ,试验时 ,再用肉汤作 10倍数稀释 ;念珠菌、肠球菌、微小棒状杆菌经 18h孵育的培育物 ,用时再以肉汤作 10倍稀释。2 方法 应用试管稀释法。试验时 ,按无菌操作 ,用肉…  相似文献   

18.
蒙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宝库,为了探讨蒙药的杀菌抑菌作用,寻找科学依据,我们经过反复试验,认为琼脂打洞法结果准确满意,切实可行。它能使所有的药物成分与细菌作用,从而准确测出细菌对该药的敏感度。我们选用6种蒙药对5种细菌进行试验,现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1.1受试细菌菌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绿脓假单胞菌、白色葡萄球菌、乙型球菌。1.2培养基应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葡萄糖肉汤平皿3种培养基。1.3试验用蒙药应用了沙田一汤、嘎日迪一15、巴特日一人玛努一4汤、高勒图宝日一6、嘎木朱尔6种蒙药。依次…  相似文献   

19.
马齿苋等10种中药对新分离的痢疾杆菌药物敏抗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松涛  徐建辉 《中国中医急症》1999,8(4):172-172,162
为探讨中药防治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提供依据,对1996~1997年间我市3所医院门诊腹泻病人新分离的30株痢疾杆菌,选择Ic种中药分别进行了药物敏抗性试验。1实验材料l.1实验菌株30株痢疾杆荫,均从临床腹泻病人粪便直接培养分离后,经菌落、菌体、G染色观察,生化试验鉴定符合,并以志贺氏菌属团子诊断血清,分别分型凝集确定(诊断血清由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供给,有效期内使用)。12培养基双料肉汤(用作实验菌株液体增菌培养及实验稀释用),En。B琼脂平板(上海医学化验所供给,按制品说明配制而成)。1.3中药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芩部丹中各成分在单味药和复方组合下,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将黄芩、百部、丹参三药单煎、两药或三药组合混合煎,配制成含不同药物浓度7H9肉汤培养基,接种1 mg/m L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A)菌液0.1 m L,37℃温箱培养2周,转种于7H10琼脂培养基,在37℃下培养4周,观察结核菌生长情况。结果:黄芩液1∶10;百部液1∶5;丹参液1∶5有抑制结核菌生长作用。黄芩百部混合液,黄芩丹参混合液1∶20,丹参百部混合液1∶10均有抑菌作用;而黄芩百部丹参混合液1∶40即有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作用。结论:黄芩、百部、丹参3种中药在实验条件下均有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药,芩部丹复方体外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