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2017—2018年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2018年绍兴市30家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随机抽取病例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病原体检测结果和可疑食物暴露史。结果 2017—2018年绍兴市报告食源性疾病7 534例,检测病例标本4 243例,阳性率为15.70%。5—10月是绍兴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的高峰期,5 016例占66.58%。市直医疗机构阳性率最高,为21.11%。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02;年龄以20~40岁为主,2 475例占32.85%;职业以农民为主,2 464例占32.71%。从事餐饮食品业的病例阳性率最高,为63.64%。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分别检出253株、222株和179株,占检出病原体的98.05%。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主要发生在8—10月,沙门菌感染主要发生在6—11月,诺如病毒感染主要发生在11月—次年4月。引起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菌感染的主要可疑食品均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分别占40.32%、22.35%和17.12%。结论绍兴市食源性疾病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夏季应重点防控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冬春季应重点防控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16年深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6年深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事件67起,发病682人,死亡2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集中在6~7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61.19%,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占59.53%,主要为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其次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发生7起,发病50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9.25%和19.40%。结论深圳市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和亚硝酸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8年宁波市鄞州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8年鄞州区26家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分析时间、地区、人群和可疑食品分布特征;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分析病原学特征。结果 2018年鄞州区共报告食源性疾病769例,报告发病率为0.99‰。2018年各月均有监测病例报告,5—10月共报告497例,占病例总数的64.63%。20~40岁报告病例最多,406例占52.80%。城区居民报告发病率为1.21‰,高于乡镇居民的0.64‰(P0.05)。就餐场所以家庭为主,505例占65.67%。可疑致病食品以水产动物及其制品最多,192例占24.06%。哨点医院共检测样本433份,检出病原体65株,检出率为15.01%。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多,46株占70.77%;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以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为主要基因型;诺如病毒以GⅡ型为主要基因型;副溶血性弧菌以O3K6为主要血清型;沙门菌中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吉韦沙门菌各1株。结论鄞州区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为0.99‰,夏秋季高发,20~40岁是重点发病人群,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是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2016年江苏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年江苏省共发生143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病2 657例,无死亡。全年各月均有暴发事件发生,第三季度高发,8月份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占24.47%和21.45%);报告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3市报告数占总数的67.14%;20~59岁年龄段发病人数最多(占71.96%);发生场所主要在宾馆饭店(占37.06%)、单位食堂和农村宴席(各占18.18%);动物类食品是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37.06%);细菌性致病因素是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占63.64%),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结论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和系统建设,提升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舟山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舟山市5家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所有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全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1 747例,年龄以0岁~5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42.2%),食源性疾病病例数在7月、8月、9月达到高峰;报告的可疑食品中最多为海水产品,占82.0%;实验室分离到阳性菌株105株,阳性率为6.01%,其中副溶血性弧菌62株、沙门菌30株、诺如病毒13株。结论舟山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反映本市食源性疾病发生趋势,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和健康教育,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提出相关建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汇总2016—2020年江苏省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据,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江苏省共发生267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4807人,死亡0人,总罹患率为7.46%,5年罹患率为6.38%~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412,P<0.010)。1月份和12月份未出现食源性疾病事件,第三季度高发,主要以8月份最明显,第三季度暴发事件数为180起(占67.42%),发病人数为2955人(占61.47%),罹患率为8.45%,大于1、2、4季度的平均罹患率(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096,P<0.010);事件数最多的地区依次为苏州市、无锡市和南京市;暴发场所分布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共114起(占42.70%),其次集中在农村宴席和单位食堂,事件数分别为78起(占29.21%)和23起(占8.61%);动物类食品是食源性疾病事件的主要原因食品(占45.69%),其中以水产品为主(占31.09%),其次为肉与肉制品(占14.23%);加工不当是引发事件主要原因因素,事件数为108起(占40.45%),其次分别为原料(辅料)污染或变质和交叉污染,事件数分别为37起(占13.86%)和35起(13.11%)。结论 全年中第三季度是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时间,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高,为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高风险食品,应加强对该类食品的日常监测与管理,进一步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增进群众食品安全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预防或减少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发生原因。方法 收集上海市2003—2017年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信息,分析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事件的特点。结果 2003—2017年,上海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有112起,病例2837例,分别占总数的42.59%和41.67%;5—10月为流行高峰;发病症状以腹泻(92.48%)和腹痛(87.85%)为主;引起事件的可疑食品以混合食品为主(32.14%);主要发生场所为宾馆饭店(30.36%),引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叉污染(30.36%)。结论 上海市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海宁市2016年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海宁市人民医院报告的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集病例粪便标本或肛拭子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6年共报告特定病原体食源性疾病440例,男女比为1.08∶1,年龄以16岁~组最多(26.36%),职业以工人(39.32%)和农民(22.73%)为主;第三季度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30.00%)。共检出致病菌和病毒57株,其中诺如病毒27株、副溶血性弧菌21株、沙门菌7株和志贺菌2株。结论应重点加强工人、农民等职业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南通市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南通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监测3 43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病例多集中于25~34岁,高发期为7~9月。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共采集标本830份,检出阳性病原体101株,总检出率为12.1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三季度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结论 南通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7~9月,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温州市2011—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暴发规律和流行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6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食源性疾病报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暴发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就餐场所等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2011—2016年温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87起,累计发病数9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10万,死亡8例,病死率0.86%。已查明病因物质的事件62起,占71.26%,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和涉及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28%和58.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54%)、金黄色葡萄球菌(10.34%)和沙门菌(4.60%)是主要致病菌。家庭、宾馆饭店、学校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场所,共发生66起,占75.86%。水产品及其制品引起的暴发起数和病例数均居首位,分别占14.94%和22.67%。结论应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效率和质量,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2017年—2021年义乌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分析,掌握该地区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规律和病原体变化特点。方法 对2017年—2021年义乌市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7年—2021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5 203例,男、女比为1.16∶1;病例年龄以21岁~、31岁~年龄段居多,占45.39%;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工人为主,占60.51%;可疑暴露食物场所以家庭为主;粮食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是三个主要的原因食品;病原体检出率为11.74%(432/3 679),其中诺如病毒占62.27%(269/432),副溶血性弧菌占22.22%(96/432),沙门菌占15.28%(66/432)。结论 义乌市食源性疾病主要由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状况。应加强监管和主动监测,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健康教育,有效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目前的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收集全省1 786家医疗机构报告的相关信息,并在99家哨点医院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开展相关病原学检测。结果 2021年浙江省共报告(疑似)食源性病例63 539例,病例集中在5月~10月,占总病例的61.04%;病例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可疑食物中以肉与肉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水产及其制品;26岁~35岁和16岁~25岁年龄组病例最多,≤5岁年龄组病例亦多见。采集食源性样本39 396份,检出阳性病原体6 458株,分别为沙门菌2 530株、副溶血性弧菌1 679株、诺如病毒1 611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35株和志贺菌3株,以诺如病毒(9.89%)和沙门菌(6.62%)检出率较高,并在6月(沙门菌)、9月(副溶血性弧菌)、12月(诺如病毒)有检出高峰,≤5岁年龄组沙门菌检出率(20.88%)最高。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O10K4取代O3K6成为主要血清型。结论 浙江省食源性疾病报告和病原微生物检出具有年龄、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金华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患者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年金华市哨点医院报告食源性疾病3 970例,其中男性2 136例,女性1 834例,男女比为1.16∶1。年龄最小为1月龄,最大为93岁,平均37.6岁,以6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17.48%;其次为0岁~组,占17.13%。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占48.29%;其次为散居儿童,占15.74%。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占97.91%;其次为腹痛,占49.90%。可疑食物为水果及其制品最多,占17.00%;其次为肉及其制品,占15.01%。共采集粪便标本2 758份,检出致病病原体233株,检出率为8.45%,主要为沙门菌(4.02%)、诺如病毒(7.28%)和副溶血性弧菌(1.12%)。结论金华市食源性疾病致病菌以沙门菌为主,诺如病毒及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风险也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宁波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44家哨点医院2014—2016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4 727例,其中死亡3例;男性7 563例,女性7 164例,男女比为1.06∶1;6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19.04%),其次为20~30岁组(17.66%);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19.14%),其次为托幼儿童(14.54%);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76.88%)。共采集生物样本13 609份,检出致病病原体1 453株,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52.93%)和沙门菌(28.22%)。报告的可疑食品中,水产动物及其制品最多(37.01%),其次为肉与肉制品(11.37%)。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宁波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微生物,应加强水产品及其制品的抽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14—2018年上海市某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了解该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2014—2018年上海市该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4—2018年上海市该区共监测食源性疾病7 767例,7—8月病例最多(30.56%)。60~69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大(24.30%),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45.68%)和干部职员(30.48%)为主。可疑食物进食场所主要是家庭(58.84%),可疑食品占比最大的是水产动物及其制品(39.09%),其次是多种食品(20.92%)、肉与肉制品(11.82%)。食源性疾病病原监测1 904例,其中473例检出病原体(阳性率24.84%),检出诺如病毒133株(19.91%)、致泻大肠埃希菌211株(11.08%)、副溶血性弧菌83株(4.36%)、沙门菌59株(3.10%)、弯曲菌4株(0.60%)、志贺菌2株(0.11%)。【结论】夏季是上海市某区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60~69岁离退人员发病最多,进食场所以家庭、饭店为主,可疑食品主要是水产及其制品、多种食品、肉与肉制品,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上报的监测数据,计算报告患病率、单起事件累及人数和各类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构成比。结果 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5 806起,累计患病人数266 968人。累计上报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的是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10年间上报的事件数和患病人数最多,分别占全国的17.70%和15.81%。10年间,毒蘑菇和微生物为我国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由毒蘑菇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最多,占29.09%,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相关患病人数最多,占35.69%,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餐饮服务单位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暴发事件数和患病人数占总数的49.31%和70.59%,其中单位食堂和宾馆饭店为主要暴发场所。结论 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报告事件数、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金华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患者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4年共报告食源性疾病4 095例,男、女比例为1.33∶1,以2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52.60%);职业以农民、学龄前儿童为主;报告的可疑食品最多为水果及其制品。采集粪便样本3 927例进行病原体检测,检出病原体161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55株、沙门菌46株、志贺菌1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株,诺如病毒41株。结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能较好地反映本市食源性疾病发展趋势,应重点加强农民和学龄前儿童主动监测,降低散在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5~12月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3年哨点医院共收集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定义的368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样本368份进行致病菌检测,检出63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志贺菌。采集152份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检出11份阳性。可疑食品以海产品为主。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浙江省34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疗机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病例相关信息,并在其 中101家哨点医院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诺 如病毒检测。结果 2016年浙江省共监测报告腹泻病例49774例,病例数以5~10月较为集中,占总病例 的68.06%;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可疑食物中以水产及其制品占比最大,其次为肉与肉制品;≤5 岁及 26~35 岁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物分别以乳与乳制品和水产及其制品最为常见。采集食源性样本 43386 份,检出阳性病原体4002株,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978株、沙门菌1102株、诺如病毒655 株、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28 株和志贺菌39 株。以诺如病毒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较高, 分别为9.70% 和 4.56%。3月(诺如病毒)、8月(副溶血性弧菌)、11 月(诺如病毒) 有检出高峰。结论 浙江省食源性 疾病发生具有年龄、职业和季节性分布特点,应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积极开展针对性防控。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致病菌;哨点医院;食品安全;腹泻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06 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常熟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和溯源能力。方法对2012—2015年常熟市5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患者进行病例信息收集,并采集病例肛拭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2012—2015年共对2 462份肛拭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检出肠道致病菌256株,检出率为10.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2株、沙门氏菌39株、志贺氏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对2 234份肛拭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检出肠道病毒265株,检出率为11.86%,其中诺如病毒232株、星状病毒20株、札如病毒13株。在年龄分布上20~2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26.56%;在时间分布上第3季度发病率最高,占40.50%;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为8.33%;可疑进食场所主要是在家庭,占38.22%。结论常熟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