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适应2 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学院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继承中医传统的临床  相似文献   

2.
适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衣村卫生事业的需求,按照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培养适宜人才的理念,以乡村医生的培训教育为落脚点,拓展高等医学教育的职能,延伸高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创建乡村医生连续统一体培养模式,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可操作性的分层次分阶段的乡村医生教学方案,开展乡村医生培训教育,建立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保障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加强农村卫技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给当地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由于农村工作环境不佳、医疗设备落后、生活待遇较低,很难吸引和留住医科院校毕业的医疗卫生人才。因此,培养一批适合农民需要的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优势,其简便廉验的诊疗方法及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于一体的防治手段,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中医人才,是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的乡村医生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农村居民健康需求,探讨帮助乡村医生持续提升职业能力、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我们对在我校参加乡医培训的乡村医生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需求和职业能力提升需求的调查和访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基层中医人才和中医国际化人才,是我国深化医疗改革和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紧缺人才,社会需求迫切。我校着眼于"两个迫切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先后创办了中医全科班和针推外向班。这两个人才培养特色班的创立,是结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内培养社区基层中医人才、对外培养中医国际化人才的大胆尝试,历经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提高完善,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成为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6.
目前,随着农村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乡村医生队伍的素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因之一:全国农村140万乡村医生,其中80%左右都是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而培养起来的。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当时的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只要求能单纯使用“一根针、一把草”,忽视了对医药知识和医学科学的理论培训。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要抓住‘十一五’机遇,全面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在全国中医药会议上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介绍说,四川主要抓以下四大工程。一是中医药服务基层惠民工程中医药服务基层惠民工程重点在农村,主要抓两件事。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从四个方面抓起:中医药先进县建设和中医药农村服务网络建设;中医农村适宜人才的培养;适宜技术建设;药防、库防、泡制防三防建设。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建设。按“十一五”规划,2010年要全面铺开,为农民解决医保等问题。为完成这一工作,提出了“两鼓一确定”,即鼓励农民选…  相似文献   

8.
全科医学与乡村医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是我国人口分布特征和“2000年人人享用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要求。农村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乡村医生素质低下。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50-60%的医疗任务和80-90%的预防保健任务,是PHC的主力。提高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是实现PHC、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关键。卫生部《1993年卫生计划要点,1994年卫生计划框架》指出:“培养农村适宜人才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卫生部教育司强调:“促进农村卫生人力发展是发展医学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的首要出发点。”可见,乡村医生的培训提高是医学教育面临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生》2010,(11):217-217
本刊讯 据河北省卫生厅透露,今年该省将实施城乡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项目和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项目。对1500名基层医生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农村培养实用型“全科医生”吉林省双辽市卫校(136400)张明仁彭博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农村培养乡村医生的任务。为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进行农村医学教育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培训     
《中国乡村医生》2007,23(5):2-2
陕西5年内培训全部乡村医生;浙江多种形式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2.
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总结参与“北京名中医身边工程”的实践体验和临床经验,提出“社区型中医人”的概念,即扎根基层、主攻临床、诊疗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具有热爱中医、专业扎实、医德良好、适应基层等特点。应用SWOT分析方法,解析培育“社区型中医人”面临的优势(strengths)、短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当前,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势头良好,面临政策支持和环境改善的机遇,但仍存在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培养人、留住人存在困难。本文从抢抓政策机遇、培养紧缺人才、提高服务能力、改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最近统计的数字,开封市属五县一郊现有乡村医生6201人,年门诊量820万人次。乡村医生是开封地区一支防病治病的骨干力量。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好转和农民就医需求的提高,对乡村医生如何管理、如何调动他们,学习技术,提高业务素质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卫生工作中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山东省中医工作会议日前在济南召开。会议强调今年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1.切实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的《实施意见》,继续完善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以提高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为目标 ,重点抓好  相似文献   

15.
进入 2 1世纪 ,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中医专业人才 ,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行“填鸭灌输式”的陈旧教学方法 ,以及中医药高等院校中的学生习惯于西医学的思维模式 ,由此造成中医高等学府的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敏锐 ,综合能力不强 ,中医专业思想不牢固 ,对中医前景缺乏信心。因此 ,如何解决中医后继人才有“知识”缺“能力”的问题和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临床医生 ,是摆在每个中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1 教学思维的改进  提高中医学术水平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是中医学科学术发展的方向。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我省农村和基层缺医少药、卫生人才匮乏、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高等医学院校承载着为广大农村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卫生人才的重任。针对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乡村医生的培养面临着无法回避的问题,急需探索出适合其生存发展的培养模式。本文力求通过研究分析乡村医生培养面临的问题,结合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出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医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院校的学生学习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医药事业能否自立于世界医药之林,能否获得振兴与发展。能否把中医药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中医药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学风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医院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正确认识中医院校学生学风的现状,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探索出一条推动学风建设全面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医本科教育的稳步、规范化发展,各中医药院校必须将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的重点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既是世界健康事业对于高层次中医人才的要求,也是中医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准确地了解海外中医硕士教育的现状、国际中医硕士的教育需求以及国际市场对于中医硕士人才的需求水平设置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项目、硕士培养模式,提高能力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新医科下中医“五术”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新时代中医“五术”卓越人才,是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中医人才支撑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索构建中医“五术”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中医药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设,积极培养农村卫生技术人才,我县从八六年开始,在全县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乡村医生函授教育工作。一、具体做法: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乡村医生函授教育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农村经济繁荣,生产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农村(村级)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及乡村医生防病治病的水平如何?我们于八五年进行了调查,全县392个村,村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