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及其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服用他汀类药物并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表现及处理情况.结果 (1)在性别分布上各年龄段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患者,在年龄分布上以≥60岁患者好发(;2)94例患者中,单一用药35(37.23%)例,联合用药59(62.77%)例(;3)出现不良反应最短时间为服药后立即发生,最长时间为11个月,3个月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5例,占90.43%(;4)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附件等方面症状,以肌肉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47.87%)最高.结论 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意识,规范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喻佑翠  张友娥 《当代医学》2014,(23):147-14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以促进其合理利用。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因他汀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36例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36例不良反应中,3例服用氟伐他汀、17例服用辛伐他汀、5例服用洛伐他汀、9例服用阿伐他汀、2例服用辛伐他汀后死亡。结论虽然他汀类药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治疗一些疾病,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用量及与其他汀类药物的配伍,确保用药安全,以免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合用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合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国内公开报道的合用他汀类药物引起的39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39例不良反应中,辛伐他汀29例,阿托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3例,洛伐他汀1例,死亡2例均服用辛伐他汀。结论:临床用药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以及合理搭配用药,确保用药安全,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对2013年1月~9月心血管内科阿托伐他汀致转氨酶升高的10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服药情况及转氨酶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33~67岁,平均58.49.7岁;体重60~100kg,平均76.715.1kg;阿托伐他汀服用剂量为20~40mg;10例报告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均出现异常,不伴有肝大、黄疸、直接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转氨酶升高时间为服药后3~9天,平均为5.72.0天.结论:掌握阿托伐他汀致转氨酶增高的不良反应特点,积极对临床医师及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重视肝功能监测,可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现状,总结合理用药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对产生不良反应患者总结分析,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用药、服用诺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P0.05),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P0.05),临床恢复较快的年龄在20-40岁(P0.05)。结论: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服用药物类型、年龄、服用方式等有关,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综合条件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阿托伐他汀为关键词搜索的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报告80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80例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为81.25%;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为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30 d内。结论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针对高危患者给予严密监控,积极预防,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匹伐他汀应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60例ACS患者,含2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服用1周匹伐他汀(力清之,4 mg/次,1次/d),观察其调脂疗效。同时比较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后PCI手术即刻疗效。结果 60例患者服用1周匹伐他汀,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明显降低,且无肝肾功能及肌肉的损害;NSTEMI患者服用匹伐他汀与阿托代他汀PCI术后近期效果无显著差异,且匹伐他汀临床副作用明显小于阿托代他汀。结论对于ACS患者,无论是否行PCI手术治疗,服用1周匹伐他汀(4 mg/次,1次/d)强化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情况,以能够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126例的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患者临床应用的效果。结果:本组126例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有10例,占7.94%。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有药物配伍不当、用药剂量或方法不当以及药物自身因素等,其中用药剂量或方法不当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仍存在不良反应,医生应高度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进而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患者长期口服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再狭窄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84例成功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62例患者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22例未服用他汀类药物,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1年颈动脉通畅情况及血脂水平情况,评估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效果。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未服用他汀药物患者低,高密度脂蛋白较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患者再狭窄患者7例,其中闭塞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CEA术后患者颈动脉再狭窄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药物出现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原因.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结果 8例患者均有肌肉酸痛,其中5例肌酸激酶(CK)升高.2例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3例为肌炎,3例为较轻肌痛.引起肌病的药物主要为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1例为阿托伐他汀联用非诺贝特引起横纹肌溶解症,1例为氟伐他汀引起肌痛.2例横纹肌溶解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及多种合并用药. 结论 糖尿病患者尤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多的患者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要严密观察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12.
白惠芙 《河北医学》2014,(9):1577-1580
目的:对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血脂复查的患者124例,调查其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以及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不选择的原因,将服用他汀类药与未服用他汀类药的患者归为服用组与未服用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124例患者中,30例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24.2%,58例患者(46.8%)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另外36例(29.0%)患者未使用降脂药物;未服用他汀类的原因分析,知识缺乏有42例(44.7%),医生处方原因28例(29.8%),担心不良反应16例(17.0%),经济原因有8例(8.5%);服用组LDL、TG和 TC 水平均较未服用组明显降低, HDL水平较未服用组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社区血脂异常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明显偏低,且他汀类药物能明显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对他汀类相关知识不了解,社区医院应该加强对他汀类药物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蒋翎 《广西医学》2013,(9):1212-12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ACS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60mg/d)口服,对照组加用常规剂量(20mg/d)口服,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出院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LDL-C、H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7/30),对照组为10.0%(3/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负荷剂量较常规剂量更能改善ACS病人血脂、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安全性与常规剂量相似。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至2005年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 一、临床资料 收集到应用喹诺酮类药物36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32例出现不良反应。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见表1。60岁以上者为不良反应高发组。332例中口服给药者37例,占11.1%,静脉给药者295例,占88.9%,用药时间1—14d。332例不良反应中,环丙沙星引起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为多,诺氟沙星引起过敏反应和心血管系统损害者为多(表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小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和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用药参考。方法:收集6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2组:瑞舒伐他汀钙加非诺贝特组和瑞舒伐他汀钙加ω-3型不饱和脂肪酸组,各30例,连续治疗8周。根据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2组患者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结论:联合使用瑞舒伐他汀钙加ω-3型不饱和脂肪酸治疗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效果好,并能升高HDL-C,总有效率为90.0%,较瑞舒伐他汀钙和非诺贝特联合应用总有效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597-1598
目的: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分析不同剂量(20mg/d和40mg/d)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调脂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抽签方法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均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将患者编号分组,60例患者服用剂量为20mg/d,记为对照组;另外60例患者服用剂量为40mg/d,记为观察组。比较不同剂量药物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质(hs-CR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情况(P<0.05),观察组指标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但是组间治疗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7%(7/60)和10%(6/60),数据分析无统计学差异(χ2=0.058,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高剂量服用并不会增加副作用发生的可能性,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收集36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住院期间有67.9%(250/368)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组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8.1%(18/64),44.1%(30/68)和72.3% (136/18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OR=1.789,P=0.032)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存在相关(OR=5.308,P=0.000).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6%(82/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12.9% (8/62),28.8% (19/66)和32.1%(60/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OR=50.739,P=0.000).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8.
袁媛  黄文祥  贾蓓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587-2591
背景 带状疱疹作为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在体内病毒重新复活时可引起皮肤丘疹水疱,并可伴有神经痛、带状疱疹眼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他汀类药物作为调脂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带状疱疹的发生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存在联系。目的 分析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探讨带状疱疹发病与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6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并诊断为带状疱疹患者731例作为带状疱疹组,同期收集非带状疱疹患者73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体质指数(BMI)、血脂水平、合并症、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使用情况、脂肪肝发生情况。分析带状疱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带状疱疹与烟酒史、BMI、血脂水平、合并症、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使用情况的关系。将带状疱疹组根据患者年龄分为≤30岁亚组49例、31~60岁亚组261例、>60岁亚组421例,比较各亚组带状疱疹发病的特点。结果 带状疱疹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带状疱疹组患者中,有合并症患者446例(61.0%),其中存在2种及以上合并症228例(51.1%)。常见的合并症是高血压242例(54.3%)及糖尿病134例(30.0%)。不同年龄亚组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亚组合并高血压、除外高血压的其他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发生率、他汀类药物使用率高于≤60岁亚组(P<0.05);31~60岁亚组合并糖尿病发生率高于≤30岁亚组(P<0.05);≤30岁亚组合并肿瘤发生率高于31~60岁亚组和>60岁亚组 (P<0.05);31~60岁亚组合并结缔组织病发生率低于≤30岁亚组,但高于>60岁亚组,≤30岁亚组合并结缔组织病发生率高于>60岁亚组(P<0.05)。结论 带状疱疹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增长及服用他汀类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19.
冯清  乌汉东  刘媛 《广东医学》2002,23(3):305-306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与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阿托伐他汀组(56例)和普伐他汀组(60例)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和普伐他汀10mg/d。疗程均为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血脂、磷酸肌酸激酶及肝肾功能。结果 治疗6周末,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升高高密度胆固醇(HDL-C)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6%、76%。普伐他汀组分别为67%、21%、72%。两组均未发现转氨酶或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结论 阿托伐他汀是安全、有效的调脂药物,其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疗效明显优于普伐他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采用他汀类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临床表现及引发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等情况。结果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肌肉毒性,有20例(33.33%);其次为肝毒性,有14例(23.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辛伐他汀,有27例(45.0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有17例(28.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联用药物种类为降压药或抗心肌药,有20例(33.33%);其次为降脂药,有12例(20.00%)。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不当可引发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类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