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适当治疗原则和方法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991-2006年在我院治疗的21例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适当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为90.5%,术后有5例复发,其中1例Ⅳ期患者术后远处转移死亡、1例Ⅱ期患者因术中肿瘤破裂黏液溢出导致术后复发而未再接受治疗于术后4.5年死亡、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手术切缘癌细胞阳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建议对肿瘤临床分期高、存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范围不足致切缘癌细胞阳性者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2.
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本院共收治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38例,现就其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周淑妍 《吉林医学》2008,29(13):1065-1066
目的:通过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手术对手术后存活的影响。方法:将67例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根据UICC 1987年头颈肿瘤分期标准,Ⅰ期20例(T1N0M0),Ⅱ期27例(T2N0M0),Ⅲ期13例(T3N0M0、T1-3N1M0),Ⅳ期7例(T3N0M0、T1-3N1M0),分别于术后随访5年及10年存活率。结果:5年存活率Ⅰ期、Ⅱ期无差异,与Ⅲ期、Ⅳ期存活率比致明显升高,10年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腮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手术后的存活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在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选取所在科室20例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同时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检查治疗后,1年、3年以及5年内的生存率为60%、50%以及65%.结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点,确诊该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术联合病理学检查,该病的预后和组织学分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短期复发以及远处转移均可发生,相对于其他类型肺癌,该病的恶性程度在临床上仍然未做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黏液表皮样癌(MEC)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余年来经过病理诊断的腮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38例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并对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在38例病例中,单纯手术26例,手术加放疗12例,术式分别为腮腺浅叶切除、腮腺深叶切除、腮腺浅叶或全切加舌骨上淋巴结清扫术。在随访的35例中按生存率统计高、中、低分化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3%、59.2%。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0.2%、45.2%。结论对临床Ⅰ、Ⅱ期腮腺黏液表皮样癌宜进行局部扩大切除,对低分化或临床Ⅲ、Ⅳ期及局部复发病例行腮腺全切及选择性舌骨上或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6.
李冰  李杰  石怀银 《海南医学》2013,24(19):2933-2935
目的 探讨腮腺嗜酸细胞型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6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蜡块进行p63、CK、CK7、Calponin、SMA、雄性激素受体AR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6例嗜酸细胞性黏液表皮样癌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1~65岁,平均56岁.肿瘤大小为2.5~5.5 cm,平均3.6 cm,边界呈侵袭性生长.显微镜下,肿瘤由一致的嗜酸性细胞组成,弥漫或成巢排列,局部可见囊腔形成.6例肿瘤均可见散在的黏液细胞,其中1例局部可见经典的黏液表皮样癌区域,但所占肿瘤比例小于5%.肿瘤细胞表现为轻度异型性,核分裂像平均l~2个/10HPF.6例中仅l例可见局灶坏死.免疫组化染色显示6例肿瘤均弥漫表达p63、CK及CK7,而雄性激素受体AR、肌上皮标记物Calponin、SMA、S-100、Vimentin均阴性.随访资料显示:6例中2例分别于术后27个月及53个月复发.随访时间最短12个月,最长62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嗜酸细胞性黏液表皮样癌是涎腺发生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预后较好.p63弥漫表达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肺黏液表皮样癌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黏液表皮样癌是肺癌中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1985年7月至2007年9月我们收治7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均为男性,年龄40~81岁,平均55.9岁。均为长期吸烟者,烟龄15~50年,10~30支/d,其中1例81岁患者发病前2年已戒烟。病程3-11个月,平均6个月。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例有肺结核史。  相似文献   

8.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12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为总结腮腺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效果。方法 :对 12 0例腮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本组 12 0例中术后局部复发者 11例 ,区域淋巴结转移 5例 ,肺部转移者 1例 ,患者预后较好。组织病理表现分为高、中、低三种程度。结论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分三种程度 ,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 ,病变广泛者可考虑选择性舌骨上或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9.
腮腺粘液表皮样癌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 9月~ 1991年 12月 ,我科共收治腮腺低度分化粘液表皮样癌 6 7例 ,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诊断 ,进行回顾性分析 ,着重分析讨论了影响其预后的各种因素 ,现将该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情况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腮腺肿瘤患者 6 7例 ,男 32例 ,女 35例 ,男女比例为 1∶1.1。年龄 2 4~ 72岁 ,发病高峰为 35~ 5 5岁。1.1 临床分期 按UICC 1987年头颈肿瘤分期标准 ,Ⅰ期 2 0例 (T1N0 M0 ) ,Ⅱ期 2 7例 (T2 N0 M0 ) ,Ⅲ期 13例 (T3 N0 M0 、T1~ 3N1M0 ) ,Ⅳ期 7例 (T3 N0 M0 、T1~ 3 N1M0 )。1.2 病理分级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9岁。肺肿物巨检为灰黄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中间型细胞为主,混杂有表皮样细胞和黏液细胞,局部可见小囊腔,经AB染色证明腔内富含黏液,细胞异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CK、3413E12、E—cadherin、VEGF阳性,S-100、CK8/18、EGFR阴性。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黏液癌、腺鳞癌或腺样囊性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2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CH  Li J  Yu JQ  Wang B  Wang T  Wang D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1-43
目的 探讨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8年2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2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病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5~72岁,中位年龄42岁。首发症状多为咳嗽、气短、咯血或阻塞性肺炎。术前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发现病变,有16例经活检确诊为黏液表皮样癌。全组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3例,袖式肺叶切除3例,全肺切除4例,开胸探察1例。结果 本组21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其中17例为低度恶性,4例为高度恶性。术后平均随访68.3个月,17例低度恶性(T1.3N0.4M0)患者均存活,其中生存时间〉5年者8例,包括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4例高度恶性(T2.3N0.2Mo)患者最长生存时间仅13个月。结论 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经手术治疗可获得治愈,但高度恶性者常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肿瘤分期、恶性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Centra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jaws (CMCJ) is an extremely rare neoplasm.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CMCJ is nonspecific, which includes swelling, pain, mobile teeth and bleeding, etc. To develop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MCJ, this article presents 2 cases of CMCJ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Their clinical data,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我院5例病理证实为肺粘液表皮样癌的病例,并结合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讨论其CT表现。结果5例病例中有4例位于右肺,多为椭圆形,肿块密度较均匀,未见液化坏死,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1例见点状钙化;1例伴有阻塞性肺炎、肺不张;2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结论肺粘液表皮样癌多为气管、支气管内或孤立的肺内结节,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可伴有阻塞性病变,部份可见点片状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轻中度强化。结合临床资料,CT能为该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36例腮腺伴淋巴样间质未分化癌(UCLS)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研究,探讨UCLS临床特点及组织发生。方法收集病理诊断明确为UCLS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所有病例进行免疫组化研究(Envison二步法),第一抗体为广谱角蛋白(CKpan)、高分子角蛋白(CKHMW)、低分子角蛋白(CK8)、波形蛋白(Vim)、S-100蛋白、平滑肌肌蛋白(SMA)。结果36例UCLS中男女之比为1∶2,发病年龄17~74岁,左侧26例,右侧10例,CKpan阳性率100%,CKHMW阳性率66.67%,CK8阳性率38.89%,Vim阳性率11.11%,S-100阳性率16.67%,SMA所有病例阳性。结论UCLS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常单侧发病,分布年龄广,肿瘤细胞发生于排泄管储备细胞,部分病例肿瘤细胞有鳞状分化,Vim部分病例阳性说明肿瘤细胞分化差,S-100部分病例阳性可能为非特异性染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A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采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6例ABC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BC临床症状不明显,妇科检查宫颈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糜烂;活检组织学检查常合并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CIN3)或宫颈管黏膜原位腺癌(AIS)。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子宫切除术。镜下: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一致,排列紧密,细胞质少,胞核深染,核分裂不活跃;呈小巢状、条索状在宫颈间质内浸润性生长,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部分细胞巢中央见腺腔样结构及鳞状分化,无明显间质反应。浸润深度2~7mm,宽度3~7mm。随访1~8年无异常发现。病理诊断:宫颈腺样基底细胞癌。结论:ABC常伴有CIN3和AIS,诊断应与腺样囊性癌(ACC)等宫颈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1):83-86
目的分析归纳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CT表现,对比高级别与低级别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CT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为PMEC,术前均进行过CT扫描(1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分析其CT表现,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特点及阻塞性改变。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不同病理级别的PMEC的CT特点。结果 20例PMEC均为肺内单发病灶,以中央型居多(15例),在CT平扫上出现超过55%的征象:圆形或类圆形(11例)、边缘清楚(13例)、密度均匀(11例)、不同程度的肺内阻塞性改变(17例);增强CT中有约60%的病灶呈中度以上强化。20例PMEC的病理分型为低级别13例,高级别7例,低级别PMEC组与高级别PMEC组的位置、边缘、密度均一性和强化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形状及肺内阻塞性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E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根据肿瘤的位置、边缘、密度均一性及强化特点等可以预测其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 2014年7月23例在我院接受手术的PME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高度恶性7例,低度恶性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全肺切除4例,肺叶切除17例,开胸活检术2例.高度恶性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明显短于低度恶性组的44个月(P<0.01);高度恶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低度恶性组的(71.4%vs 6.3%,P<0.01).术后6例接受化疗.结论 手术是治愈PMEC的唯一方法,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恶性程度,高度恶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采取疑难病例评析方法,报告并分析了2例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不典型、血清甲胎蛋白不升高、经过细针吸取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提出对于同时存在不典型的肝脏和骨病变的病例,应用细针吸取对骨病变进行活检,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有利于鉴别诊断,可以避免肝脏活检和对骨病变的手术活检。  相似文献   

19.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MVD)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内微血管密度,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微血管密度可能参与或促进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