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URPOSE: The study aim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ant changes in the upper airway after maxillomandibular advancement (MMA)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METHODS: Twelv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MMA using fiberoptic nasopharyngoscopy (NPG) with Müller maneuver. An inspiratory force meter was used to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inspiratory efforts between the 2 examinations.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s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Decrease in the airway obstruction was shown by the lateral cephalometric radiograph as well as by fiberoptic NPG during passive respiration. Fiberoptic NPG with Müller maneuver also revealed a decrease in airway collapsibility. Although the retrodisplacement of the tongue base was improved, the improvement in lateral pharyngeal wall stability was the most striking. CONCLUSIONS: MMA achieved expansion of the upper airway. In addition, MMA decreased the collapsibility of the airway, especially the lateral pharyngeal walls. These findings may explain the highly successful outcomes of MMA for th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环扎线取出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对腭咽环扎术(VRLP)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鼻咽纤维喉镜检查6例VRLP后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OSAHS患者的上气道形态和腭咽闭合情况,并对患者实施了环扎线取出术和腺样体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鼻咽纤维喉镜检查。应用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对手术前后PSG各检测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VRLP后上气道在软腭平面形成一环形嵴,OSAHS患者均有腺样体增生肥大,上气道鼻咽部明显狭窄变形。环扎线取出和腺样体切除后,无1例出现腭咽闭合不全,患者上气道形态平滑,睡眠呼吸障碍得到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睡眠结构恢复正常。PSG各参数在手术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环扎线取出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是治疗VRLP后OSAH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自行改良的Herbst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10例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治疗前行PSG检查、ESS嗜睡评分、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经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戴用口腔矫治器行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并要求患者完成治疗后ESS嗜睡评分、舒适度调查问卷表。对治疗前、后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AHI、AI、MAX均低于治疗前,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高于治疗前(P<0.05)。上气道CT扫描示,平静呼吸位和Muller位软腭后区和舌后区气道体积均较未戴用时增大(P<0.05),软腭后区最小截面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上气道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对轻、中度OSAHS患者主客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应用三维CT结合Muller试验,有助于OSAHS患者上气道评估以及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腭咽环扎术(VRLP)后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 S)的发生情况及特征。方法:1997~2003年间行腭咽环扎术708例,术后9例出现疑似OSAH S症状。将9例中确诊为OSAH S的6例患者和另外6例术后未发生OSAH S症状的患者行睡眠呼吸检测,进行对照分析,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6例12岁以下患儿诊断为OSAH S,且程度严重。12岁以下VRLP后OSAH S发生率为1.8%。与对照组相比,VRLP后OSAH S患者睡眠醒觉频率增加、时间延长,NREM3、4期睡眠和REM期睡眠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睡眠结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VRLP后OSAH S主要发生在12岁以下儿童,其临床表现和睡眠检测结果与通常的儿童OSAH S有很大差异,呼吸障碍表现为大量的呼吸暂停发作伴有较少量的低通气,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低氧血症,睡眠结构也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与正常人牙弓及上气道形态差异,揭示OSAHS牙弓形态改变与上气道容积对应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上气道CBCT扫描及口腔模型测量经PSG诊断为OSAHS的男性患者( n=22)与正常男性对照(n=19)的牙弓形态与上气道容积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OSAHS组上颌牙弓长度与腭弓高度分别大于对照组(均P<0.05);OSAHS组鼻咽段、腭咽段截面积及上气道总容积与腭弓高度、上颌牙弓长度呈负相关(均P<0.05),与上颌后段牙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OSAHS患者上颌牙弓形态的异常与鼻咽段和腭咽段容积的变化有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磁共振(MRI)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口腔矫治器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形态的影响.方法:对12例男性OSAHS患者进行静态MRI扫描,使用咬蜡块的下颌前伸定位方法,在牙尖交错位与口腔矫治器测定的下颌前伸位获得MRI图像.利用三维重建软件重现患者上气道立体形态影像,计算分析患者上...  相似文献   

8.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人群患病率约2%~4%,其特征是睡眠状态中反复发生上气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而使口鼻无气流通过,有效呼吸障碍,出现间断的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睡眠结构紊乱等,被认为是高血压、心绞痛、脑血管栓塞和夜间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外乎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外科手术、戴口腔矫治器等手段.而下颌前移式口腔矫治器具有易制作、戴用后易适应及效果较好等优点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普遍青睐.本文主要介绍了OSAHS的病因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下颌前移式矫治器在治疗OSAHS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三维CT(3D-CT) 重建技术,分析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正常成人上气道的差异,并用于困难气道的预测。方法 选择肥胖OSAHS患者及正常成人对照各31例,肥胖OSAHS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Ⅱ级,年龄(34.33±10.07)岁(17~55岁),BMI为(39.05±5.17)kg/m2。对照组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8.34±6.41)岁(18~35岁),BMI为(23.23±4.51)kg/m2。采用Mimics 11.04软件,分别对2组对象的上气道三维CT重建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得到包括气道最小横截面、气道体积等数据,比较困难气道患者与正常人咽气道三维形态的差异,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困难气道患者上气道三维CT形态特征。结果 困难气道患者上气道总体积、软腭后区体积及会厌后区体积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减小(P<0.05),舌后区体积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重建测量可以明确上气道狭窄部位、严重程度,可作为较好的困难气道术前评估量化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上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速率,验证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重塑的现象。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UPPP术的21例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平均年龄36.58±3.47岁),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i"音位片。通过AUTOCAD 2015测量,得到各时间点的上气道不同区域(鼻咽、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前后径及舌骨位置参数(垂直向与水平向),利用SAS 8.02软件包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的重塑现象。结果 UPPP术的创伤主要影响腭咽及舌咽气道,腭咽及舌咽参数缩小(P<0.05),同时UPPP可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P<0.05)。UPPP术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参数持续改变,鼻咽气道在术后1~6个月无显著变化(P>0.05),腭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持续增加(P<0.05),舌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1月显著增加(P<0.05)。喉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2~6个月逐步减小(P<0.05),舌骨位置总体向后下下降(P<0.05),但在术后1个月内舌骨位置处于上升状态(P<0.05)。结论 UPPP术后6个月内上气道存在重塑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建立平静呼吸下OSAHS患者上气道的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咽腔形态及内部流动,计算平静呼吸下患者的咽腔流体流场,进行对比验证分析。方法:对志愿者(中度OSAHS患者)上气道行头影测量分析和CT扫描,通过Amira 4.0建立上气道三维模型,利用Gambit 2.3.16网格划分后,在Fluent 6.3.2下采用SIMPLIC算法模拟低流量下的咽腔内部流体力学。对CFD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①实验提示,该患者上气道最狭窄处位于软腭后区,最小截面积为1.349×10-4m3,与头影测量分析及临床检查相符合;②在上气道最狭窄区域,出现上气道最大流速(14.39 m/s)、最大压降(总压降40.60%);气道顺应性增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FD模型能准确反映患者上气道实际情况。在上气道狭窄区域,气道顺应性增大,更易造成气道塌陷,形成"狭窄-塌陷"的恶性循环,应及时干预,避免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治疗腭裂继发腭咽闭合不全的常用术式包括咽后壁瓣成形术、腭咽肌瓣成形术和Furlow瓣(双反向Z形瓣).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结合主诉症状表明,部分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在接受咽成形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  相似文献   

13.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临床表现为夜问频发的上气道阻塞和呼吸障碍,伴发日间嗜睡、疲倦等.病因机制主要是上气道形态的变化和神经肌因素等.口腔矫治器是治疗轻、中度OSAHS的有效方法,本文对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及上气道形态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当流体通过弯曲管道时,曲率半径的增加可能诱导该部位的压力降低而阻力增大。从鼻腔到喉咽腔,上气道在腭咽部发生弯曲。本研究旨在分析腭咽曲率半径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相关关系。方法:18例男性OSAHS患者,平均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8.8,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28.15。另选择相同年龄的男性18例,自诉无睡眠打鼾,作为对照组,平均BMI22.42。从CT数据库中获取仰卧位头颅定位片,应用自行编制的曲率半径测量软件完成测量,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将曲率半径分别与BMI和AH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上气道曲率半径在OSAHS患者和正常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经配对t检验,腭咽部曲率半径差异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BMI与曲率半径有显著相关关系(P<0.01),而AHI与曲率半径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结论:上气道腭咽部曲率半径与OSAHS的发生有明显关系。OSAHS患者的腭咽部前壁的曲率半径增大,将导致上气道的阻力和压力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结构的影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提供有关依据.方法 12例经夜间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OSAHS患者全部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其中7例行UPPP 颏前徙术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根组织部分切除前移悬吊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结果 UPPP可以扩大腭咽气道,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有助于扩大舌咽气道及下咽气道.结论术前应对OSAHS患者上气道做全面评估,根据上气道的阻塞状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与骨性Ⅰ类人群的上气道对称性进行三维分析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51例(男性3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7.40±5.93)岁)和骨性Ⅰ类人群53例(男39例,女14例,平均年龄(17.40±6.07)岁),拍摄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3D 11.9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两者上气道对称性。结果 单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为不对称结构(P<0.05),其患侧横截面直径小于健侧;而双侧唇腭裂患者及骨性Ⅰ类人群,其上气道鼻咽和腭咽段为基本对称结构(P>0.05)。结论 单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横截面直径中,有患侧偏向健侧的趋势,应注重其患侧的通气及呼吸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下颌逐步前伸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舌咽部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加载,观察OSAHS患者舌咽部生物力学和形态学改变。方法 对OSAHS患者上气道行薄层CT扫描,获得OSAHS患者上气道DICOM格式的图像信息,采用Mimics10.0、Imageware10.0和Ansys8.0软件建立上气道、下颌骨、舌骨及 相关周围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通过逐步前伸下颌骨,观察舌咽部生物力学和形态的变化及规律。结果 成功建立了OSAHS患者上气道及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逐步前伸下颌骨,舌咽部发生相应形态变化,其主要表现为:上气道舌咽部会厌尖横截面横径增加,而上气道舌咽部会厌尖横截面矢状径减小;S1主应力主要分布于上气道前壁区肌肉牵拉处,应力位置未发生明显改变,舌咽部主应力值随下颌前伸距离增加而不断增加。结论 使用Mimics、Imageware和Ansys软件提高了建模效率和模型的精确性。通过对整体有限元模型的下颌逐步前伸加载,有效展示了下颌骨前伸与舌咽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存在上气道结构性狭窄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鼻、口咽、喉咽多平面阻塞同期手术的治疗效果,探讨提高OSAHS疗效、减少复发的经验。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12月,对21例严重OSAHS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和Alice 5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PSG),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8.8~74.0,平均67.8,SaO2最低0.25~0.67,平均0.46,最长睡眠呼吸暂停时间52~77 s,平均63.3 s。全麻下同期完成鼻腔扩容手术、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腭扁桃体切除手术;颏部“开窗”、“凸”形或“梯形”截骨,前徙颏部及颏舌肌和舌骨上肌群的颏前徙术;舌骨下肌群切断、舌骨悬吊术。气管插管维持24~48 h。结果 经过8~68个月随访,21例手术创口均一期愈合,睡眠呼吸障碍症状消除或明显减轻,8例打鼾消失,13例仰卧位时仍有轻、中度鼾声,均无睡眠憋醒现象,同期颏成形患者对外形改善满意。PSG监测术后AHI10.2~24.2,平均20.3,SaO2 0.82~0.99,平均0.91,最长呼吸暂停时间11~35 s,平均17.9 s。结论 存在上气道结构性狭窄的重度OSAHS采取同期多平面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且缩短疗程,经治病例均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临床表现为夜间频发的上气道阻塞和呼吸障碍,伴发日间嗜睡、疲倦等。病因主要包括肥胖、神经肌肉、上气道结构的变化等因素。对于患者上气道阻塞程度和位点的研究方法有多种,如X线头影测量、多层螺旋CT成像等。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建立上气道的三维结构,可以精确显示上气道的细微变化。下颌前伸矫治器是治疗轻、中度OSAHS的有效方法,通过前移下颌而使上气道特别是口咽部间隙增宽。本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使用下颌前伸矫治器时上气道形状变化特点及其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清醒和睡眠时上气道阻塞的情况及其变化。方法21例OSAHS患者经20h无睡眠后,分别在清醒与睡眠状态下,获得上气道正中矢状面的动态MRI影像。配对t检验比较清醒和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区长度的差异。结果12例OSAHS患者清醒时有腭咽区阻塞,21例患者睡眠时均有腭咽区阻塞,清醒时和睡眠时腭咽区阻塞的符合百分比为57·14%。12例患者清醒时上气道阻塞区长度的最大值(2·99±0·51)cm、最小值(0·72±0·23)cm,两者差值(2·27±0·67)cm,分别比睡眠时的最大值(6·61±1·23)cm、最小值(0·95±0·22)cm、两者差值(5·66±1·27)cm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SAHS患者睡眠时上气道的阻塞是变化的、多区域的。OSAHS患者清醒时上气道的阻塞仅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睡眠时的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