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和评价骶前神经切断术与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痛经的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对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5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痛经病人行骶前神经和宫骶韧带切断术,其中骶前神经切断术21例,宫骶韧带切断术34例,对两组的手术情况、手术效果、术后随访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观察3~24个月经周期,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其中骶前神经切断组有效率为95%,宫骶韧带切断组有效率为67%。结论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痛经的疗效明显高于宫骶韧带切断术。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的常见病,目前对其痛经的治疗方法仍不理想。我院于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腹腔镜下行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内异症痛经患者28例,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而痛经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 ,严重者常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治疗盆腔痛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之优点 ,现将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情况  8例患者年龄 2 5~ 34岁 ,平均 2 9 4岁。病程最短 3年 ,最长 10年 ,平均 6 8年。术前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依据[1] :①病史 :8例均为典型的继发性、进行性加剧之痛经 ;②妇科三合诊检查 :8例均有子宫骶骨韧带明显的触痛或结节 ;③B超 :2例有卵巢巧克力囊肿者 ,B超声像图均符合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骶前神经溶解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盆腔痛@Soysal ME @刘素萍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及非甾体类消炎药能缓解多数患者的痛经程度,但仍有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目益增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可以采用神经切断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痛经.有限的临床证据显示,腹腔镜下子宫神经消融术能够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症状,但其疗效可能逐渐消退;而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能更有效地缓解药...  相似文献   

6.
摘要: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多发生于30~50岁之间的妇女,造成严重的痛经、慢性盆腔痛、经量增多及不孕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保守性手术治疗包括子宫腺肌瘤楔形切除术及宫腔镜子宫内膜及子宫腺肌病病灶电切术的局部病灶切除和子宫动脉结扎术、腹腔镜子宫骶神经切断术、骶前神经切断术。恰当的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决定。多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对于提高手术疗效、缓解症状有重要的作用。   相似文献   

7.
为了观察用腹腔镜行骶前神经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盆腔中心性疼痛的远期疗效,对1990年10月~1993年4月经腹腔镜行骶前神经切除术的妇女176例进行了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0(18~45)岁,均患有严重的慢性复发性盆腔中心性疼痛。用修订后的美国生育协会(AFS)标准分期。用问卷调查方式随访观察术后盆腔疼痛、痛经及性交痛的缓解情况。可选答案为:无缓解、缓解程  相似文献   

8.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是指任何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发生在腹膜下浸润深度超过5mm的子宫内膜异位症。DIE病灶主要分布在子宫直肠陷凹(CDS),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包括痛经、性交痛、大便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等)主要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DIE的诊断主要依靠妇科检查和影像学检查,DIE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妇科内窥镜技术的进展以及妇科临床医师对DIE的深入研究,腹腔镜下手术DIE病灶切除目前在国内逐渐开展,为此,本文探讨近年来DIE的诊治概况。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病灶多为弥漫型,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等.患者有渐进性加重的痛经以及月经改变等特点,目前除子宫切除术外,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达那唑、孕三烯酮,注射GnRH-a以及宫腔放置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S)等.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全子宫切除术.痛经症状突出者可行腹腔镜子宫神经去除术(LUNA)和骶前神经阻断术(PSN).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UAB)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1、以下哪项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学说 ?  A .经血逆流学说   B .化生学说   C .免疫学说   D .在位内膜决定论   E .以上均正确2、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是  A .腹腔镜   B .痛经、肛门坠痛及慢性盆腔疼痛   C .妇科检查双侧宫骶韧带有触痛结节  D .超声波检查附件区囊肿 ,内有散在光点   E .血CA12 5升高3、腹腔镜对诊断下列哪种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局限性 ?  A .腹膜型内异症  B .卵巢型内异症  C .阴道直肠型内异症  D .子宫及直肠壁内异症  E .以上均正确4、以下哪项是子宫内膜异…  相似文献   

11.
痛经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症状,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育龄妇女继发痛经和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原因。痛经可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尽管口服避孕药和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能有效的治疗痛经,但仍有20%~25%的患者对药物治疗无效,且药物治疗多对原发性的痛经治疗有效,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多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时确定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3例患者中,手术前误诊18例(78.3%),均经手术去除异位病灶及术后辅助药物治疗。6例患者复发,其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初潮后的3~4年,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痛经和慢性盆腔痛。腹腔镜检查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手段,最佳的治疗方法是手术、药物及其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盆、腹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活力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异常生长。由于腹腔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近年其诊断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妇科常见病,居妇科手术患者的第二位,并且其病变广泛,已不仅局限于妇科范围,值得妇科及外科医生重视。现对近年来妇科范围外的盆、腹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布、病理、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特点,评价腹腔镜配合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价值。方法 对136例临床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切除异位的病变组织常规送病理检查确实。结果 ①136例白色病变为82例,黑色病变为34例,红色病变为20例。其中病理确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115例(84.6%),但有21例没有内异症的证据(15.4%),其中100%的红色病变,92%的黑色病变和31%的白色病变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②最常见的病变部位是宫骶韧带和阔韧带后叶,依次为侧盆壁腹膜、卵巢窝、卵巢表面、子宫膀胱反折腹膜、输尿管和肠管浆膜面。③在取检的236处异位病变中,210处(89%)病变经组织学证实。腹腔镜和病理的符合率在宫骶韧带是88.2%,阔韧带是94.9%,侧盆壁是91.4%,卵巢窝是100%,膀胱反折腹膜是54.5%,输尿管是70%,肠管浆膜面是33.3%。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以形形色色,以白色病变多见,而红色病变的病理符合率最高,不是所有腹腔镜下可疑异位病灶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发病部位主要位于宫骶韧带和阔韧带后叶,精确的病理检查配合腹腔镜诊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式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科肿瘤科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6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和预后资料。结果 16例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均以输尿管狭窄为主要症状入院,合并输尿管以外部位深部浸润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5例(15/16)。所有手术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输尿管松解+膀胱镜输尿管D-J管植入术8例,腹腔镜下输尿管膀胱再植6例,未处理2例;行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根治性切除15例,同时行全子宫切除4例,子宫腺肌瘤切除2例,一侧或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除5例,单附件切除3例(1例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术式的叠加),15例患者保留卵巢功能,无严重术中术后并发症。结论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但病情隐匿,不易确诊,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形成病灶、引起症状和体征的一类疾病。痛经、不孕、性交痛、盆腔包块、子宫直肠窝触痛结节是其主要表现。超声和MR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腹腔镜应作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提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分成A1组以及A2组,各51例。A1组:选择腹腔镜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治疗;A2组:单纯选择腹腔镜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术后复发率以及疼痛缓解率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治疗后,A1组在复发率、远期疼痛发生率、盆腔疼痛缓解率以及痛经缓解率等方面,显著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选择腹腔镜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率,提高术后疼痛缓解率,最终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因不孕、慢性下腹痛、原发性痛经、卵巢功能紊乱、卵巢肿瘤和异位妊娠面行腹腔镜检查的2554例中,618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目前已广泛应用的美国生育协会分期对这些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分期。同时还进行了有关疼痛和盆腔检查的评价。疼痛可分为痛经、下腹痛、腰痛、性交痛和排便痛,程度上又分轻、中、重。作者发现:①Ⅰ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和宫骶韧带者较多,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灶位于卵巢的发生率逐步上升。②尽管Ⅳ期病人疼痛的发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配合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它在生育年龄段发病率为10%~15%,且现在有明显上升趋势。近年来,腹腔镜的广泛应用,已成为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手段,但术后仍有复发,因此,药物治疗经常被用于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巩固治疗,可以预防或延缓复发。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妇科对175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保守性手术,一部分患者术后补充了药物治疗,对这些患者进行了随访与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子宫内膜异位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刘义①综述罗丽兰②审校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与不孕密切相关的妇科常见病。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约占1%~7%,在不孕妇女中高达30%~40%。近年来,由于腹腔镜的普及应用,子宫内膜异位症尤其是轻症患者(指根据1985年美国生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