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不同压力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呼吸做功的影响。方法:选择9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行NIPPV,并寻找出“最舒适”的吸气压力水平(CIPAP),在此压力基础上增加或减少25%的压力,构成三个压力水平,比较不同压力水平时呼吸做功的变化。结果:CIPAP为(13.11±2.89)cmH2O,“最舒适”的呼气压力水平(EPAP)为(4.33±0.50)cmH2O,[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水平为(8.78±3.03)cmH2O]。与自主呼吸相比,NIPPV时患者吸气肌做功(Wi,p)明显减少(P<0.05)。“最舒适”PSV压力水平使Wi,p减少79%,跨膈压减少74%。结论:NIPPV可以显著降低吸气肌做功。以患者“最舒适”程度的PSV和PEEP压力水平行NIPPV,是临床上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肺力学模型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时潮气量变化对吸气流量指数的影响。方法:使用ASL 5000机械模拟肺模拟健康成年人、轻度和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构建4种呼吸力学模型。系统顺应性(Crs)为30.0和60.0 mL/cmH2O,气道阻力(Raw)分别为5.0、10.0和20.0 cmH2O/(L·s)。呼吸机以PCV模式运行,输出潮气量(VT)达到5.0、7.0和10.0 mL/kg,呼气末正压(PEEP)设置为5.0 cmH2O,通气频率为10次/min,吸气时间为3.0 s。收集不同肺力学模型通气参数的变化,并计算流量指数和呼气时间常数(RCexp)。结果:...  相似文献   

3.
罗群  何国清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12-1314
目的:探讨不同吸气流速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肉活动和呼吸方式的生理学效应。方法:1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接受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不同吸气流速水平(F30、F70和F110分别代表吸气流速为30、70、110L/min)的机械通气,观察患者吸气肌肉用力、呼吸方式和气道压力的变化。结果:(1)随吸气流速的加快,呼吸频率(RR)进行性增快[F30、F70和F110时的RR分别为(12.00±2.11)、(15.30±2.21)和(19.00±2.54)次/min,P<0.01];VE进行性增高;患者吸气时间则进行性减少[F30、F70和F110时的Ti分别为(1.56±0.09)、(0.91±0.10)和(0.72±0.09)s,P<0.01]。(2)F30时的气道压力(Pao)为(23.66±3.34)cmH2O,较F70和F110时均显著增高[分别为(13.82±1.77)、(17.28±2.96)cmH2O,P<0.01];而F110时的Pao又比F70的显著增高(P<0.01)。(3)F30、F70和F110时的压力时间乘积(PTP)分别为[(17.73±4.09)、(4.28±0.87)和(3.06±0.64)cmH2O·S/L],与F30相比,F70和F110时的PTP亦显著降低(P<0.01)。F60和F90相比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在COPD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者中,中等吸气流速水平可在不增加气道压力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患者吸气努力和缩短吸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监护技术 3 呼吸功能监护 3.3 通气功能监护 3.3.1 通气量主要监测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ls用力呼气容积等.潮气量(VT)是静息状态下每吸入或呼出1次的气体量,可分为吸气潮气量和呼气潮气量,多数呼吸机可直接监测,也可通过呼吸功能监测仪进行监测.潮气量正常值为8~12 ml/kg,它反映了患者的通气功能.潮气量增大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酸中毒等,潮气量减少见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梗死、肺淤血和肺水肿等.潮气量<5ml/kg为接受机械通气的指征,而吸气潮气量与呼气潮气量的差异可反映呼吸机及气管插管是否漏气.  相似文献   

5.
目的 N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机械通气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选择我院老年病房长期住院COPD患者11例,先后应用容量-辅助控制(contro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通气模式(潮气量7~9 ml·kg-1·min-1,呼吸频率16~18次/min)和ASV通气模式进行自身前后对照.应用每种呼吸模式时,待患者呼吸、心率平稳30 min后,记录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同时测心率、血压,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应用ASV模式前做好心理护理,通气中保持气道通畅,重点加强人工气道固定、湿化及吸痰等护理.结果 与CMV模式相比,应用ASV模式的患者潮气量和呼吸频率增加,同时,吸气流速、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均增高(P<0.05);呼气流速下降(P<0.05);气道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阻力和呼气阻力无变化(P>0.05),患者舒适度好.结论 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ASV模式,人机协调性好,安全性高,可减少患者的呼吸用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入医院治疗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机械通气模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予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作为SIMV+PSV组,20例予以单纯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作为SIMV组,观察两组呼吸力学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SIMV+PSV组总呼吸频率[(23.05±2.41)次/min]高于SIMV组[(17.58±2.3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PSV组C-反应蛋白、酸性蛋白、降钙素原分别为(93.26±21.56)mg/L、(1.38±0.50)g/L、(2.28±1.24)ng/ml,显著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MV+PSV能够改善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总呼吸频率,降低机体炎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机械通气动态通气参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犬肺外炎症介质水平及肺外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 36条健康杂种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ARDS模型组(M组)及机械通气A-D组6组.采用气管内盐酸吸入法建立ARDS模型,按下述方案行机械通气.A组(LVLYHR):小潮气量、低吸气流速、高通气频率;B组(HVHFHR):大潮气量、高吸气流速、高通气频率;C组(HVHFLR):大潮气量、高吸气流速、低通气频率;D组(HVIYLR):大潮气量、低吸气流速、低通气频率.分组机械通气后4 h后处死动物,留取血清用放射性免疫吸附法行IL-8和TNF-α检测;留取肝肾组织行病理学检查.数据处理运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组、C组血中IL-8和TNF-α含量显著高于M组、A组、D组(P<0.05),A组、D组和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组与其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最为严重,C组较B组稍有减轻.A组和D组的病理学改变较B、C组明显减轻,A组和M组改变接近.结论 大潮气量、高吸气流速、高通气频率机械通气可以使血清炎症介质水平升高,加重肺外器官的炎症反应;降低通气频率及吸气流速,对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俯卧位对全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俯卧位对全麻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骨外科脊柱手术患者24例,ASAⅠ级或Ⅱ级。全麻诱导后经口插加强气管导管,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控制呼吸,潮气量(VT)8~10m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术前仰卧位通气10min后摆放俯卧位通气10min,经麻醉机采集数据:呼吸末正压(PEEP)、气道峰压(PEAK)、气道平台压(PLAT),翻身前机械通气后以及翻身后1min、5min、10min各取一次数据,结果取其平均值,并分别在翻身前后第10分钟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计算胸肺顺应性[CT,静态顺应性(CTST);动态顺应性(CTD)]。结果 PEAK仰卧位时(13.50±2.31)cmH2O,俯卧位时(16.27±2.87)cmH2O;CTST仰卧位时(55.15±11.56)ml/cmH2O,俯卧位时(42.62±8.68)ml/cmH2O;CTD仰卧位时(43.79±8.24)ml/cmH2O,俯卧位时(35.20±6.54)ml/c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翻身前后血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持续气管内吹气联合保护性低通气压控制通气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幼猪的疗效.方法 12只上海小白猪,内毒素60 μg,/ks静脉维持诱导肺损伤.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单纯机械通气组(MV,n=6)和联合气管内吹气组(TGI,n=6).呼吸机设置参数为吸气峰压10cmH2O(1 cmH2O=0.981 kPa);呼吸末正压2 cmH2O;呼吸频率30次/min,吸气时间0.4 s;流速20 L/min.TGI组经留置婴儿胃管给予2 L/min空气吹入,调节呼吸机吸氧浓度使吸入混合气体所测氧浓度为0.4.记录牛命体征、中心静脉压、通气功能和呼吸力学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急性肺损伤成模后4 h,与MV组比较,TGI组呼气潮气量、通气效率指数显著升高(P<0.01),平均气道阻压下降(P<0.05).动脉血气分析提示TGI组pH值明显纠正,二氧化碳分压显著下降(P<0.01);同时氧分压、氧合指数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顺应性和平均气道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查提示TGI组肺组织炎症程度及出血状况明显减轻.结论 持续气管内吹气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效率,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并改善氧合能力,在急性肺损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上升时间设定对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V)撤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方法对23例因呼吸衰竭已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至恢复期的COPD患者进行压力支持通气,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先后给予较短压力上升时间和较长压力上升时间两种设定,观察患者呼吸形态、生命体征和呼吸困难情况。结果从较短压力上升时间至较长压力上升时间潮气量增加(0.45±0.08)L vs(0.49±0.10)L、吸气时间延长(0.92±0.13)秒vs(0.49±0.10)秒、吸气峰值流速减小(53.92±8.33)L/min vs(41.69±7.53)L/min、气道闭合压增大(1.88±0.08)mmHg vs(3.16±0.90)mmHg、视觉模拟评分(VAS)增加(1.69±0.85)分vs(2.77±0.73)分及Borg量表评分增加(1.27±0.75)分vs(2.85±0.99)分(P〈0.05或〈0.01)。VAS评分、Borg量表与气道闭合压呈正相关(r=0.510、0.640,均P〈0.05)。结论对准备撤机的COPD患者进行PSV模式通气,选用较短的压力上升时间与较长的压力上升时间相比,能减少患者呼吸功,较少引起呼吸困难。利用气道闭合压、VAS评分和Borg量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压力上升时间,利于撤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呼吸参数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机械通气的作用。方法 42例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应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CPAP、SIMV模式)治疗,比较机械通气前后呼吸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结果 42例患者机械通气后所选定的呼吸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改变,无创通气及有创通气治疗后呼吸频率(RR)、呼出潮气量(EVT)、分钟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患者,有助于呼吸肌疲劳的改善,克服气道阻力和肺顺应性降低,从而使各项呼吸参数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初始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治疗与护理。方法将38例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以PRVC进行治疗,对照组以容量控制的辅助/控制通气治疗,分别于机械通气治疗1、2、4小时观察两组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变化,记录两组通气治疗4小时内每小时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结果在同一观察时间,试验组pH、PaO2、PaCO2的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4小时内所发生的人机对抗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患者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初始采用PRVC模式的临床疗效不及容量控制(VC)模式,故初始采用PRVC模式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护理要点。方法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40例,收住ICU后,经口/鼻腔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总结机械通气中的护理经验。结果 36例症状缓解,成功脱机拔管,4例脱机困难,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和病情变化,熟悉呼吸机的应用指征,做好气管插管的护理,呼吸机管道的管理,人工气道的护理及基础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生长激素(rhGH)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肌疲劳、撤机困难患者中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8例在我院ICU住院的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机械通气治疗,且临床表现为呼吸肌疲劳明显、撤机困难。将患者分为rhGH组和对照组各14例,rhGH组每天皮下注射rhGH 0.1U/kg,对照组接受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直至撤离呼吸机。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接受机械通气时间及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糖变化的差异。同时比较rhGH组的预测死亡率及实际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hGH组接受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血白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0.05),实际死亡率较预测死亡率显著降低,但血糖变化没有明显差异。结论:rhGH应用于COPD并呼吸衰竭、呼吸肌疲劳的患者,可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有助于呼吸机撤离。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死亡率高,无创正压通气(non - 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NIPPY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时的护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将153例研究对象按死亡与否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状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过程。结果逐步Logistic回归建立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预后预测模型有统计学意义,模型预测的灵敏度92.0%,特异度84.6%,模型预测与实际预后情况的符合率为88.2%。结论使用Logistic模型预测COPD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预后(死亡概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反复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严重性呼吸衰竭病人采用反复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中,脱机拔管成功率达86%,首次通气后的平均存活时间>1 093 d,中位生存期为1 673 d,1年生存率为73%,2年生存率为64%,3年生存率为33%.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正确掌握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时建立人工气道,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是抢救COPD急性加重期严重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王兵  罗传兴 《华西医学》1998,13(2):193-195
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对近年ICU收澡的14例COPD合并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情况进行分析。14例人经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控制肺部感染,加强重要脏器功能监测和支持。结果14例患者低氧和高碳酸血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28例,予以常规治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监测治疗前和治疗后4、24、72 h血气参数和心率,呼吸频率变化。结果28例中26例进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8例意识障碍患者中16例神志转为清楚。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2 h后,26例患者血气参数均明显好转,心率、呼吸频率均明显减慢。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