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名医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以代赭石为主所组成的方剂达29首(不包括非以代赭石为主药的方剂),反映了张氏对代赭石运用的特点。本文就此作一分析介绍。 一、力主生用 《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载其有生、煅两种用法。张氏认为代赭石生用者佳,煅用者差,如在“赭石解”云:“生研服之不伤肠胃,即服其稍粗之末亦与肠胃无损。且生服则养气纯全,大能养血。”“若煅用之即无斯效,煅之复醋淬之,大非所宜。此书诸方中有赭石者,皆宜将生赭石轧细用之。”且引证徐灵胎谓若煅之复用醋淬,即能伤肺,弊多利少。  相似文献   

2.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医圣张仲景在其巨著《〈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大黄黄连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亦名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故又名三黄泻心汤。方中以大黄之苦寒泻热通便,泻下焦之火;黄连之苦寒泻火坚阴,泻中焦之火;黄芩之苦寒,清热除烦,泻上焦之火,又可清解少阳腑中之热。三药配伍,最善清泻三焦之火热,以治疗各种火热证。本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因煎服方法不同,其作用不尽相同。在《伤寒论》中是以“麻沸汤”演之,  相似文献   

4.
药能治病,妇孺皆知;但若用之不当,药亦能致病,这就非尽人皆知了。中医学把与药物运用失当直接相关的致病因素称作“药邪”。《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有  相似文献   

5.
试论《伤寒论》中的附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之侧根,因其生于主根之上,附着如子,故得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誉为药中良将,但因其剧毒,故也有人视如蛇蝎而不敢轻用。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书中,便有“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说法。可见,当时唯有有实践经验的医家,方以此有毒之品入药。及至东汉末年仲景《伤寒论》出,标志着对附子的认识已达成熟阶段。《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用附子者20方,占六分之一,著名方剂如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经千百年来医疗实践,屡试不爽,至今仍为医疗广泛使用,颇有立竿见影之效。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为后世誉为众法之宗,方书之祖,是治疗杂病的典范。其所论妇人三篇,则是最早的妇科文献,对妇科学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本文就此略陈如下。一、承前启后,妇科鼻祖在《金匱》之先,无专论妇科文献可查,《内经》散有片段,仲景序文中《胎胪药录》亦仅载其名。《胎胪药录》等虽无可查,但从其序文“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胎胪药录》,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中“助用焦苦”的机理探讨李婷导师刘茂林(河南中医学院九三级研究生,郑州450003)主题词《金匮要略》,中药五味“助用焦苦”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又说:“肝虚则用...  相似文献   

8.
详察《周易》崇天尚阳而以乾卦为首之旨,细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语。仲景据经旨而疗伤寒杂病,善用附子以温周身之阳而起沉疴大疾。由此而拓宽后世用是药以温阳蠲疾之大法门。观其要义,至今...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用灸法防治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灵枢经》中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自成理论体系。 藏医将治病的法则高度概括为“食、行、药、械”四个字。“食”是食物疗法;“行”是行止疗法;“药”是药物疗法;“械”是器械疗法。器械疗法包括一些对疾病的外治方法,如针刺、艾灸、药浴、药熏、按摩、放血等。藏医概括为“刺、  相似文献   

10.
“反佐”是中医方剂组织的法度之一。“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运用此法于《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其反佐配伍的形式和原则,对后世方剂学中反佐配伍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笔者试就《伤寒杂病论》中组方的反佐方法作一粗疏探索,谬误之处,企望指教。一、以寒佐热法在温热药物为主的方剂中,加寒凉药物以反佐。其目的有二; (一)制约温热药的偏胜,防止其副作用。如黄土汤主治虚寒便血,用黄芩反佐附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方配伍精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日本关东地区汉方医临床70%以上用伤寒方和金匮方的用药习惯和用量仅为中医用量的1/10而照样有效的情况,提出了配伍搭配的法度在于方中各药的比例关系,说明“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的道理。同时说明了《伤寒论》方之所以药简而效宏,是因为仲景用方配伍承袭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的组方原则和配伍规律,强调了实践第一,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研究法则。还通过“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及对五苓散与猪苓汤的比较,吴茱萸汤应用后药不对证而“得汤反剧”的原理及处理方法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析。煎煮宜忌,亦是方剂配伍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最后指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法依理立,方从法来,方因证用,药按病施是《伤寒论》方配伍之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12.
燕窝是指金丝燕或与其同属的燕用唾液和绒毛等杂质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早在明代,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对燕窝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燕窝甘淡平,大养肺阴,化痰止咳,补而能清,为调理虚劳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而不能肃清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本草求真》中则说,燕窝“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其补不致燥,润不致滞,为药中至平至美之味者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仲景自序,历代学者,意见分歧。崇《内经》者,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语,以便用《内经》六经、十二经络来解释《伤寒论》,多说自序是真的,是仲景所作。元·吴澄曰:“序中所引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质之于论中,未尝有一本于此者。又所谓五行,经络之说,三部九候、明堂、阙庭之诊,论中未尝说,序乃说之,何其说之矛盾乎?况仲景建宁人,而标曰建安,身在东汉,而题曰后汉之类,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一生著述颇丰。除了风行海内外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四卷、诗集六卷、杂著五种、戏三出、俚曲十四种,其中包括部分医药著述。 其有关医药方面的作品,现大都被收进路大荒所编的《蒲松龄集》中。如《日用俗字》篇内“疾病章”所述的“咽疼消渴为伤热,头疼肚热谓伤寒……鹤膝风先求杜仲,寸白虫须用雷丸……腰闪只吹一笑散,天行必用五瘟丹……”。《伤寒药性赋》的“麻黄发汗,最为雄骁;入足太阳之经络,启手太阴之皮毛。细辛温经而散水,少阴头疼而能疗。柴胡为少阳之专家,在经主气而在藏主血;葛根为阳明之的药,脾渴可解而胃热能消……仲景有百十三方,用药总八十九味……”。《药崇书序》的“疾病,人之所时有也,山村之中,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思集偏方,以备乡邻之急,志之不已,  相似文献   

15.
益气活血方剂是以益气药与活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补气扶正、祛除淤塞,流通血脉等作用,治疗气虚血淤证的一类方剂。 此类方剂的立法原则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的论述。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气虚血淤之血痹证投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开后世运用补气活血方剂之先河。此后以降,历代方书、医案中均有益气活血方剂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安冲汤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治“妇女经水引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的方剂,功能益气养血,安冲止血。方中以黄花、白术健脾益气为主药,脾气足则能摄血;生地、白芍滋肝肾,补阴血;川断固肾;牡领、龙骨生用,除能收涩止血外,兼可滋阴;乌贼骨能补益紧经而助其闭藏之用,葫芦一名地血,《内经》上名芦茹,此二药,在《内经》上名四乌贼骨一芦茹九,用治伤肝之病,时时前后血,张锡纯谓此二药“大能固涩下焦,为治崩之主药也”。笔者临床运用安冲汤加减治疗崩漏,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以证:周某某,45岁,工人,1990…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的方药和剂型丰富多样,内服常用有汤、丸、散、膏、丹、酒醴及花露。用于局部的有熏、洗、摩散、坐药、导药和锭、条等。上述剂型几千年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唯在各种方药用法中,导药的使用似较少。但考之文献,导法亦不乏研究论述,如《伤寒论》早就有这样记载:“……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证治准绳》指出:“凡诸秘服药不通或虚人畏服利药者用蜜煎导”,“冷秘用酱生(?)导”。“热者猪胆汁导”。《医宗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19.
温热药在里实热证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热药在里实热证中应用初探喻建平(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温热药,临床应用,里实热证中医用药准则源于《内经》,如“寒者热之”、“热因热用”,其相应原理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因而温热类药(下简称温药)常用于寒证、阳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温者,病也。清者,法也。治温病用清法,其源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此“热”指病性,“寒”指药性,即治热性之病,用寒凉之药,也含热退身凉之临床效应。《素问》所言为祖述法,后世“治温以清”为总治法。二者之别,可以看出学术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治温以清”的涵义,将温病治疗总法,概括为“清”,“清”有治法,药性,效应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