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性味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味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拓宽了研究思路,笔者就这一理论的研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2.
中药性味功效理论剖析与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的剖析,揭示中药现代研究思路上还原论倾向的弊端,提出“按照中药学自身规律和思路来进行研究,乃中药现代化成败之关键”这一观点,并针对有关缺陷具体地阐述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3.
4.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之中,吸取半消化食物为营养。当虫体过多、饥饿、胃酸分泌过少,不适当驱虫、或寒热等环境条件变化时,虫体不安其位,骚动不宁而腹痛。本文报告治疗蛔虫性腹痛124例。1临床资料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蛔虫性腹痛124例,其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44岁。8岁以下90例,占72.6%;8~14岁19例,占15%;20岁以上10例,占8%。诊断为肠蝈虫症者120例,占96.8%,胆道蛔虫症者4例,占3.2%。2治疗及结果拟用“糖醋生姜杨”,糖水与陈醋等量混合,加生姜末适量温服。虚寒痛者用红糖,热性痛者用白糖。另…  相似文献   

5.
目的重新审视“解毒中药”的性味。方法从中药典籍“解毒中药”的性味研究入手,采用分析论证法。结果证实了“解毒中药”的性味不仅只限于性寒凉的药物,还有“以毒攻毒”、“甘味”、“苦味”、“其他”性味的解毒药。结论全面认识“解毒中药”的性味,对准确理解解毒中药的功效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重新审视"解毒中药"的性味.方法 从中药典籍"解毒中药"的性味研究入手,采用分析论证法. 结果 证实了"解毒中药"的性味不仅只限于性寒凉的药物,还有"以毒攻毒"、"甘味"、"苦味"、"其他"性味的解毒药.结论 全面认识"解毒中药"的性味,对准确理解解毒中药的功效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药理科学领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但对于现代药学与中药性味之间的联系,目前仍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仍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本文就现代药学与中药性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并阐述一些看法,旨在促进药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性味、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规范中药性味、归经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传统理论对性味、归经的认识方法入手,结合现代的认识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规范中药性味、归经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温病条辨》药物性味配伍规律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条辨》药物性味配伍规律浅探赵聚山(南京中医药大学210029)关键词《温病条辨》药性性味配伍规律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共载方剂198首,其中153首方剂都分别注明性味。临证中注重药物性味的配伍,掌握配伍后的性味转化规律,对指导治疗,特别...  相似文献   

10.
中药"四性"的科学内涵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有关文献资料,对中药"四性"传统理解和现代研究进行总结,探讨中药"四性"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中药四性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药学及部分印度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经验的近代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1].然而,与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比,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要想发展蒙药,使蒙药实现现代化,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前提就是必须实现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否则只会使蒙药的现代化研究成为空中楼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一定难度.为此,解决蒙药药性研究存在的现状及瓶颈问题,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中药药性与功能靶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靶点是中药直接作用的对象,它与药性的关系研究有助于在整体层面揭示药性理论的内涵。本文在对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性与功能靶点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明确了四气、归经与功能靶点的关系和四气、五味与作用方式的关系。结合单味药及方剂对药性-功能靶点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研究结果与各药性功能的经典认识大致相符,基本明晰了药性在整体层面的作用机制。这为利用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的组方和现代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中药“性味归经”之间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据挖掘中关联分析在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WEKA软件对《中药学》中的全部48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Apriori算法的关联分析。结果:传统"淡附于甘"、"涩附于酸"、"热"性与"辛"味具有联系的认识与关联分析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涩"味、"酸"味与"归大肠经"有较大的关联,"寒"性作用与"归小肠经"的关联较大,"归小肠经"与"归大肠经"的关联,"凉"与"甘、苦"之间的联系;温性和归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的联系;辛味和归胃经结合与部分归脾经;归小肠经、归膀胱经、归肺经等作用在没有归肝经作用的前提下,与"寒"或"凉"有关等,均暗含了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属性之间的正性或负性的交互作用。结论:应用数据挖掘研究中药药性相互关系具有可行性,也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各具体内容上是历史上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但在理论框架上,第二篇按剂量、毒与毒性、禁忌、五味、四气、形质……,第三篇按……毒与毒性、气、味、性(气)、归经与引经……顺序排列,显示出逻辑结构和中药药性理论框架的混乱。这是由于对中药基础理论框架及某些概念、内涵、相互关系未引起重视之故,这也是中医药界存在的一个理论问题。笔者提出第二篇应分4块,依次是:五味,形质方面的理论;四气,作用定位、定向方面的理论,与功能有关的基础理论,毒与毒性;配伍基础理论,禁忌,剂量;方剂基础理论及其基础药性。第三篇应把第二章毒与毒性放在第八章十八反、十九畏前或后排列。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先性质,次功能,再应用,后方剂的逻辑性及中药理论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中药多糖的结构(分子量、单糖组成及链接方式)出发,挖掘其与中药性味之间的潜在联系,以此加深对中药多糖的认识,为中药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收集整理中药多糖结构,使用PyCharm软件、Python语言对中药多糖结构与性味进行数据关联分析(支持度和置信度)。结果: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有一定的关联规律,中药多糖结构与四气中的“寒”、五味中的“甘”关联性更高,此外,单糖组成相对单一的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更容易挖掘出相关性。结论:中药多糖结构与中药性味的关联分析为中药多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中医基础研究"近代模式"的形成及其对中药理论嬗变的影响,分析了基于博物传统的中药药性理论在当代科学背景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困惑与出路,提出了中药四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指导下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中药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寒热药性反映了中药的作用趋向,其认知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符合模糊数学的应用范畴。本文旨在通过建立药性生物学表达的模糊判别模式并运用其分析实验数据,为整体、综合地评价寒热药性提供方法学指导。方法:首先,建立寒热药性表达模糊评价模式。以经典寒热复方效应作为寒热药性表达的基准方向,运用Fisher线性判别法计算寒热药性表达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进一步得到寒性表达函数和热性表达函数,并以此作为评价参数。第二,对评价模式进行实践。以姜附桂方作为经典热性复方,以三黄方作为经典寒性复方,以各系统生化指标考察药性表达,建立寒、热性表达方程。在此基础上,收集热性药肉桂、仙茅,寒性药黄柏、栀子干预正常状态,以及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虚寒和虚热状态模型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将药物干预前后机体状态的相对变化量代入评价模式,分析其药性表达特征。结果:肉桂干预正常、虚寒和虚热3个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528〉0.221、0.203〉-0.490、1.750〉-0.479;仙茅干预正常和虚寒状态的热性表达均值大于寒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474〉-1.601、0.288〉-1.923,体现了药物的热性;黄柏干预正常状态和虚寒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分别为0.798〉-0.870、0.194〉-0.339;栀子干预虚热状态的寒性表达均值大于热性表达均值0.354〉-1.802,体现了药物的寒性。结论:运用寒热药性模糊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分析出药物的寒热药性和药性表达方式。药性相同的中药,既有共性表达,也有个性表现。寒热药性表达具有多途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前提和关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认为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四性理论,所以,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认为构建起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提取和评价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药现代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同时,认为开展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把握向度,坚持以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二是正本清源,科学界定中药四性理论思想体系和个药科学合理的四性属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