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切除非微小胃间质瘤(直径大于1 cm且小于5 c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和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非微小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内镜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治愈性切除率等。结果 内镜切除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腹腔镜手术组短,住院费用较腹腔镜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内镜切除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有1例出现复发;腹腔镜手术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5个月,有1例出现复发,1例出现转移,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内镜下切除直径大于1 cm且小于5 cm的非微小胃间质瘤,具有肿瘤切除率高、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超声内镜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7年5月至2022年6月65例在桂林市人民医院经超声内镜检查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比较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的一般资料、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分析超声内镜图像特征与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内镜图像显示,65例患者中以胃固有肌层起源最常见,病灶多呈低回声改变、回声均匀、边界规则,少部分存在溃疡及囊性变。根据术后病理危险度分级,其中极低危组36例(55.38%)、低危组19例(29.23%)、中危组7例(10.77%)及高危组3例(4.62%)。不同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起源层次、回声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肿瘤大小、边界、回声均匀性、溃疡、囊性变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内镜下肿瘤大小、回声均匀性、囊性变与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密切相关(P<0.05)。结论 在不同危险度分级的胃间质瘤患者中,超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微创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胃部胃肠间质瘤(GIST)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肿瘤局限且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6例胃部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12)与开腹手术组(n=1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时间、临床症状、肿瘤发生部位和病变大小等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流质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R0根治性切除;腹腔镜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进流质时间均低于开腹手术组(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部GIST能给肿瘤局限的患者带来更好的近期疗效,使患者受益,值得在这一部分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与开放式肾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后腹腔镜组)及49例开放式肾癌根治术(开放手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术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及肿瘤分级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48.8±39.1)min ,长于开放手术组[(132.3±37.1)min],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92.2±23.7) mL ,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为(288.3±35.5)mL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69.8±9.2)h]及术后住院时间[(6.1±1.4)d]均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32.6±10.2)h、(8.9±1.9)d ,P<0.05]。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后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与开放式肾癌根治术相比,前者具有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1年9月接受腹腔镜手术的36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应用内镜下线型切割闭合器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27例,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术3例,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3例。7例手术采用术中胃镜行双镜治疗。无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手术平均时间91.8(60~16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7.5(10~200)mL,肿瘤平均直径34.5(10~60)mm;术中冷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1(4~14)d;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2(6~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GIST是安全、微创、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胃小弯侧黏膜下肿瘤(SMTs)的诊断及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133例胃小弯侧SMTs患者的病历资料,排除合并其他上皮来源肿瘤、多发性SMTs以及术中偶然发现的SMTs。总结胃小弯侧SMTs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肿瘤分布、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神经鞘瘤在上述方面的差异。 结果133例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56.4±12.7)岁。首诊情况或症状依次为体检发现、腹痛、上腹不适、黑便、体质量减轻、反酸、贫血、呕血、幽门梗阻。胃小弯侧SMTs总体术前确诊率75.9%(101/133),胃镜检查+内镜超声检查(EUS)和腹部CT的术前确诊率分别为78.7%和68.8%。手术方式分别为内镜手术10例,开腹手术60例,腹腔镜手术63例。胃部切除术式包括胃部分切除术94例,胃大部切除术21例,全胃切除术8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6.8%,常见并发症有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肠梗阻、术后出血、管腔狭窄。术后总结胃小弯侧SMTs病理类型分别为GIST 98例(73.7%)、神经鞘瘤21例(15.8%)、平滑肌瘤6例(4.5%)、异位胰腺6例(4.5%)、脂肪瘤1例(0.8%)、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0.8%)。GIST组与神经鞘瘤组比较,GIST组中术前血红蛋白浓度<110 g/L的人数多于神经鞘瘤组,GIST组的术前确诊率高于神经鞘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和0.01)。两组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方式,肿瘤胃壁内分布、生长方向、长径、浸润黏膜、突破浆膜和伴有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胃小弯侧SMTs术前确诊率不高,GIST、神经鞘瘤是较为常见的病理类型。术前需完善EUS,根据肿瘤性质、位置、来源层面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警惕术后管腔狭窄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腹腔镜组)42例与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手术组)4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后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而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开放手术组2例输血。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9个月,后腹腔镜组1例发生肝转移死亡,开放手术组2例出现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T1~2 N0M0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并对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结直肠肿瘤治疗的患者746例,所有患者根据患者病理情况、分期和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预后。结果腹腔镜组较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感染率和并发症少。随访观察6个月至5年,腹腔镜组转移率为2.95%;传统手术组转移率为10.19%,传统手术组术后转移率高于腹腔镜组,两组术后转移率差异显著(P<0.05)。腹腔镜组与传统手术组随访观察满3年生存率比较,腹腔镜组3年生存率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3年复发率比较,腹腔镜组3年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不同Dukes’分期死亡情况也不同。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安全可行,且其效果可与传统开腹手术同等,甚至优于传统手术效果,腹腔镜治疗能够降低术后肿瘤转移率和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126例结肠癌患者依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66例与开腹手术组6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5a生存率、5a无瘤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65.90±28.77)mL)、进食时间((2.41±0.87)d)及住院时间((9.65±1.27)d)少于开腹手术组((189.76±37.58)mL、(4.10±1.52)d、(13.07±3.70)d)(P〈0.05),手术时间((156.08±17.22)min)、并发症发生率(12.1%)、5a生存率(74.2%)、5a无瘤生存率(69.7%)、复发率(21.2%)与开腹手术组((158.99±17.60)min、11.7%、76.7%、71.7%、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肠癌近期疗效优势明显,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3D腹腔镜在老年患者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64例老年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使用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观察组使用3D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效果、炎症状态、血浆胃肠激素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生长激素(SST)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低于对照组,胃动素(MTL)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3D腹腔镜能够明显改善老年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炎症状态及血浆胃肠激素相关指标,且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视超声内镜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诊疗中的优势。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EGV患者40例,行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的为观察组(n = 19),普通内镜下治疗的为对照组(n = 21)。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组织胶使用情况、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和再出血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组织胶注射次数及用量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2 h~3个月,观察组总出血率为10.52%,与对照组的19.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复查胃镜,观察组中治疗效果显著、一般和无效的占比分别为63.16%、31.58%和5.26%,与对照组的33.33%、38.10%和28.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前视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EGV,较普通内镜可减少组织胶用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吴磊  王建  陈龙  王琛 《中国内镜杂志》2021,27(12):61-6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肝转移瘤应用于胃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可切除胃癌肝转移需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指标、免疫相关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P < 0.05),手术时间短于观察组(P < 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水平降低(P < 0.05),观察组血清AFP、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两组患者CD4+、CD8+、CD4+/CD8+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 < 0.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90%低于对照组41.94%(P < 0.05)。结论 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胃癌肝转移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可明显改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4月该院诊治的135例胃间质瘤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穿孔和感染发生率。根据患者ESD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进一步分为术后出血组(n=12)和术后无出血组(n=123)。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3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6.23±8.79) min,术后进食时间为(3.05±0.98) d,住院时间为(6.11±0.95) d,术后出血发生率为8.89%,术中穿孔发生率为0.74%,术后穿孔发生率为1.48%,术后感染发生率为7.41%。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结论高血压、糖尿病、PLT、血清PCT和CRP水平是胃间质瘤患者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联合系统化疗在实体肿瘤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MA)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于2020年0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接受HIEPC联合系统化疗的MA患者临床资料,χ2检验分析MA近期疗效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亚组的腹水控制时间,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结果:HIPEC联合系统化疗对MA的总体控制率为72.73%(64/88),总体中位控制时间为4.27个月。不同原发肿瘤来源的MA近期疗效存在差异,其中胃癌MA的控制率较非胃癌患者高(82.69% vs 58.33%,P=0.023),但胃癌与非胃癌患者在腹水控制时间上差异不显著(4.77个月 vs 2.88个月,P=0.354)。相较于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顺铂(cisplatin,DDP)等非紫杉醇(non-paclitaxel,Non-PTX)类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可明显延长患者的腹水控制时间(4.70个月 vs 2.45个月,P=0.024),而性别、年龄、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Performance status,ECOG/PS)、腹水理化性质、血清白蛋白水平、全身治疗方案、灌注次数等临床病理特征在疗效分析中无显著差异。48.86%(43/88)的患者在HIPEC治疗后出现短暂而轻微的腹胀、腹痛,可自行缓解,另有4.55%(4/88)的患者因HIPEC不良反应而中断系统抗肿瘤治疗(消化道穿孔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肠梗阻2例)。结论:HIPEC联合系统化疗为MA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胃癌MA的近期疗效更佳;选用PTX作为HIPEC的灌注药物,可延长MA的控制时间,为优化HIPEC在MA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经白光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的病情评估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该院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白光内镜和EUS。分析早期胃癌不同形态病变的白光内镜特征,EUS和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评估情况,早期胃癌在EUS和白光内镜下的T分期情况,白光内镜联合EUS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诊断结果。结果 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白光内镜结果显示,4例为隆起性,40例为平坦性,1例为凹陷性。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EUS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白光内镜联合EUS诊断Tis期、T1a期和T1b期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白光内镜能够较好地评估早期胃癌患者的浸润深度,EUS可较好地评估病灶T分期情况,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short-term outcomes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obotic gastrectomy (RG) or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LG). Introduction:Robotic gastrectomy (RG) has been used for gastric cancer since 2002. This meta-analysis evaluate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obotic gastrectomy (RG) and 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gastrectomy (LG) for gastric cancer. Material and methods: Pubmed, Embase and The Cochrane Library were searched, and manual searches were performed up to March 31, 2013. Five non-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that reported RG and LG for gastric cancer were included. Outcomes evaluated were operation time, number of retrieved LN, blood loss, the length of the resection margin, complications, length of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Results:Of 1796 patients in five studies, 551 were allocated to RG and 1245 to LG. Operation time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latter group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42.9;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20.87 to 64.92 min; p < 0.05). Blood loss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as –16.07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32.78 to 0.64 mL; p < 0.05) and postoperative stay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as –1.98 (95 % confidence interval –3.66 to –0.3 days; p < 0·05); both were less in the RG group. LN, length of the resection margin,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Conclusion: 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RG is a safe and comfortable alternative to LG and is justifiable in the light of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输卵管导管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2月-2018年1月48例因胆总管结石行输卵管导管联合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取出并取尽胆总管内结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3例,放置T管引流5例;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116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6~14 d,平均8 d。术后发生胆瘘1例,保守引流9 d后痊愈;5例放置T管引流者,术后4~6周行T管造影,均无结石残留,拔除T管。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未见胆管狭窄及残留结石等情况发生。结论 输卵管导管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娴熟的输卵管导管冲洗取石技巧、丰富的腹腔镜经验及术中细致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