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MSCT灌注扫描时间-密度曲线,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与纤维化的鉴别要点。方法 53例鼻咽癌放疗后患者按照病理结果分为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和纤维化组,行MSCT灌注扫描,将获得的340幅连续图像传入GE AW 4.2工作站,利用Perfusion 3软件行后处理,软件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在曲线上计算峰值及达峰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咽部放疗后局部复发组与纤维化组的峰值、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和纤维化组拟合后的时间-密度曲线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曲线类型分为 "速升速降"型(Ⅰ型)、"速升缓降"型(Ⅱ型)、"缓升缓降"型(Ⅲ型)和"平坦"型(Ⅳ型)。联合Ⅰ和Ⅱ型拟合后的时间-密度曲线对鼻咽癌复发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9%、88.00%,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9%、88.00%。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复发与纤维化的MSCT灌注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达峰时间以及类型不同,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材料与方法:20例病人全部做CT增强.结果: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同层动态对比增强技术研究对比剂在肺动脉中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方法:将84例患者按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分为2.0mL/s组、3.0mL/s组,对比剂注射时间均为30s,绘制肺动脉时间密度曲线(TDC),对肺动脉TDC形态进行判读,并根据胸部增强CT判读有无肩部周围侧枝静脉对比剂充盈;并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病例肺动脉TDC均可见峰值平台期;(2)随着对比剂注射速率的增加,肺动脉TDC无上升的平台期数量有所减少;(3)肺动脉TDC平台期形态的缓慢上升或无上升与肩部周围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相关。结论:(1)绝大多数情况下,肺动脉TDC均出现峰值浓度平台期,无论是缓慢上升的平台期或无上升的平台期;(2)有无肩部周围侧支静脉对比剂充盈可能是肺动脉TDC平台期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四维CT灌注(4D-CTP)技术研究不同比例肝切除(PH)术后大鼠残肝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入假手术(sham)组及50%、60%、70%、80% PH组,每组24只,余24只做补充实验。术后1 h、1、3和7天,sham组和手术组各取6只大鼠行4D-CTP检查,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之后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共21只大鼠符合小肝综合征(SFSS)表现,70% PH组1只,80% PH组20只。各PH组PVP、TLP均于术后1 h达峰值,术后1天下降,术后3、7天趋于稳定;50%、60% PH组HAP、HPI术后1 h、1天降低,3天和7天略增高;70%、80% PH组HAP术后1 h最高,术后1、3、7天逐渐下降,HPI于术后1 h显著降低,术后1天进一步轻度降低,术后3、7天稍增高。术后1 h,80% PH组PVP、TLP高于50%、60% PH组和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1天,80% PH组PVP、TLP高于sham组(P均<0.05),HPI低于sham组(P<0.05);术后3、7天各组PVP、TLP、HPI、HAP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4D-CTP技术可定量分析大鼠PH术后残肝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效区分肝动脉、门静脉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表现。材料与方法:对36例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观察门静脉癌栓在CT上的表现。结果:36例TIPV患者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出门静脉内癌栓及相关的阳性征象,表现为门静脉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及“门静脉铸型”,门静脉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36例中,门静脉主干合并右支癌栓12例,门静脉主干合并左支癌栓8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9例,单纯右支癌栓4例,单纯左支癌栓3例。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是诊断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可以完整地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部资料。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2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析其影像表现。6例作CT平扫,16例作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2例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7例。CT正确定位19例(86.4%),正确定性10例(45.5%)。结论CT能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定位优于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各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 16型16层螺旋CT对84例受试对象经右侧肘静脉以4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40mL行MS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等。结果实验A组肿瘤组织的HBF、HAF明显高于阳性对照B组,实验A组PVTT组织的HBV、HAF也明显高于阳性对照B组,而实验A组肿瘤组织的MTT值却短于阳性对照B组。实验A组异常灌注组织的HBF、HBV和HAF值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C组。结论MSCTP灌注参数可定量评价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血液动力学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骨肉瘤亚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均行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4例行MR检查.重点描述肿瘤的位置、骨皮质改变、髓腔内侵犯等影像学表现.结果:2例毛细血管扩张型骨肉瘤分别位于股骨骨干和股骨远端,X线及CT显示病灶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影明显.1例小细胞型骨肉瘤位于胫骨近端,X线显示渗透样髓内骨质破坏,临近骨皮质破坏.5例皮质旁骨肉瘤中4例位于股骨远端,1例位于胫骨近端.3例肿瘤围绕骨表面生长,2例肿瘤与骨皮质间形成透亮间隙,3例CT扫描显示肿瘤呈高密度肿块.1例骨膜骨肉瘤位于胫骨骨干,X线表现为肿瘤内钙化或骨化呈垂直状排列延伸至周围软组织肿块内.2例多发性骨肉瘤病灶见于股骨、胫骨、肱骨及骨盆,为云团状瘤骨,进展性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及临近软组织肿胀.结论:原发性骨肉瘤亚型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方法:80 例EH与60例健康人对照,均清晨空腹采腹采血7ml,保存在37.0℃的恒温下,专人检测。按其粘度及公式换算得出数据结果,结果:所测定的E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经统计学处理,除血沉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E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已受到影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高粘,高聚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对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上腹部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提高CT对本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上腹部转移的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CT表现。结果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CT征象,主要有上腹部淋巴结转移,邻近脏器的侵犯,血管、腹膜、种植转移及血道转移。结论 原发性肝、胆、胰及胃癌的上腹部淋巴结转移虽有相同的CT征象,但亦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MS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MSCT资料.结果:20例原发性胃淋巴瘤中,发生部位胃底1例,胃底-胃体6例,胃体-胃窦4例,胃体7例,胃窦1例,全胃1例.胃壁增厚是原发性胃淋巴瘤主要表现,其中弥漫性增厚8例,节段性增厚10例,局限性胃壁增厚2例.PGL胃黏...  相似文献   

13.
兔肝VX2移植瘤MSCT灌注成像的血液动力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MSCT灌注成像的血液动力学基础。方法8只实验组大白兔,于其肝左外叶接种VX2肿瘤组织3周后,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CT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经AW4.2工作站处理,应用示踪动态数学模型计算出肝脏的灌注函数图,获得主动脉、门静脉、肝实质和肝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等。根据各参数图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癌血流动力学状态。8只对照组亦进行同样的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BF、BV、PS和HAF值均较对照组增高,BF值:(70.16±27.62)mL/(100g.min)vs(8.44±4.02)mL/(100g.min)(P<0.01),BV值:(9.56±2.37)mL/100g vs(7.39±2.29)mL/100g(P>0.05),PS值:(33.82±7.45)mL/100g.min vs(21.33±4.59)mL/100g.min(P<0.01),HAF值:(0.53±0.12)vs(0.17±0.06)(P<0.01)。实验组的MTT值较对照组明显短:(8.44±4.02)s vs(18.82±5.35)s(P<0.01)。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瘤体的灌注特点,并能评价兔肝VX2移植瘤的血供状态及其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肝脏灌注的多层螺旋CT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MSCT肝血流灌注各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0例正常和1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右侧肘静脉以6 ml/s的速率注射对比剂40 ml,行肝血流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等.根据各参数图评价正常与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13例肝肿瘤患者HAI、BF明显高于正常组[HAI值:0.19±0.06 vs 0.58±0.20,P=0.000;HBF值:(131.31±38.25) ml/(100 ml·min) vs (344.52±95.42) ml/(100 ml*min),P=0.002)];MTT较正常组明显缩短[(12±2)s vs (8±4)s,P=0.028];HBV[(27.49±11.48) ml/100 ml vs (28.67±16.81) ml/100 ml,P=0.913]与PS[(28.09±15.50) ml/(100 ml·min) vs (31.36±23.98) ml/(100ml·min),P=0.678]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MSCT肝血流灌注参数HAI、HBF和MTT在正常和肝癌组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评价肝癌的血供状态.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CT灌注成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测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方法31例发病6~22 h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天,第7~21天行常规CT平扫及MSCTPI检查.结果治疗后病变区血流量、血容量较治疗前均增加(t=4.57,P<0.01;t=3.81,P<0.01);达峰时间较治疗前缩短(t=3.62,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CT灌注成像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提示早期干预具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的新方法。材料和方法对50名进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进行多期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00mgI/mL),注射总量90mL,注射速率3mL/s,注射持续时间30s。根据所测随时间而演变的主动脉强化CT值数据绘制出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并计算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和主动脉强化峰值。结果50例中,主动脉开始强化时间平均(10±3.0)s,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平均(23.5±3.4)s,主动脉强化峰值平均(264.38±46.8)HU。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主要有三种类刑:(1)平台山峰刑,23例,占46%;(2)山峰型16例,占32%;(3)平台型8例,占16%:其他3例,占6%。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绘制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结合21例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观察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瘤内有否坏死、钙化等。结果:肿块位于肝左叶有4例,右叶10例,尾叶3例,螺及左右两叶4例。肿块直径5.0-14.2cm,平均8.1cm。瘤内有坏死12例(57%),钙化2例(9.5%)。肝内钙化有18例(85.7%)。结论:血吸虫肝硬化合并肝癌的CT表现具有特征,结合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MSCT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CT征象,并结合病理分型,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7例支气管肺类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检查资料,分析病灶部位、与邻近支气管关系、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动态增强后表现等,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病例包括4例典型类癌,3例不典型类癌。中央型4例,周围型3例。病灶均为单发,类圆形、椭圆形5例,1例呈分支管状、1例呈不规则团块状伴晕征。其中2例中央型病灶主要位于支气管腔内并向腔外生长,形成"冰山征"、"平行征"。肿瘤平均直径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 1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 3例 ,恶性肿瘤 15例 ,分为肿块型、肠壁增厚型和混合型。增强扫描后最大强化程度 >3 0Hu 9例(良性 1例 ,恶性 8例 )。强化后密度不均匀 14例 ,密度差值大于 3 0Hu 8例。结论 增强CT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很大帮助 ,强化后病变密度差值 >3 0Hu者提示恶性可能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