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han HM  Cai W  Sun JH  Cao Y  Shi YY  Fang BH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3):183-188
目的评价上海市早产儿出生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和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上海五家医院进行多中心回顾分析研究。入选标准:入院胎龄评分〈37周;入院日龄〈24h,出院于同一医院;住院天数≥7d;排除标准:住院期间死亡及外观有畸形;母亲患有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对宫内外生长迟缓进行描述(≤生长曲线的第10百分位)。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疾病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5家医院共计1196例早产儿(男734例,女462例),IUGR与EUGR发生率分别以体重评价为22.7%和49.7%,以头围评价为19.2%和23.1%;各医院间IUG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出院体重评价的EUGR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头围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UGR和EUGR的发生率均随体重减少而增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EUGR发生率以体重评价为78.9%,以头围评价为50.0%。住院天数与全肠内营养(EN)日龄在EUGR组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中,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出生头围、医院间为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早产儿EUGR发生率明显高于国外资料,出生体重越低,EUGR发生率越高,且不同医院营养支持状况对EUGR发生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早产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受限(ex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EUGR)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对早期营养支持的影响.方法 收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RDS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体重是否存在EUGR,分为EUGR组(48例)和非EUGR组(22例),比较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围生期因素、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状况、治疗措施及合并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以体重评价,70例RDS早产儿IUGR与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12.86% (9/70)和60.00% (42/70);两组出生体重[(1 666.10 ±440.16)g vs(2 108.20±552.81)g]、出生头围[(28.81±2.65) cm vs (30.48±2.39) cm]、多胎妊娠例数(16例vs 3例)、剖宫产例数(29例v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生胎龄、住院期间营养摄入、呼吸机支持及合并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早产儿的EUGR与存在IUGR、多胎妊娠、剖宫产、出生体重低、出生头围小有关,住院短时间的营养干预尚不能改善RDS早产儿的EURG.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与母乳(BM)、足月儿配方奶(TF)等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LBWI)出院至生后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增长率的影响,为早产LBWI出院后喂养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早产LBWI按照出院后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PDF组(n=258)、BM组(n=58)、TF组(n=91),观察各组在生后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值,并计算和比较各生长指标较出生时的增长率。结果:PDF组在生后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分别大于BM组和TF组(P<0.05);体重和身长增长率分别大于BM组和TF组(P<0.05)。结论:出院后予PDF喂养能使早产LBWI在生后3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增长率较BM、TF喂养者更大,从而具有较大的体重、身长值,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前瞻性对照试验评价强化母乳对住院早产儿短期生长、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出生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800 g的24例早产儿分为强化母乳组(试验组,11例)和早产配方奶组(对照组,13例).试验组早产儿的母乳喂养量均超过总奶量的50%,当喂养量达到100 ml/(kg·d)时开始添加FM85母乳强化剂,不够的奶量用早产配方奶补足;对照组全部用早产配方奶喂养.对两组的生长速度、血生化指标、肠内外营养情况、合并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出生胎龄(30.6±2.9)周,平均出生体重(1 80±286)g;对照组出生胎龄(31.6±1.9)周,平均出生体重(1 436±201)g.试验组在住院期间,平均母乳量占总喂养量81.6%,母乳强化剂在平均胎龄34.1周、生后24.6 d时开始添加.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体重[18.9 vs 7.1 g/(kg·d),P=0.364]、身长(1.16 vs .00 cm/周,P=0.308)、头围(0.79 vs .61 cm/周,P=0.057)的增长速度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血尿素氮水平相似,试验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磷水平较对照组低,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血钙值较对照组高,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强化母乳喂养与早产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生长速度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早产儿校正24 月龄内生长轨迹,以了解早产儿的生长趋势和规律。方法基于互联网+ 随访系统建立早产儿随访数据库,纳入2018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3 188 例早产儿,收集其出生及校正1、3、6、 12、18、24 月龄时的身长、体重、头围数据。按不同的围生期因素分组,绘制生长曲线,并与21 世纪国际胎儿和新生儿生长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tal and Newborn Growth Consortium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RGROWTH-21st)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标准进行比较。结果按不同的围生期因素分组的各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头围曲线均在校正6 月龄内快速上升,校正6 月龄后增长速度减缓。按实际月龄比较,各出生胎龄组早产儿(<28 周、28~31+6周、32~33+6周、34~36+6周) 身长曲线在实际9 月龄后逐渐与WHO 曲线重合(P=0.082),<32 周早产儿的体重和头围则一直落后于WHO 曲线(P<0.001)。校正月龄后,不同出生胎龄组早产儿(<28 周、28~31+6周、32~33+6周、34~36+6周) 的体格生长曲线基本重合(P>0.05)。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身长、体重、头围曲线均低于INTERGROWTH-21st 标准和WHO 标准(P<0.05)。结论早产儿在校正6 月龄内体格增长速度较快,校正6 月龄后增长速度减缓。胎龄越小,体重和头围追赶的时间越长。应重点关注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体格生长。  相似文献   

6.
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对早产儿生长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单纯人乳、强化人乳和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生长进行评价。方法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BSCOHost 、EMBASE 、OVID 、Cochrane图书 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会议记录和专 题论文集等,收集关于单纯人乳、强化人乳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早产儿的RCT研究 ,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 用加权均数差(WMD)及其95%CI表示。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5篇为B级,2篇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 对近期生长的影响:单纯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增加速度(WMD=-6.03,95% CI:-9.58~-2.47,P=0.000 9)、身长增长速度(WMD=-1.96,95%CI:-2.77 ~-1.16,P<0.000 01)及头围增长速度(WMD=-2.04,95%CI:-3.71~-0.37, P=0.02)均显著慢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强化人乳喂养组新生儿期体重、身长和 头围的增长速度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对远期生长的影 响:单纯人乳喂养组与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组随访至9和18个月,以及7.5~8岁时的 体重、身长(高)和头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提示,强化人乳喂养可促进早产儿生后近期内生长,单纯人乳和强 化人乳对早产儿远期生长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早产儿早期的营养状况和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收集我院2007年8月至2008年9月入住NICU的早产儿临床资料110份,分析其营养状况,对影响早产儿生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0例早产儿中就体重、身长、头围而言EUGR的发生率分别为53.6%(59例)、31.8%(35例)、10.0%(11例)。小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幅度大、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速度慢、口服热卡达到推荐摄入标准时间长、母亲有并发症/合并症是导致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及生长发育状况不容乐观,EUGR发病率高。合理的营养支持、积极的防治高危因素对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及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营养支持策略对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方法 比较既往营养方案组(A组,n=99)与积极营养方案组(B组,n=101)早产儿住院期间营养摄入、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B组生后1周内肠内营养热卡摄入量及总热卡摄入量均明显高于A组。B组早产儿开奶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静脉营养持续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A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较A组低。< 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快,EUGR的发生率较A组低;≥32周的B组早产儿体重增长速率快及以体重、头围评价的EUGR的发生率较低。住院期间B组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 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营养支持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情况。方法广州市、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IUGR、EUGR发生率及总的发生率,并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EUGR发生率比IUGR发生率增加的比例。结果共59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IUGR发生率分别为20.2%、16.5%和24.4%,出院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EUGR发生率分别为42.2%、28.1%和34.3%。不同出生胎龄(<31周、31~32周、33~34周、≥35周)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RG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36.8%、24.8%、19.1%、18.3%;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26.5%、17.4%、8.2%、6.5%;以头围为指标,各组分别增加26.5%、14.0%、8.2%、3.2%,胎龄越小,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1500g、1500~1999g、≥2000g)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5.3%、21.2%、17.4%;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9.7%、14.8%、4.6%;以头围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6.6%、12.0%、4.3%,体重越低,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IUGR发生率较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IUGR发生率增高,且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的增加随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并发症情况以及感染病原菌种类。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483例早产儿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500 g、1500~2500 g、≥2500 g组,根据胎龄分为<32周、32~34周、34~37周组,比较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种类的差异。结果(1)各系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最为常见,除神经系统外,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神经系统并发症在不同出生体重的患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32~34周胎龄组及≥2500 g组发生率较其他组为高( P<0.05);(2)疾病种类:呼吸系统疾病、喂养不耐受、贫血、动脉导管未闭、低血糖、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痰培养阳性率为14.7%(71/483),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肺炎克雷白杆菌、假单胞菌属及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不同胎龄及不同出生体重组痰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阳性率越高。结论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有关,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发生率越高。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胎龄及出生体重越小,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奶方用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对生长发育和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根据开奶奶方,86例胎龄 < 34周、出生体重 < 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标准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SPF组,n=31)、深度水解蛋白奶喂养组(eHF组,n=27)和母乳喂养组(对照组,n=28),比较各组早产儿生长指标、喂养情况、血生化、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率。结果 SPF组、eHF组和对照组三组间院内体重、头围及身长增长速率、住院时间和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PF组和eHF组胎便转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SPF组的足量喂养时间明显短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而后二者无显著差别;SPF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eHF组和对照组(P < 0.01);SPF组和eHF组的出院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eHF组出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明显低于SPF组(P < 0.01);各组喂养不耐受、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HF和SPF均可用于 < 34周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奶,且不增加EUG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体重增加为标准,探讨体重增加不足与能量摄入的相关性。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格检查的婴儿,年龄4~12个月,由2名儿童保健专业人员负责体格测量。体格评价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标准为参数。以两次体检体重/年龄Z值之差(⊿WAZ)将研究对象分为体重增加不足组和体重增加正常组,同时两组按月龄分为4~5月龄、~8月龄和 ~12月龄3个亚组。以食物称重与食物记录法计算每日食物摄入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202名婴儿,体重增加不足组70名(-2<⊿WAZ<- 0.67),体重增加正常组132名(-0.67≤⊿WAZ≤0.67)。①体重增加不足组体格发育水平在正常生长范围内,但略低于体重增加正常组。②体重增加不足组除乳类摄入量较体重增加正常组低外(P<0.05),其他食物摄入量接近于体重增加正常组(P>0.05),蛋白质摄入量达WHO和中国营养协会推荐摄入量;体重增加不足组中4~5月龄、~8月龄和~12月龄亚组能量摄入分别为322 kJ·kg-1·d-1(77 kcal· kg-1·d-1)、322 kJ·kg-1·d-1(77 kcal· kg-1·d-1)和310 kJ·kg-1·d-1(74 kcal· kg-1·d-1),显著低于体重增加正常各月龄亚组的351 kJ·kg-1·d-1(84 kcal· kg-1·d-1), 343 kJ·kg-1·d-1(82 kcal·kg-1·d-1)和360 kJ·kg-1·d-1(86 kcal·kg-1·d-1)(P<0.05),其中~12月龄亚组摄入食物总能量中谷类食物产能较低(P<0.05);体重增加不足与体重增加正常各月龄亚组摄入食物的能量密度相近(P>0.05)。③Logistic 分析显示婴儿体重增加不足的风险因素(OR=3.947)是能量摄入不足,母亲文化程度高是婴儿体重增加正常的保护因素(OR=0.437)。结论 ①排除相关干扰因素,能量摄入不足造成婴儿体重增加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乳类摄入量;②一定能量密度范围内,食物摄入量是影响能量摄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生长发育及感染预防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9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8例。两组早产儿均采用同种早产儿配方奶喂养及静脉营养,治疗组在开奶同时口服或经胃管给予剂量为1×108菌落形成单位(5滴)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每日1次,持续服用至出院,对照组不服用任何益生菌。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反流、生长发育、院内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每日反流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最大喂养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生长发育指标中,治疗组平均每日体重、头围增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相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早产儿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可改善早产儿早期喂养耐受情况,减少胃食管反流,促进生长发育,同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研究液态奶喂养对胎龄< 36周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并对早产儿喂养方式提出建议。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收住我科治疗的符合标准的95例早产儿研为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足月儿配方奶粉喂养(48例)及早产儿液态奶喂养(47例),观察在达到全肠道营养前后两组早产儿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增长速度,并作组间比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观察深度水解蛋白配方乳(eHF)对早产儿喂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2 年2 月至2013 年12 月入住国内8 家三甲医院的早产儿,根据喂养方案分组:(1)胎龄结果 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328 例。胎龄PPPP>0.05)。胎龄32~34 周的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后用eHF,生后第2 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其相应的对照组(PPP>0.05)。结论 eHF 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功能、加速胆红素代谢和排泄,且未增加EUGR 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34周以下早产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34周早产儿694例, 根据出院时体重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围生期资料、住院期间生长、营养摄入情况及相关合并症等资料。结果 694例早产儿中, 发生EUGR 284例(40.9%)。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患儿发生EUGR的比例明显高于非IUGR组(P<0.01);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比例明显高于非极低出生体重儿(P<0.01)。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越高(P<0.01)。EUGR组早产儿禁食天数、静脉营养持续天数、首次肠内营养的日龄、全肠内营养的日龄均大于非EUGR组(P<0.01)。EUGR组患儿生后第1周蛋白质累积损失量与热卡累积损失量均大于非EUGR组(P<0.05)。EUGR组生后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比例高于非EUGR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出生体重、出生胎龄及IUGR是EUG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34周以下早产儿EUGR发生率较高, 尤其是已经存在IUGR的早产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 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 预防呼吸暂停、败血症等并发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的情况,并分析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后出院的,并建立序贯化定期随访档案且有完整随访记录的早产儿321例,按2015年“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出院后分组随访标准分为低危早产儿组(n=69)和高危早产儿组(n=252)。采用Z评分法对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评估,分析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内追赶生长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6月龄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Z值 < -2(未达追赶生长)的百分比均随纠正月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其中低危组早产儿纠正月龄6个月时体重、身长和头围未达追赶生长的比例分别降为1.4%(1/69)、2.9%(2/69)和 1.4%(1/69),高危组早产儿相应的比例为1.2%(3/252)、1.6%(4/252)和3.6%(9/252)。高危组纠正6月龄EUGR发生率高于低危组(28.2% vs 15.9%,P=0.0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纠正6月龄EUGR的危险因素包括多胎(OR=2.68,P=0.010)、出生体重较低(<1 000 g:OR=14.84,P < 0.001;1 000~1 499 g:OR=2.85,P=0.005)、宫内发育迟缓(OR=11.41,P < 0.001),而出生后营养强化可降低EUGR的风险(OR=0.25,P < 0.001)。结论 早产儿多可在纠正月龄6个月内达追赶生长;高危早产儿6月龄EUGR发生率较高;多胎、低出生体重、宫内发育迟缓为早产儿EUGR的危险因素,而出生后合理营养强化可降低早产儿EUG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new formula (Prenan), which contains n-3 and n-6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 PUFA) on the fatty acid profile of preterm infants.
Methodology : Plasma fatty acids were measured in 61 preterm infants at term by gas liquid chromatography. In 20 of these infants, pair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changes in fatty acids with time analysed.
Results : Plasma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ose who had been fed expressed breast milk (EBM) ±/or Prenan compared with those fed standard formula ± EBM, P <0.05. The plasma arachidonic acid (AA) levels of infants fed Prenan were not different to those fed EBM, both groups achieving higher levels than infants fed standard formula, P <0.05. Further, paired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DHA levels increased in infants changed from standard formula to Prenan to levels equal or higher than those of fully breast-fed infants ( P <0.01), whereas DHA levels remained unchanged with time in all other groups.
Conclusions :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Prenan enables preterm infants fed formula to have plasma DHA and AA levels similar to those of infants fed breast milk and consequently different to those of infants fed standard formula. Prenan is an appropriate supplement to breast milk for preterm infants in that it provides LC PUFA as well as additional phosphorus and protein without exposing the infant to intact cows milk prote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