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伴糖尿病患者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静脉溶栓治疗 ,已被公认为疗效肯定且安全的再灌注疗法 ,可使患者病死率和心力衰竭 (心衰 )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急性心梗静脉溶栓早期再灌注的建立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我们观察了尿激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梗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并与不伴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对象与方法1.对象 :选择 1999年 6月~ 2 0 0 2年 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于发病 12小时之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0 6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者 3 0例 ,年龄 49~ 78岁 ,平均年龄62 .0 0岁± 8.88岁 ,前壁梗死 10例 ,下壁梗死 4例 ,其它及复合壁 16例 ,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三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方法将我院2004年03月至2007年03月期间317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PCI组和CABG组,每组再按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平均随访48.4±7.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再入院以及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无论单支病变或是多支病变,单纯药物治疗与PCI相比,两种治疗方法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因ACS再入院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多支病变患者,CABG组全因死亡、血管重建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和PCI组(P<0.001或P<0.05),PCI组血管重建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强化药物治疗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早期PCI可能并不改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对于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BG预后可能优于PCI。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单纯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CABG)三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方法将我院2004年03月至2007年03月期间317例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PCI组和CABG组,每组再按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两个亚组。平均随访48.4±7.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血管重建、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再入院以及心绞痛缓解情况。结果无论单支病变或是多支病变,单纯药物治疗与PCI相比,两种治疗方法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因ACS再入院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多支病变患者,CABG组全因死亡、血管重建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和PCI组(P<0.001或P<0.05),PCI组血管重建率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强化药物治疗是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的基础;早期PCI可能并不改善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对于多支病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BG预后可能优于PCI。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择期PCI 的患者275 例,男性228 例(82.9%),女性47 例(17.1%),平均年龄(62±9)岁,其中162 例(58.9%)患者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检测患者术后8~12 h 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依据2007 年美国AHA 关于PCI 相关性心梗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围术期心肌梗死组和非围术期心肌梗死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特征、造影结果、术中相关并发症等与PCI 围术期相关性心梗之间的关系.结果 19 例(6.91%)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造影结果提示,冠脉多支病变(2,3 比1)、血栓病变及术中相关并发症(限制性血管夹层、边支血管闭塞、无复流现象)与PCI 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①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的概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②冠脉存在血栓病变易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③术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围术期心肌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近 3年来 ,我们在院前抢救中 ,尽力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争取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再通 ,缩小梗死面积 ,以改善预后。据文献报道 ,3小时以内尿激酶溶栓再通率为5 3 % ,而 3~ 6小时仅为 3 7% ,这被称为溶栓治疗中的时间依赖性。 1997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为 2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就地溶栓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观察组 2 0例均为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3~ 67岁 ,平均 5 8.5岁 ;梗死部位 :广泛前壁心梗 9例 ,前间壁心梗 5例 ,下壁心梗 6例。另设同期住院治疗的另 …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2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在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药物治疗组单纯强化药物保守治疗。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30d内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缩短了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P〈0.01)。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好,风险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早期活动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活动对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把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在相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早期活动干预,对照组绝对卧床休息,并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结果观察组2年非心梗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活动干预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对心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直接PCI)和溶栓治疗的临床结果,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BNP水平及近期心功能的影响,为理想的AMI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自2009年8月—2011年6月在收住我院心脏监护病房(CCU)的90例AMI患者中,入选符合再灌注治疗的患者共88例。其中,5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38例接受国产尿激酶150万~200万U药物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与溶栓组相比,治疗后1周后,急诊PCI组的血清BNP含量明显减少,较溶栓组有统计学意义,与溶栓组相比,治疗后1周后,急诊PCI组的LVEF明显增加,较溶栓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组较溶栓组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BNP水平,改善LVEF水平,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延迟急诊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运用延迟急诊PCI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延迟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疗效好,还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梗)(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91例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TMPG0~2级,n=30)和心肌灌注正常组(TMPG3级,n=61),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以及介入结果,并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o回归分析,总结急性心梗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中男76例,女15例,年龄38~84(62.3±11.8)岁,心肌灌注不良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更高(80.0%比54.1%,P=0.0163),心梗部位以非前壁心梗居多(70.0%比29.5%,P=0.002);造影结果中,心肌灌注不良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右冠状动脉(RCA)更多见(63.3%比18.0%,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及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00年6月~2003年6月我们对两所医院连续收治的发病<12h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急诊行PCI,并与同期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单纯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间的年龄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 195例 ,其中单纯药物治疗 6 4例 ,行PCI75例 ,行CABG5 6例。 2 0 0 3年 6~ 7月对上述患者进行了随访 ,共随访到 137例 ,平均 (17 5± 8 8)个月 ,随访率为 70 %。观察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次行心肌血运重建术 (包括PCI和CABG)等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 近期病死率 :CABG组 (10 7% ,6 / 5 6 )高于药物治疗组 (0 % )和PCI组 (2 7% ,2 / 7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PCI和药物治疗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远期疗效中 ,药物治疗组的病死率 (2 8 6 % )明显高于PCI组(3 9% )和CABG组 (14 3% ) ,CABG组的血运重建率为 0 ,明显低于PCI组 (13 7% )和药物治疗组(4 8%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显著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 ,而PCI的近期病死率低、风险小 ,可取得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焦虑抑郁治疗对血运重建术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T)浓度的影响。方法入选2008年7月—2010年12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术(PCI)术的AMI,并确诊焦虑抑郁的患者53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对象观察半年,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末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ET浓度。结果两组血清ET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与分组有交互作用,组间血清ET水平均随时间变化趋势而不同。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经过多元方差分析,治疗前两组ET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周2组ET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月、3月、6月各时间点上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焦虑抑郁治疗可改善AMI急诊PCI术后合并焦虑抑郁患者血清ET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期急性心梗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早期急性心梗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使用胺碘酮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早期急性心梗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药物起效时间快,不良反应小,有效率高,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思维场疗法联合早期心脏康复训练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弹性、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PCI后接受早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P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2月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急诊PCI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急诊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效果;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血栓素B2、WHOQOL-100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聚集情况、血栓素B2、WHOQOL-100量表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情况、血栓素B2、WHOQOL-100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合并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合并心衰应用新活素治疗患者共36例为实验组,与同期未应用新活素治疗患者共3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及N末端脑钠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及BNP值均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更为明显(P0.05)。结论新活素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对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选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直接PCI组、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三组,各组均为40例,入选病例均有单发室性期前收缩(VPC)并且有完全的代偿间歇,AMI后1~3周对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获得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震荡斜率起始时间(TT)等指标,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影响。结果直接PCI组TT、TO低于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而TS高于延迟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0.01),同时延迟PCI组上述指标也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AMI患者经直接或延迟PCI后HRT各参数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直接PCI更优,故对于AMI患者应尽早行直接PCI,对于无条件者行延迟PCI同样获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发病12h内行急诊PCI.其中急性前壁、急性前间壁心梗10例,急性下壁心梗4例。结果14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IRA)为前降支8例,回旋支3例,右冠脉4例,13例患者(92.9%)介入治疗获得成功,置入支架15枚,全部获得TIMI血流3级。1例因术中发生室颤,经除颤转为窦性心律后家属放弃手术未能成功。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是积极有效的,安全性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术中常见并发症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将自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接受急诊PCI手术的急性心梗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预组(n=37)与对比组(n=37),所有患者均采用急诊PCI手术,术前为患者提供术前准备指导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干预组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低血压、急性冠脉闭塞、心律失常等术中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P0.05)。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较对比组高(P0.05)。干预组术中无患者死亡,对比组术中死亡率为2.70%,两组术中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为采用PCI的急性心梗患者提供针对性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有助于显著减少术中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