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辛列棠  刘斌  杨亮 《吉林医学》2012,33(6):1250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心电图变化,探讨脑心综合征的机理及预后。方法:分析颅脑外伤入院的重型患者36例心电图,统计归类。结果:心电图异常31例(86.1%),正常5例(13.9%)。异常类型以ST-T改变、心律失常、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为主。脑损伤程度与心电图异常程度成正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引起的心电图异常系脑血管、脑组织急性广泛损伤、脑血循环障碍、颅压升高,导致心脏应激反应,产生脑心综合征,心肌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2.
王丽平 《甘肃医药》2016,(4):283-28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急救中心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结果: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有65.08%出现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等),且多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稳定好转,心电图改变也随之好转。颅脑损伤越严重,预后越差,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电异常,且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福玲 《中外医疗》2010,29(36):4-5
目的探讨急性酒精中毒对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7~10月收治的4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并检测血压和心率情况。结果急性酒精中毒病人中心电图变化表现为PR和Q-T间期延长,对血压和心率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结论急性酒精中毒患者可导致PR间期及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4.
312例急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叶 《中外医疗》2011,30(32):172-172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观察,探讨该病的心电图变化。方法对31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1~6h内心电图的变化及治疗3周后心电图复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12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236例,异常率75.64%;治疗后,179例痊愈、95例好转、8例死亡,274例存活患者中102例心电图异常,异常率37.23%;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室性早搏、U波改变等。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临床上加强心电图的监测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孝智  金振一 《吉林医学》2013,(20):4125-412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复极波异常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发现心电图复极波的主要特征与临床相关性。结果:108例患者心电图复极异常:其中ST改变81例(75%),T波改变94例(87%),明显U波15例(14%),Q-T间期延长30例(28%),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两种以上心电图复极波异常。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心电图复极异常发生率高;同时观察到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心电图复极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Q-T间期延长发生率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心电图Q—T间期改变。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法,用三道心电图机描记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人心电图,测定Q-T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ST段时间延长、Q—T间期延长。结论厚发性高血压引起心电图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即行心电图描记,3天、1周及2周时复查。结果22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188例出现心电图异常(82.46%),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126例(67.02%),中型组51例(27.12%),轻型组11例(5.8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性改变和心律失常。大多数患者心电图改变在2周内随着伤情的好转而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可引起心电图异常变化,且损伤程度越重,心电异常率越高。心电图改变可反映急性颅脑损伤后心肌损害程度,为临床早期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 cd )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9例乳腺癌患者,且均采用含表阿霉素的方案化疗,使用剂量为(75mg /m2),进行2-6个周期,随化疗进行体内表阿霉素累积剂量不同,动态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各疗程化疗后Q-T间期离散度较化疗前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第2疗程、第3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最为明显,P<0.001,第1疗程、第4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延长较为明显,P<0.01,第5疗程化疗结束后Q-T间期离散度轻度延长,P<0.05。结论: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在表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中具有早期预测价值,且与损伤心肌病灶的大小成正比,通过监测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变化能够在心肌损伤亚临床阶段发现其心脏毒性的发生与进展,能够反应心肌损伤的发生与修复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致心电图变化的特点。方法对276例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在治疗前后进行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治疗前为61.2%,治疗后为23.9%,心电图主要变化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高尖P波、ST-T改变、明显U波、Q-T间期延长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易并发脑心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心脏方面的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传统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肌损害的心电图异常的影响.方法对住院8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心电图检查,并调查其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发生率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关系.结果800例患者中,心电图异常146例,占18.25%,其中ST段改变18例,占心电图异常的12.33%,Q-T间期延长12例,占心电图异常的8.22%,服用氯丙嗪、齐拉西酮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最高(P<0.01),传统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相比,其心电图异常率无统计学异常(P<0.05).结论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相比,其心电图异常率无差异,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ST段改变、Q-T间期延长均有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复查心电图、有针对性选择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并发左室肥大,脑血管病和肾脏损害时的QT间期离散度。方法:描记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测量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QTd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左室肥大组QTd大于脑血管病组和肾脏损害组(P〈0.01)。结论QTd可以作为评估高血压并发左室肥大的1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艳 《吉林医学》2008,29(11):890-891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急诊科接诊时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ST—T变化、Q—T间期改变及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有89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76.72%。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86.49%,缺血性脑卒中组心电图异常率为72.15%。结论:急性脑卒中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治疗脑部疾病的同时,应加强心脏功能的监测,一旦出现心肌损害,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根据超声心动图标准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伴左心室肥厚与不伴左心室肥厚 2个亚组 ,分析其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离散度 ,对比两个亚组的QT离散度 ,对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呈线性相关 (r =0 .3 ,P <0 .0 0 1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组与不伴左心室肥厚组比较 ,前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越重 ,QT离散度越大。结论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存在线性相关 ,左心室肥厚 ,而不是高血压 ,导致QT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张清  刘岐凤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53-1753,178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对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资料分析。结果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患者中,20例有心电图异常(42%),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心肌酶谱改变16例(34.0%),20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的16例(80%),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较缺血性卒中组高(P〈0.05);2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cTnT阳性者为8例,其中出血性卒中组有5例,缺血性卒中组有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合并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类型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于佐新 《广州医药》2002,33(1):39-40
目的;探讨新生儿异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方法:对45例新生儿异常心电图进行追踪、分析。结果:45例新生儿异常心电图中,符合诊断者34例(75%)。结论:新生儿心电图的异常诊断标准与成人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应结合新生儿期的解剖学特点和血液动力学变化来阅读及解析。  相似文献   

16.
耿直  丁霞  沈洁 《河北医学》2010,16(6):646-649
目的:探讨重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肌标志物及心电图的变化,以及对不良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分别检测60例重症脑梗死患者及58例对照组的心肌标志物和心电图,并随访重症脑梗死患者三个月的全因死亡情况。结果:重症脑梗死组中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升高的比例分别为53.3%、36.7%和76.7%,心电图异常的比例为88.3%,对照组中cTnI、CKMB和MYO升高的比例分别为17.2%、12.1%和22.4%,心电图异常的比例为20.7%,两组相比,重症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心肌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症脑梗死组中cTnI的增高与死亡有关。结论:重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合并有心肌损伤,cTnI的增高预示了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7.
心梗患者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朱强  栾怡平  王波 《医学争鸣》2001,22(21):1949-1952
目的旨在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 方法作者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和35例健康者,通过12导联体表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了QTd与心率变异性的检测,并进行了心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非配对性t检验、QTd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d与心率变异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49(P<0.01). 而且心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t检验显示,QTd和心率变异性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 HRV与QTd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 DMD)患者的心肌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的特点。方法选择经过肌肉免疫病理dystrophin检查确诊的45例DMD患者,从心肌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5例DM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酶升高,其中以血肌酸激酶(CK)升高为主;所有患者行心电图检查,33例(73.3%)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律不齐最多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5例,有异常患儿10例,均为7岁以上的患者。结论充分认识DMD患者的心脏损害情况,对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延缓DMD发展和延长患者的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QTd在心室复极异常时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原发性T环异常患者分为2组,T环方位异常组50例,T环形态异常组37例。50例T环完全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了心电测量和心向量分析,并比较了各组的QTd。结果:对照组、T环方位异常组、T环形态异常组的QTd≥50ms者分别占8.0%、54.0%、24.3%,T环方位异常和形态异常组的QT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T环异常不论是方位异常还是形态异常均可引起QTd的异常,但反映QTd异常的导联却与心肌缺血部位、T环方位和形态改变无直接对应关系,只能反映心室复极异常,而不能作为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离散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AMI患者228例。病例分AMI发病6h内(150例)和6h以上(78例)两组。测算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7%(P〈0.05)。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和改善近期预后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