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以达到患肢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运的目的。方法 对 1 0例患肢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 ,即在胫骨内侧嵴上开一个 1 2cm× 2cm的骨窗 ,手术后第 5天开始以特制的支架以每天 1mm的速度向外牵拉 ,2 0天后停止。通过皮温测定 ,自觉症状改善及DSA造影来观察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有 9例肢体术后皮温升高 ,失营养状况改善。病人自觉冰冷麻木及疼痛症状好转 ,DSA下见侧支循环建立 ,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明显效果 ,患肢血运得到改善 ,保全了肢体 ,避免了截肢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达到患肢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运的目的。方法对患肢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并安置环形外固定架。手术后第3天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向外牵拉,30天后停止。自觉症状改善及DSA造影来观察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肢体术后皮温升高,失营养状况改善,疼痛明显缓解。DSA下见侧支循环建立,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明显效果,患肢血运得到改善,保全了肢体,避免了截肢。  相似文献   

3.
胫骨横向搬移血管再生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利用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技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 对1例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7年,男性56岁患者,在胫骨内前方中段做一个纵长方形截骨(长120mm、宽20mm),然后安装可搬移骨块的装置,术后第5天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横向搬移骨块,移动距离22mm为止,术后2个月拆掉搬移装置。结果 从术后1周骨搬移开始,病人小腿冰冷感,足末端麻木,间歇跛行等症状逐渐好转,消失,术后25d血管造影证实,被搬移骨的周围(下肢末端)形成了丰富的血管网络(术前Guo动脉以下中、小动脉中断)。结论 胫骨横向搬移再生血管(网)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慢性闭塞性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手术治疗了23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通过刺激胫骨骨髓再生新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网改善缺血区供血。结果 23例中21例获得满意疗效,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缺血加重截肢,总有效率95%。结论 胫骨迁移血管再生手术可以有效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顺利实施胫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促进Ilizarov微循环重建技术的发展,降低实验成本,自行研究设计并开发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并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自行研究设计兔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安放于4只新西兰兔左胫骨上段内侧,并实施胫骨上段横向搬移,观察其骨横搬效果。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每组6只。模型组、贝复新组和Ilizarov组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空白对照组建立急性创面模型。Ilizarov组进行胫骨横向搬移,贝复新组给予贝复新外用治疗,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换药治疗,干预后7 d进行血管化程度定量分析。造模后分别拍摄0 d、7 d、14 d和21 d的照片,计算每个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结果该系统成功安放于新西兰兔胫骨上段内侧,通过调节牵张器可对胫骨上段进行有效横向搬移,稳定性良好,性能优良。进行胫骨横搬后7 d,取创面肉芽组织进行血管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Ilizarov组阳性血管数量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4 d愈合率比较,Ilizarov组、空白对照组明显快于贝复新组及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胫骨横向搬移系统具有制作简单、轻便易操作,价格低廉的特点,可有效实施胫骨上段横向骨搬移实验,能促进创面血管再生,加快创面的愈合,适合科研人员在胫骨上段骨横向搬移的实验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方便选取该院自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所有资料,这50例患者包括Wagner分级:0~4级,下肢MRI或CT动脉造影均有腘动脉以下的血管闭塞、血流中断.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术中于患者胫骨中段行2 cm×12 cm的骨窗,术后第5天对骨窗进行横向搬移,促使骨块附近软组织再生,构建全新的微循环,以便于改善患肢血供.结果 对该次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之后微循环重建成功,溃疡得到逐步愈合,未出现经小腿截肢情况,溃疡平均愈合时间为(13.21±1.32)周;患者患足感染、麻木、疼痛等症状均逐步消失,胫骨搬移骨窗中位愈合时间(18.23±2.22)周;术前患者足部皮温(27.23±0.32)℃、疼痛评分(5.10±0.39)分,术后患者足部皮温(31.24±0.54)℃、疼痛评分(0.78±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等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中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降低截肢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的一种值得应用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58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29例)予以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实验组(29例)予以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联合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支小卫  张小军  张永锋  封鹏 《吉林医学》2013,(29):6072-6074
目的:对胫骨感染大段骨缺损患者使用自制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法进行治疗,回顾分析其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胫骨感染后大段骨缺损25例,采用感染骨段彻底清创、胫骨截骨后使用自制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结果:25例胫骨感染伴大段骨缺损患者中,通过骨搬移截骨端骨延长612 cm,平均延长8.5 cm,术后使用自制外固定支架固定612 cm,平均延长8.5 cm,术后使用自制外固定支架固定613个月,结果显示延长区有明显连续新骨生成。双下肢长度:19例一致,6例有1.013个月,结果显示延长区有明显连续新骨生成。双下肢长度:19例一致,6例有1.03.5 cm肢体短缩,但对行走功能无明显影响,所有患者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的症状出现。结论:采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大段骨质缺损,操作简单,临床治疗效果可靠,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骨感染大块骨缺损的一种可靠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例糖尿病足患者(2017年10月25日至2018年10月25日),通过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各10例,对比2组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高,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低。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值得临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长管骨骨缺损采取清创,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骨干及干骺端截骨,保留骨膜,骨搬移方法治疗胫骨骨缺损。结果:每天延长骨缺损1mm,搬移处骨成骨钙化,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其中6例效果理想,2例仍有约1.0~1.6cm肢体短缩。截骨延长平均5.3 cm,所有8例患者截骨骨延长区骨愈合良好,骨缺损区延长后均得到修复。结论:骨搬移术是治疗骨髓炎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兔左后肢无主干及分支动脉供血的缺血模型 ,并观察丹参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对兔后肢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方法 :通过手术方法在兔后肢大腿段建立一个无主干及分支动脉供血的严重缺血模型。动物随机分为 5组 :未治疗组、丹参组、VEGF组、丹参加VEGF组及生理盐水对照治疗组。在解剖及生理水平上观察各组动物缺血肢体缺血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 :术后第 1天未治疗组动物左 /右小腿血压比为 0 ;动脉造影显示左侧只有髂外动脉中段以上显影、以下主干及分支均未显影。对侧后肢主干及分支动脉显影良好 ,即左侧毛细血管密度( 4 9.8± 1 7.6)个 /mm2 ,右侧为 ( 385 .7± 36.7)个 /mm2 ,P<0 .0 0 1 ;毛细血管数 /肌束数比值 :左侧( 0 .2 1± 0 .0 7) ,右侧 ( 0 .98± 0 .0 5 ) ,P<0 .0 0 1。治疗结束时 ,丹参加 VEGF组动物小腿血压比最高( 0 .74± 0 .1 7) ,它显著高于对照组、丹参组和 VEGF组 ;毛细血管密度与毛细血管数 /肌束数比值亦以丹参加 VEGF组为最高 ;动脉造影显示 ,丹参加 VEGF组中缺血组织处具有治疗意义的粗大的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丹参与 VEGF联合应用具有强大的促进缺血模型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方法,为糖尿病下肢缺血和糖尿病足研究提供试验方法。 方法 取25只Wistar大鼠等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发糖尿病,血糖达16.8mmol/L模型成功。糖尿病造模成功后,手术结扎大鼠左侧股动脉、剪断周围动脉分支,建立左后肢缺血模型。术后激光多普勒监测动态监测双后肢血流,同时观察血糖、体重及尿量变化。术后21d取后肢腓肠肌行肌肉HE染色,取结扎处股动脉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平滑肌增殖情况,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后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尿量增多,血糖明显升高,至少维持21天。患肢血流在术后即刻下降,7-14天患肢血流明显增多,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流恢复情况明显减弱,病理学检测模型组较对照组患肢腓肠肌明显萎缩,新生毛细血管密度降低;股动脉平滑肌增殖明显,管腔狭窄。结论 成功建立有效、简便易行的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可用于糖尿病肢体缺血及糖尿病足的药物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声学造影评价聚氧化乙烯(PEO)改善大鼠慢性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的效果。方法12只Wistar大鼠通过结扎一侧股动脉建立慢性后肢缺血模型,然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n=6),隔天分别经颈内静脉输注PEO和生理盐水,共治疗2周。在不同的时间点行声学造影检查测定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并在第28天测量血流储备量。结果从第7天开始PEO组大鼠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第28天时PEO组缺血后肢骨骼肌血流储备量及血管容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O显著提高了慢性后肢缺血模型大鼠骨骼肌的血流储备量和血流量,增加慢性缺血后肢骨骼肌的血管容积,提示PEO可能通过增加血流剪切力促进血管新生及动脉形成过程,从而改善缺血后肢的血液灌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异位肢体复合组织移植模型。 方法:选用25对C57BL/6小鼠行同种同品系异位肢体复合组织移植手术。取供体小鼠后肢,于腹股沟韧带下缘起沿股动脉、股静脉向上游离,电凝切断除股静脉、股动脉外所有分枝血管至髂外动脉、髂外静脉,断髂外动脉、髂外静脉后,横断股骨、股部肌肉。将供体髂外动脉、髂外静脉分别与受体小鼠右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行端侧吻合。连续缝合供体皮缘于受体皮肤切缘固定肢体。于供肢胫骨远端关节处切断,结扎残端。 结果:手术成功率76%,总手术时间87.1?0.1min,供体获取时间23.8?.9min,血管吻合时间55.3?.6min。 结论:小鼠异位肢体复合组织移植成功率较高,稳定可靠,是一种新的研究移植免疫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鹿茸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鹿茸高、中、低剂量组、复方丹参片组,每组18只。正常组仅作皮肤切开缝合,余组建立大鼠下肢缺血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分别于术后3、7、14d各组取大鼠6只,取大鼠内收肌组织检测VEGF蛋白表达,取血测不同时点酶学变化,比较各组差异。结果:术后3d,鹿茸中、高剂量组、丹参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剂量组(P〈0.05),术后7d高、中剂量组与丹参组VEGF表达开始下降。术后14d,鹿茸高剂量组VEGF表达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鹿茸可以促进大鼠缺血下,~VEGF表达的增加,减轻肢体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腺病毒介导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因对兔缺血后肢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急性左后肢缺血模型,随机分成5组,每组9只,分别在术后即刻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5ml(NS组)、腺病毒空载体2×1010 PFU(Ad-null组)、腺病毒介导的HIF-1α2×109 PFU(低剂量组)、2×1010 PFU(中剂量组)、2×1011 PFU(高剂量组)。术后第7天行实时PCR检测骨骼肌中HIF-1α mRNA表达水平,术后第0、14、28天对兔后肢进行对比超声检查,术后第28天行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实时PCR显示NS组和Ad-null组HIF-1α基因在mRNA水平表达量相当(P>0.05);各基因转染组HIF-1α表达量高于NS组和Ad-null组,且随转染剂量增加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超声示NS组和Ad-null组A×β标化值无明显差别(P>0.05)。HIF-1α各转染组A×β标化值随剂量增加而增大(高剂量组与NS组、Ad-null组比较,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P<0.05);微血管密度值各组间比较亦呈...  相似文献   

17.
骨髓单个核细胞缺血组织局部移植对血运重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组织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从大鼠胫骨及股骨采集骨髓细胞,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切断近交系Wistar大鼠右侧股动脉及其分支,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分7点在缺血后肢局部注射单个核细胞悬液(MNC组)或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术后第2,4周测定各组后肢动静脉氧差(AVDO2)并取内收肌制作组织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血管新生。结果:术后第2,4周MNC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值高于PBS组(P<0.01),AVDO2低于同期PBS组(P<0.05)。结论:在大鼠缺血后肢局部直接植入骨髓单个核细胞可诱导新生血管形成,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三突变体(the recombinant adenovirus containing the triple-pointmutants HIF1-αgene,Ad-HIF-1α-trip)基因对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血管新生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48只2月龄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0.200~0.250 kg)建立急性左后肢缺血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n=12):生理盐水组(Saline组),腺病毒空载体组(Ad-Null组)、重组腺病毒低氧诱导因子-1α组(Ad-HIF-1α)、Ad-HIF-1α-trip组。分别在建模后即刻肌注生理盐水、Ad-Null、Ad-HIF-1α、Ad-HIF-1α-trip0.5 ml,病毒滴度4×109PFU。术后7 d,行Real-time PCR检测缺血组织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术前及基因转染后即刻、7、14、28 d对大鼠后肢进行对比超声(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检查,基因转染后28 d处死动物行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计数。结果基因转染后7 d,在mRNA水平HIF-1α及VEGF在Ad-HIF-1α-trip组大鼠缺血后肢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HIF-1α:(2.576±0.019);VEGF:(2.498±0.031),P<0.05];CEU结果显示:Ad-HIF-1α-trip组基因转染后大鼠缺血后肢血流灌注改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基因转染28 d A×β标化值:Saline vs Ad-Null vs Ad-HIF-1αvs Ad-HIF-1α-trip:[(0.529±0.045)vs(0.535±0.062)vs(0.642±0.056)vs(0.895±0.049),P<0.05];CD31免疫组化示:转染后28 d,Ad-HIF-1α-trip组缺血后肢肌肉组织MVD计数明显优于其他各组[Saline vs Ad-Null vs Ad-HIF-1αvs Ad-HIF-1α-trip:(82.316±19.258)vs(89.662±21.374)vs(175.248±31.736)vs(213.426±48.073),P<0.05]}。结论 Ad-HIF-1α-Trip在大鼠缺血肢体肌肉组织能有效表达,促进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及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9.
王鑫  张勇  张华  张琥 《四川医学》2012,33(3):450-452
目的探讨转子间截骨旋转填塞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内翻的疗效。方法对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内翻患者采用转子间截骨旋转填塞技术进行治疗,观察颈干角以及患肢短缩的纠正,以及髋部的harri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股骨颈干角均恢复正常,患肢短缩均控制在1cm以内。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均大幅提高。结论转子间截骨旋转填塞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内翻可以提供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