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浓度与精神分裂症伴发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adrive dyskinesia,TD)的关系.方法 收集精神分裂症伴发TD患者61例、不伴发TD的患者78例,以及正常对照102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DNF水平,采用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评估TD的严重程度,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患者精神症状.结果 TD组、非TD组和对照组的BDNF水平分别为(9.35±1.60)μg/L、(10.12±2.03)μg/L、(12.27±2.7)μg/L,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P<0.01);两两比较显示,TD组和非TD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TD组又低于非TD组(P<0.05).使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之间的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组BDNF水平与AIMS总分、年龄、总病程负相关(r分别为-0.24、-0.32、-0.22,P均小于0.05),而在非TD组BDNF水平与上述因素均无相关(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伴发TD患者外周BDNF浓度下降,且其水平与异常运动严重程度相关,提示BDNF可能在TD的病理生理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迟发性运动障碍(TD)、非TD精神分裂症患者(TD-)和正常对照人群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探索外周BDNF浓度与TD的关系。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SIA),检测104例TD、46例TD-患者和44名正常人血清BDNF、浓度,选取46例一般状况与TD-组匹配的TD患者与TD-、正常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对104例TD患者血清BDNF浓度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各项分值之和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6例TD和TD-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D与TD-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04例TD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AIMS各项分值之和的相关系数为0.359,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P<0.001。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BDNF浓度下降,伴发TD的患者异常运动严重程度与BDNF水平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PK)水平变化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关系。方法 测定3 0例TD、3 0例非TD精神分裂症患者及3 0名正常人血清CPK水平,并分析TD组CPK水平与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TD组患者血清CPK水平(4 4 2 . 2 8±165. 42 )U/L、非TD组(2 3 9 .5 4±97. 94)U/L与正常组(98. 0 6±3 0. 3 6)U/L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D组与非TD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0 0 )。3 0例TD患者血清CPK水平与AIMS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 .44 9,P =0 . 0 13。结论 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血清CPK水平升高,与TD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简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GDNF)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它们之间关系。方法:入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7例和正常对照39名。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GDNF蛋白水平,采用数字划消测验、连线测验(TMT)、WMS-III空间广度测验(WMS-III SST)、定步调连续加法任务测验(PASAT)、Stroop测验、木块图评估神经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2,P0.01),患者组血清GDN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3,P0.05)。患者组数字划消测验、TMT-A、TMT-B、Stroop测验、木块图、WMS-III SST逆行分、PASAT成绩均差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分、数字划消测验中的错误个数呈负相关(分别为r=-0.295,P=0.026;r=-0.262,P=0.049),血清GDNF水平与Stroop色词干扰测验分呈正相关(r=0.263,P=0.048)。结论:慢性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存在广泛的神经认知损害。BDNF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素质性标记,可能参与了患者的注意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ourette's综合征(T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1例TS患者和2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清中BDNF含量.结果 TS组血清BDNF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4.26±10.69)ng/ml vs(23.34±6.86)ng/ml,P=0.001].结论 BDNF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导致TS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6例AD患者(研究组)和44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清进行BDNF水平检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HI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AD患者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结果 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轻度、中度与重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AD血清BDNF水平低于轻度AD(P〈0.05)。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P〈0.0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AD患者存在血清BDNF水平降低,且与其年龄、病程及痴呆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精神病未治期(duration of untreated psychosis, DUP)的关系。方法纳入首发未治疗且DUP≤2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3例和正常对照93名。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所有受试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结果精神分裂症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10.33±4.68)ng/mL,低于对照组(13.30±5.74)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1,P=0.033)。患者DUP与其血清BDNF水平无相关性(r=-0.070,P=0.570)。结论首发未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BDNF水平明显降低;而未治期与血清BDNF水平之间可能没有关联。  相似文献   

9.
慢性精神分裂症迟发性运动障碍患者脑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TD患者是否存在脑电功率异常。方法将60名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TD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总病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种类及剂量均匹配。所有患者均按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方式设置电极),进行脑电功率比较。结果TD组患者各频段绝大部分位点上的脑电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α2频段F4、C4位点,β1频段FP1、F4、C4、P4位点的脑电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β1频段F3、C3、P3位点脑电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TD患者存在脑电功率异常,特别是α2、β1频段,额、中央、顶区脑电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浓度与长期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理症状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1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5名正常人血清的BDNF浓度,比较2组及各类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间血清BDNF浓度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分析血清BDNF浓度与PANSS评分间的关系。结果①患者组血清BDNF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7.3±2.6)vs(9.9±4.3)ng/mL,P<0.001];②利培酮、氯氮平、典型抗精神病药3组间血清BDNF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5,P<0.01),利培酮组显著低于氯氮平组[(5.1±1.7)vs(7.8±2.7)ng/mL,P<0.05];③患者组中血清BDNF浓度与PANSS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r=-0.307,P=0.005)。结论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浓度下降,利培酮治疗组显著低于氯氮平治疗组,阴性症状越明显的患者BDNF水平越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未治疗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抽取初诊的住院或门诊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首发未治疗患者计66例,正常对照组40例。入组后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判别精神症状程度,抽取晨血,测定血清BDNF浓度。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21.35±3.94)u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3.68±6.14)ug/L,P0.05];未治疗时间与血清BDNF水平具有相关性(r=3.216,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未治疗期越长,BDNF水平下降越明显,提示BDNF水平或许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展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研究发现,BDNF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假说、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裂症治疗均存在相关性。通过综合评价该领域近年来的实验结果,对BDNF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健康人脑铁沉积与TD的关系.方法 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测定TD患者(TD组,14名)、非TD患者(非TD组,14例)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组,14名)黑质、尾状核等基底节灰质核团的校正相位值(CP);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TD症状.结果 (1)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TD组黑质、尾状核CP值分别为(-0.207±0.029)、(-0.097 ±0.021)rad,非TD组分别为(-0.166±0.031)、(-0.075±0.014) rad,对照组分别为(-0.142±0.033)、(-0.081 ±0.017)rad;TD组低于非TD组(d=0.041,0.022;P =0.001,0.001)和对照组(d=0.064,0.015; P=0.000,0.027);非TD组黑质CP值低于对照组(d=0.024,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D组尾状核CP值与AIMS严重程度评分负相关(rs=-0.508,P=0.0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黑质、尾状核CP值低(β=-76.869,P=0.026;β=-185.876,P=0.042)、年龄高(β=0.388,P=0.055)与TD的发生有关.结论 TD患者基底节存在过量脑铁沉积,并与TD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在给予利培酮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的血清BDNF水平,并与4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BDNF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8周,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中有阳性家族史者(8例)与阴性家族史者(32例)之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BDNF水平与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r=0.283,r=0.09;P〉0.05)无显著相关;两组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r=-0.142,r=-0.122;P〉0.05)、体质量指数(r=-0.112,r=0.039;P〉0.05)均无显著相关。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血清BDNF水平低下,利培酮治疗可提高其血清BDNF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及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 ,糖尿病符合1985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共有 5 9例诊断为糖尿病 ,再选择与之相匹配的 5 9例无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入组者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 (AIMS)评定迟发性运动障碍 (TD)。结果 年龄、总病程、甘油三酯及脂肪肝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因素 ;TD的严重程度与血糖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对年龄偏大 (5 0岁以上者 )、且病程长的患者应注意尽量控制血脂 ,以防罹患脂肪肝 ,并应密切观察TD的发生 ,从而可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伴发和未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ardive dyskinesia,TD)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S100B蛋白的浓度,探索S100B蛋白在T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95例伴发TD(TD组,n = 40)与未伴发TD(非TD组,n = 55)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正常对照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比较3组间的差异;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理症状,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scale,AIMS)评定TD严重程度,分析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精神病理症状、TD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TD组、非TD组和对照组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7 ± 0.04)μg/L、(0.15 ± 0.02)μg/L和(0.10 ± 0.03)μg/L,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3.07,P < 0.01),前两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且TD组高于非TD组(P < 0.01).TD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与AIMS总分正相关(r = 0.52,P < 0.01).结论 TD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较非TD患者还高,而且与TD严重程度正相关,提示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可能在TD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ouretteg综合征(T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方法用ELISA法检测31例TS患者和2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清中BDNF含量。结果TS组血清BDNF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纽[(14.26&#177;10.69)ng/mlvs(23.34&#177;6.86)ng/ml,P=0.001]。结论BDNF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导致TS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实验测定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36例)、无自杀行为患者(55例)及36名正常对照血清BDNF水平,对抑郁症患者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自杀意念的强烈程度。结果抑郁症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无自杀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自杀未遂组HAMD总分和SIOSS总分高于无自杀组。抑郁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SIOSS总分呈负相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清BDNF降低,BDNF水平可能是自杀倾向行为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包括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20例,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28例,正常对照组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BDNF浓度。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杀意图自评量表(SIOSS)对患者组进行评定。比较各组BDNF水平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间BDN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95,P<0.01)。Post-hoc分析发现,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组BDNF水平[(51.3±11.1)pg/ml]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67.7±20.8)pg/ml](P<0.05),而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组BDNF水平也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39.0)pg/ml](P<0.01)。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水平与自杀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36,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患者BDNF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无自杀行为患者和正常人群;BDNF可能是参与精神分裂症自杀病理生理机制的一种重要物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 方法: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皮质醇、BDNF水平;对30名正常人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检测,作为对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 结果:治疗8周,研究组皮质醇、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8、2.85,P均<0.01),BDNF水平与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与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1、0.425、0.406,P均<0.05;r=0.389、0.432、0.411,P均<0.05);但与阴性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37、0.342,P>0.05);治疗后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分别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41、0.335、0.338、0.336,P均>0.05;r=0.349、0.332、0.350、0.353,P均>0.05). 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发作时,存在生物学应激,表现为皮质醇水平升高,机体处于代偿阶段,BDNF表达上调,治疗后应激水平降低,表现为皮质醇水平下降,BDNF也相应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