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的水平,探讨血清二者的水平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急性白血病(AL)住院患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正常人对照组15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VEGF的水平,用化学显色法检测血清TSGF的水平,比较VEGF、TSGF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观察VEGF、TSG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LL组、AML组血清VEGF及TSG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②将AL患者根据第一次化疗的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组和未完全缓解(NR)组。AML患者NR组化疗前血清VEGF及TSGF水平明显高于CR组(P〈0.05)。③AL患者血清VEGF与TSGF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263,P〈0.01)。结论①血清VEGF及TSGF水平可作为监测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指标。②血清TSGF水平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指标,血清VEGF水平对AML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③AL患者血清VEGF及TSGF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细胞内dCK和CDA含量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细胞内脱氧胞苷激酶(dCK),胞苷脱氨酶(CDA)的含量与临床疗效的 关系。方法:应用核素闪烁计数仪,对7例ALL,24例AML化疗前细胞内dCDk,CDA进行检测,结果:AML细胞内dCD,CDA活性均高于ALL(P<0.05),AML完全缓解者dCK活性3倍于未缓解者*(P<0.001),CDA/dCK比值明显降低(P<0.05),AML初发者dCK活性是复发者的2.5倍(P<0.01),M3细胞的dCK活性高于其他髓系白血病细胞,其CDA/dCK比值显著降低(P<0.01),细胞内CDA活性在50岁以上者明显升高(P<0.05),男性患者细胞内dCK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1,结论,细胞内dCK活性高,CDA活性低,CDA/DCK比值小,临床对Ara-C疗效佳,故可作为预测对Ara-C是否敏感的一个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应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测定血清HCY浓度,离子捕获免疫分析法(ICIA)测定血清叶酸浓度,非均相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HCY浓度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则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01),以上两种变化呈负相关(P<0.001)。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可能是诱发高HCY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初诊AL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疾病类型将入组的初诊AL患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7例)、不包括APL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on-APL AML,33例)。ALL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APL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方案诱导化疗,non-APL AML组患者采用DA方案或IA方案诱导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结果 1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初诊AL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但是血浆s EPCR、v WF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而血浆P-selectin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不同类型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PL患者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LL患者、non-APL AML患者(P0.05),ALL患者与non-APL AML患者之间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诊AL患者在治疗前往往伴随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以APL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对一线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维吾尔族(以下简称维族)和汉族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取一线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方案并至少完成2个周期本方案化疗初治的维族及汉族NSCLC患者共6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在治疗前检测患者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并至少每2个周期进行化疗疗效评价1次,随访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一线化疗完成,并对两民族患者间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维汉两族NSCLC患者的性别、吸烟史、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汉族NSCLC患者血清叶酸水平较维族患者高(P<0.05).性别、吸烟史、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均对使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NSCLC患者预后无影响(P>0.05),而汉族患者较维族患者预后好(P<0.05),血清叶酸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好(P<0.05).汉族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维族NSCLC患者.结论 汉族NSCLC患者血清叶酸水平较维族高,接受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维族,血清叶酸水平可能与NSCLC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琳  徐兵  许文娟  唐家宏 《广东医学》2007,28(4):544-546
目的 研究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WT1基因表达技术,并分析65例白血病患者W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0.99.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急变期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期.WT1表达量与急性白血病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无明显相关关系.AML和ALL患者中WT1基因高表达患者与低表达病例CR率差异无显著性.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缓解后WT1的表达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32).随访显示WT1持续高表达或下降后又上升的患者呈现难治及复发.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表达量可预测难治复发及用于MRD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8.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lymphocyte subset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mia (AL)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periph...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维生素D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成人初治ALL患者63例为ALL组,行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并随访至少1年.并以同期健康查体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LDH和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同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统计ALL组随访1年的生存预后.分析ALL患者血清LDH和25(OH)D水平与其A-PACHEⅡ评分及1年生存率的关系及其预测1年生存预后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LL组治疗前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升高而血清25 (OH)D水平则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ALL组治疗后3d和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降低而血清25(OH)D水平则升高(P<0.05).ALL组1年生存率为80.95%.与ALL组存活患者比较,AL组死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LDH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升高而血清25(OH)D水平则降低(P<0.05).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L患者血清LDH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0.868,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负相关(r=-0.892,P<0.05),其血清25(OH)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05,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正相关(r=0.82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L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d和治疗后1个月的血清LDH和25 (OH)D水平联合预测其1年生存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88.89%、95.24%和98.41%.结论 ALL患者血清LDH和25(OH)D水平与病情相关且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良好,可能作为ALL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中血清CA125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血液内科确诊急性白血病94例,以同期收入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对照,分析患者不同阶段血清CA125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CA125与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占37.5%(12/32),患者初治时血清CA125水平较完全缓解期及对照组升高,统计学有差异(P<0.05),完全缓解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ALL初治时血清CA125水平与胸骨压痛、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肝脾肿大或淋巴结肿大有正相关性(P<0.05),血清CA125水平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中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CA125水平可一定程度反映ALL的病情活动和治疗反应,可能反映ALL的侵袭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3(ABCA3)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中的表达,探讨ABCA3在AML耐药方面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①应用半定量RT PCR检测33例初治、13例复发/难治成人AM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ABCA3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组间的表达规律;②将初治AML患者按化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和未完全缓解组,比较两组间ABCA3的表达水平;③分析ABCA3与AML患者初诊白细胞数、免疫表型、FAB分型等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A3的表达水平:初治及复发/难治AML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复发/难治AML组高于初治组(P<0.05);完全缓解组低于未完全缓解组(P<0.0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患者高于其他AML亚型(除M3外,P均<0.05)。ABCA3的表达水平与AML患者初诊白细胞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数、免疫表型、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ABCA3与AML患者的多药耐药及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P1 6gene is located in human chromosome9P2 1 ,the function of which is to suppresscancer.Itencodes 1 6 ku molecular weight nuclear phosphateprotein,regulates activity of cyclin- dependent kinaseK( CDK4) ,controlscellulartransition from G1phaseto Sphae and cellular proliferation.P1 6gene is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progression and malig-nant changes of many,tumors[1] .In this study weexamined changes of P1 6gene expression in acuteleukemia.1 MATERIALSAND METHODS1 .1  Samples…  相似文献   

13.
14.
庞国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7):900-902,90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与血清叶酸、维生素B12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和98名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组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清Hcy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给予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可降低血清Hcy,从而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是否是人群发生冠心病(CHD)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探讨CHD患者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VitB12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CHD患者123例,正常对照101例。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HCY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叶酸、VitB12浓度。结果(1)CHD组患者血浆HCY平均浓度(15.04±7.58)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0.08±3.11)μmol/L,P〈0.01,CHD组患者血清叶酸平均浓度(4.02±2.27)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93±2.76)ng/ml,P〈0.01,CHD组患者血清VitBt2平均浓度(303.63±130.51)pg/ml与正常对照组(292.17±94.05)p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HD组HHCY的发生率(36.59%)亦明显高于对照组(9.90%,P〈0.01)。CHD病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HCY对于CHD的相对危险度(RR)为1.238。相关分析显示:CHD组血浆HCY水平与血清叶酸、与VitB1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00)。结论HHCY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CHD组血浆HCY水平与血清叶酸、与VitB12浓度呈线性负相关。血浆HCY、叶酸浓度检测有助CH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二甲双胍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个RCT,二甲双胍组血清维生素B12水平较安慰剂组明显降低[MD=-55.86,95%CI(-86.89,-24.84),P=0.000 4];亚组分析显示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与糖尿病病程、二甲双胍使用时间及剂量呈负相关;二甲双胍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较安慰剂组升高[MD=2.44,95%CI(1.41,3.46),P<0.01];两组血清叶酸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39,95%CI(-4.93,o.15),P=0.06];二甲双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RR=2.0,95%CI(1.32,3.03),P=0.001].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引起血清维生素B12水平降低、Hcy水平升高,对叶酸水平无明显影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邵珊  李桂英  周丽 《河南医学研究》2010,19(2):156-158,161
目的:检测初诊未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探讨VEGF的表达对AML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40例AML初发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及12例对照组血清VEGF的含量。结果:初发和未缓解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完全缓解(CR)AML组(P<0.01);初治组AML患者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P<0.01),未缓解患者血清VEGF含量又明显上升,与C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诊未治AML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的表达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呈正相关。结论:AML患者血清VEGF水平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体内白血病细胞的总负荷量同时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2006年3月至2015年12月首次行 auto-PBSCT 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4(16~64)岁。均在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后,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 auto-PBSCT,术后定期随访及维持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12例 AML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3(9~93)个月,6例(50.0%)仍存活,6例(50.0%)持续完全缓解(CR),3年总生存(OS)率50%(6/12);7例 ALL 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7(3~106)个月,4例(57.1%)存活,3例(42.9%)持续 CR,3年 OS 率71.4%;所有患者的死亡均因白血病本病复发所致。结论auto-PBSCT 可提高 AL 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白血病生存(DFS)率,是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 AL 患者可供选择的一个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率及其可能发病机理。方法 分析我院 1996年 1月~ 2 0 0 3年 11月间收治的 183例初发白血病病人的资料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74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0 9例。以第 1、第 5次化疗前后进行分析 ,不足 5次选最后 1次。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测定。结果 第 1次化疗前总计有 115例(6 2 .5 % )患者并发SIRS ,其中ALL患者并发SIRS的比率为 82 .4 % (6 1/74 ) ,显著高于AML患者的4 9.5 % (5 4 /10 9)。至第 5次化疗时存活的 181例患者总的SIRS发病率为 89.5 % ,其中ALL患者SIRS发病率为 93.1% ,高于AML患者的 87.0 % ,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尽管并发SIRS的患者在第 1次和第 5次化疗后总CR率均低于无SIRS的患者 ,但两者间相差不显著。细胞因子检测提示急性白血病伴有SIRS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急性白血病无SIRS者和正常者 (P <0 .0 1) ,而CD3、CD4、CD8阳性T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者 (P <0 .0 1)。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SIRS发生率较高 ,初发时ALL患者并发SIRS高于AML患者。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和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白血病患者SIRS发病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在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SP方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5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和17例正常人DAPK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统计学分析各组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DAPK甲基化阳性率(29.1%)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5%)和正常组(0%)(P<0.0l25),但甲基化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患者临床特征无关(P>0.05).DAPK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以正常组最高,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次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最低(P=0.00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患者DAPK mRNA表达与其启动子甲基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DAPK基因启动子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甲基化率高于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人,但与患者临床特征无关.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DAPK基因表达水平低或不表达可能与其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