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管活性物质测定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原发性高血压 (EH)和冠心病 (CHD)患者血中CNP、NO、CGRP、ET的含量 ,探讨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EH组 30例、CHD组 33例、正常对照组 30例 ,均为男性。CNP、CGRP、ET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NO采用生化比色镉还原法测定。结果 :EH和CH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CNP、ET含量明显增高 (CNP :P <0 .0 1,ET :P <0 .0 5 ) ,NO、CGRP则明显降低 (P <0 .0 1) ;相关分析表明 :两组患者CNP与CGRP之间具有显著负相关性 (EH组r=0 .5 6 7,P <0 .0 1、CHD组r =0 .42 8,P <0 .0 5 )。结论 :检测EH和CHD血中CNP、NO、CGRP、ET含量变化 ,为研究EH ,CHD与内皮细胞功能关系、发病机理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研究血管内皮因子在糖尿病 (DM )病人及血管并发症中的变化。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一氧化氮(NO)、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内皮素 (ET)在 74例DM和 30例正常对照组水平 ,同时测定甲襞微循环。结果 :血浆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E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随着并发症的增多及病情的加重血浆NO随之减少 ,ET随之增多 ,微循环血流速度DM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浆NO与微循环血流速度呈直线正相关 ,NO与ET、ET与微循环血流速度均呈直线负相关。结论 :ET及NO在DM及并发症中起重要作用 ,其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DM及血管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以 3 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了 67例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 (r=0 .3 75 ,P <0 .0 5 ) ,与偶测血压 (CBP)、动态血压的各参数平均值 (ABP)、ABPV无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病组总积分值主要与CBP、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 2 4h、夜间的ABPVs、ABPVd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 2 4hABPs关系最为显著 (r =0 .60 4,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昼夜血压水平与血压的变异性 ,对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损毁术(LS)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患者微循环和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LS治疗20例ANFH,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足甲襞微循环、血浆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的水平变化,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NFH患者治疗后足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ET和TXB2含量均明显下降,CGRP和6-Keto-PGF1a含量均明显上升(P均<0.01),接近正常值水平。结论:LS能有效改善ANFH微循环障碍,纠正ANFH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失衡,有利于改善股骨头的缺血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5.
通心络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塞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 :6 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通心络治疗组 ,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通心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甲襞微循环及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等作用 ,能改善脑梗塞患者的微循环 ,降低血粘度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CG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水平变化 ,以阐明生物活性肽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 (RIA)检测 36例患者和 32例正常对照血浆ET、CGRP的浓度。结果 :急性早期患者血浆ET(10 3 11± 2 8 2 7)ng/L、CGRP(30 5 4± 13 4 6 )ng/L与正常对照组 (4 7 5 9± 7 0 9)ng/L和 (4 8 6 7± 15 30 )ng/L两者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而早期与恢复期患者对照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血浆ET升高和CGRP下降在病程短病灶大及伴高血压的患者较病程长病灶小及不伴高血压者更明显。大梗塞灶血浆ET、CGRP水平呈负相关 (r =- 0 6 82 ,p <0 0 5 )。其ET/CGRP比值随着病程延长而下降 (p <0 0 1)。 结论 :急性脑梗塞患者存在着ET与CGRP对脑血管内皮功能影响 ,动态检测其血浆中含量有助于判断病情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参再造丸对帕金森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对 3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人参再造丸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 :人参再造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流速、流态、总积分明显改善 ,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人参再造丸具有“补气活血、祛风化痰”作用 ,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微循环 ,降低血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特征及通心络胶囊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年龄 60岁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型 ) 60例 ,检测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再随机分为治疗组 (通心络胶囊组 ) 3 3例和对照组 (尼莫地平组 ) 2 7例作比较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及临床症状的治疗作用。结果 :气虚血瘀症患者治疗前甲襞微循环中度及重度异常者 5 2例 ( 86.67% ,5 2 /60 ) ,其中治疗组 2 9例 ( 87.9% ,2 9/3 3 ) ,对照组2 3例 ( 85 .7% ,2 3 /2 7) ,以形态积分 ( 2 .5 8) >流态积分 ( 2 .2 2 ) >袢周积分 ( 0 .83 )为主要特征 ;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异常率同为 10 0 % ,其中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 ,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为主要特征。治疗 3 0天后 ,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P均 <0 .0 5~ 0 .0 1)。并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疗组为 90 .9% ,对照组为 70 .3 9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老年气虚血瘀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异常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率极高 ,通心络胶囊对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氦氖 (HE Ne)激光照射两侧人迎穴前后微循环及血压的变化。方法 :用微循环显微镜观察 3 4例高血压患者氦氖 (HE Ne)激光照射 15min两侧人迎穴前后球结膜、甲襞微循环的变化 ,并量取血压。结果 :照射后与照射前比 ,球结膜毛细血管开放数、微动脉的口径、甲襞管袢数、袢长均有增加 (P <0 .0 1)。球结膜微血管血流 ,流经 1mm所需的时间及甲襞血流 ,流经全袢所需的时间均缩短 (P <0 .0 1)。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 (P <0 .0 1)。并发现两例球结膜扭曲的微血管有“跳摆现象”。结论 :HE Ne激光照射高血压患者两侧人迎穴可有效改善球结膜、甲襞微循环 ,降低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前后ET-1、CNP和CGRP联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与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 :用RIA法检测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ET - 1、CNP和CGRP水平的变化 ,并与只用西药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浆中ET - 1和CN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CGR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络泰组和黄芪组在治疗后ET - 1、CNP和CGRP含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p <0 0 1) ;单用西药组治疗后ET - 1和CNP水平降低的不明显 (p >0 0 5 ) ,只有CGRP得到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在常规治疗冠心病西药的基础上 ,再加以中药络泰和黄芪注射液 ,可以提高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及降压药物缬沙坦、贝那普利干预对收缩压和ET、CGRP、AngⅡ的影响。方法:采用两肾一夹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缬沙坦组(30mg/kg/天,n=8)、贝那普利组(10mg/kg/天,n=8)、肾性高血压模型组(n=8);假造模大鼠作为假手术组(n=10),前两组以缬沙坦和贝那普利溶液、后两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每日灌胃。分别于术前及术后每周末测定各组大鼠收缩压变化,并在灌药治疗8周后用放免法测定各组血浆ET、CGRP、AngⅡ含量变化。结果:两肾一夹术后4周可形成稳定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缬沙坦组、贝那普利组大鼠经灌胃治疗8周后血压明显下降(P<0.01)。肾性高血压模型组ET、CGRP、AngⅡ血浆浓度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缬沙坦组、贝那普利组CGRP浓度高于肾性高血压模型组(P<0.05),贝那普利组AngⅡ浓度低于肾性高血压模型组和缬沙坦组(P<0.05);肾性高血压模型组血浆ET与AngⅡ浓度呈正相关(r=0.62,P<0.05)。结论: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ET、CGRP、AngⅡ浓度增高,缬沙坦、贝那普利可能通过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而降低收缩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浆内皮素-1(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通过治疗45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其中25例完成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治疗前后的ET和CGRP的水平。结果:高血压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昼夜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谷峰比值均>50%,治疗后的ET水平下降(P<0.05),CGRP显著上升(P<0.01)。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有良好疗效,且对患者ET及CGRP分泌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类降压药降压效果、T/P比值及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三类 (氨氯地平、苯那普利、比索洛尔 )长效降压药降压疗效、T/P比值及对微循环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方法 :90例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按随机区组法分为三组 ,分别给予氨氯地平、苯那普利、比索洛尔治疗 6周后 ,比较这三类药物的降压疗效、谷峰比值及对微循环、血糖、血脂和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结果 :三组降压幅度比较 ,除氨氯地平组的收缩压 (SBP)降压幅度与苯那普利组有明显差异外 (P <0 .0 1) ,余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降压药总有效率分别为氨氯地平组 93.3%,苯那普利组 86 .7%,比索洛尔组 90 .0 %,各组间比较也无显著差异 (P>0 .0 5 )。降压T/P比值结果表明 ,各组均大于 5 0 %,氨氯地平组最大 ,苯那普利组最小。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观察表明 ,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均低于治疗前 (P <0 .0 5 ) ,对袢周影响不明显 (P >0 .0 5 ) ,而比索洛尔组对甲襞微循环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三组药物均显示很好的降压效果 ,但氨氯地平组对 2 4h血压控制最好 ,而比索洛尔组对心率、血脂有不利影响 ,氨氯地平组、苯那普利组可改善患者的甲襞微循环 ,比索洛尔则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T、CGRP及血清MDA、SOD测定的意义,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及TBA比色法测定了患者血浆ET、CGRP及血清MDA、SOD水平.结果提示, 小面积梗死组和大面积梗死组E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小于0.01).两病理组之间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小于0.05).大面积组ET与CGRP呈显著负相关(r=-0.668,P<0.05).MDA及SOD统计值的变化关系与ET、CGRP基本一致.由此认为, 四项指标的变化与脑血管损伤程度关系密切, 其测定有助于判断病情.  相似文献   

15.
妊高征患者相关血管活性物质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检测妊高征患者血浆ET、CGRP及NO含量,探讨其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ET、CGRP及NO3项指标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果:血浆ET、CGRP及NO水平正常妊娠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轻度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及重度妊高征两组则3项指标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妊高征患者血浆ET、CGRP和NO浓度的变化,为研究其发病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血流参数与甲襞微循环可测量指标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 :将观察病例分为慢性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二组 ,同时设对照组 2 0例 :主要观察指标为肝门静脉主干内径 (Dpv)、血流速度 (Vpv)、血流量 (Qpv)、和脾静脉内径 (Dav)、血流速度 (Vsv)、血流量 (Qsv)以及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袢顶径和微血流速度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pc、Vpc、Qpv在三组之间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Dsv、Vsv、Qsv在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之间相比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 ;就输入枝和袢顶径而言 ,慢肝组与肝硬化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就微血流速度而言 ,三组之间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肝硬化患者肝门静脉血流参数与甲襞微循环可测量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