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其原因,为实现“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的目标”,制定麻疹防控措施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北京市大兴区常规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年度麻疹发病统计表,对2000~2009年的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大兴区2000~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139例,其中实验室确诊844例,临床诊断295例,年均发病率为15.8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50∶1;本地人群258例,流动人群881例;发病高峰在3~5月份,占全部病例数的72.5%,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青壮年.结论 麻疹流行的主要原因在外来人群急剧增加,尤其是未到麻疹接种时间的婴幼儿及中青年人群,建议提高婴幼儿麻疹的接种及时率,扩大人群接种覆盖率,加强外来流动人群的麻疹接种工作,以达到有效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7~2009年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有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对大兴区2007~2009年麻疹发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9.42/10万,麻疹发病率总体处在较高水平;流动人口发病高(占70%以上),3~5月为高发季节;15~29岁成人和8~11月龄婴儿发病率高。结论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性,加强查漏补种,重视成人麻疹防控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6~2010年北京市通州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通州区共报告麻疹727例,年平均发病率13.19/10万;3-5月份发病占61.21%;次渠、永顺、梨园、马桥、新华地区发病数居全区前五位;<1岁儿童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年龄组;43.47%的病例无免疫史,18.98%的病例有免疫史.结论:流动人口聚集区为麻疹高发区域,<1岁组为主要发病人群.巩固和提高常规免疫工作,做好成人麻疹的防控工作,加强监测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08 ~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针对性防控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大兴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8 ~2012年大兴区麻疹平均发病率为6.08/10万,除2010年麻疹发病率略有反弹外,麻疹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占病例的70%以上;3~5月为高发季节;以0岁儿童和20~29岁成人发病为主.结论 提高麻疹疫苗接种及时性和覆盖率,加强儿童常规查漏补种,重视成人麻疹防控和控制医院内感染是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我国免疫规划工作重点控制和消除的传染病之一。2005年以来大兴区乃至北京市麻疹发病率呈明显上  相似文献   

6.
史淑芬  孙木  王庆  崔长宏  王兆华  王红增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3093-3094,3097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与《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麻疹疫情资料,分析麻疹病例的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征。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54例,年均发病率为5.80/10万。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1.69/10万,之后的2007、2008、2009年发病率分别为5.80/10万、3.78/10万、3.21/10万呈下降态势,2010年发病率为5.02/10万,有小幅回升。其中流动人口病例146例,占总发病人数的57.48%。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本市户籍病例高发年龄为30~40岁组和0~8月龄组,流动人口病例高发年龄为20~30岁组和0~5岁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5.59%)和干部职员(19.69%)居多,其次为餐饮食品(7.48%)、商业服务人员(7.09%)。3~6月份为发病高峰,占78.35%。有免疫史者仅33例,占12.99%。结论建议育龄妇女在怀孕前接种麻疹疫苗;继续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开展麻疹和流脑疫苗接种工作,并扩大接种范围;继续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强化免疫、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黑龙江省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流行因素,总结麻疹防控经验,对黑龙江省2006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2006年黑龙江省共报告麻疹病例3428例,报告发病率8.93/10万。0岁组儿童815例,占总病例的23.8%;15岁以上成人病例为1558例,占总病例的45.4%,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现象。易感人群的积累、流动人口增加、院内感染等是造成麻疹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苏州工业园区2004~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州工业园区2004~2006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苏州工业园区2004~2006年共报告麻疹28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9.52/10万,无死亡病例,3~6月份为发病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5岁年龄组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51.41%,流动人口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46.48%。结论提高麻疹疫苗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和麻疹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加强流动人口麻疹的预防控制,对高危人群开展麻疹疫苗普种和应急接种,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北京市昌平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北京市昌平区1999~2005年麻疹发病496例,无死亡,年平均发病率11.41/10万,流动人口发病率是本区人口发病率的7.4倍,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0.6;发病居前3位的职业分别为散居儿童,工人、农民、民工和学生;2~5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77.62%;发病年龄呈双峰性,<2岁和20~34岁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21.17%和38.91%。结论北京市昌平区控制麻疹重点应以流动人口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龙岩市麻疹流行特征,以探讨防控策略。方法对龙岩市2006~2010年麻疹监测系统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200例,年均发病率1.44/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率逐年下降,2009~2010年达历史最低水平;发病以学生为主,19岁及以下占84.00%,其中10~19岁比例最高,占58.00%;2~3月为发病高峰。结论加强薄弱点及儿童常规免疫管理,加大入托、入学时接种证查验工作,做好麻疹病例监测是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麻疹流行特点和流行现状,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密云县2005~2009年确诊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密云县累计发生麻疹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4/10万。麻疹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12月~次年5月为麻疹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88.98%;本地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1岁组和≥30岁年龄组,流动人口发病主要集中在15~30岁;共发生2起暴发疫情,均为外来人口较多的工厂。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发病22例,占总病例数的20.56%;38例属于流动人口,89例为本地人口,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免疫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8月龄仍为麻疹防控的重点人群,城乡结合部和山区应切实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工作,重点防控外来人口中的麻疹暴发疫情;对本地适龄成人进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成人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成人麻疹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2.
黄南藏族自治州(黄南州)辖2个农业县(同仁、尖扎)、2个牧业县(泽库、河南),为探讨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1996~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5~2009年度北京市大兴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出消除麻疹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系统麻疹数据及麻疹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9年度大兴区报告麻疹960例,死亡1例。旧宫镇、西红门镇、黄村镇、亦庄镇、瀛海镇发病数居全区前5位,累计发病占总发病的65.83%;3~5月发病693例,占病例总数的72.19%;15岁成人发病532例,占总病例数的55.42%,0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为428.48/10万。结论做好麻疹常规免疫接种,适时开展高质量的麻疹强化免疫,扩大外来务工人员麻疹疫苗接种覆盖范围,加强麻疹监测,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解2010年麻疹疫情特点,为今后制定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麻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0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昌平区麻疹发病239例,发病率为30.87/10万.昌平区麻疹发病有地区聚集性,东小口、北七家等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发病较高.发病高峰为4~6月份(70.29%).在239例麻疹病例中,>15岁组病例占57.32%,<1岁组病例占28.03%,为成人和小年龄组发病模式.有免疫史者占21.34%,无免疫史者占76.57%,不详者占2.09%.针对是否发生发热、咳嗽、卡他症状、柯氏斑、淋巴结肿大以及关节疼痛,不同免疫史病例间无显著差异.麻疹疑似病例血标本采集率为92.01%.全部麻疹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占86.19%.结论 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和处置,是今后昌平区控制麻疹的重点工作,严格执行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和大学生麻疹疫苗接种,是消除免疫空白、建立免疫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黄昌红  孙龙  陆寒  王勤 《职业与健康》2011,27(14):1570-1573
目的了解开封市2006—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实现2010年消除麻疹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0年开封市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8年间麻疹流行趋势呈周期性,每3年出现1个发病高峰,经历了2005年发病高峰,2006年达到了发病低位,于2007年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了发病率的新高。2009年后发病率降低,于2010年创历年新低。麻疹病例分布广泛,流行模式为散发和暴发并存,病例主要集中在尉氏县、杞县及开封县。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4—6月;属小年龄发病模式,﹤1岁儿童为麻疹高发年龄段,其病例构成在29.39%~54.29%之间;病例中有75%的无免疫史或免疫不详史,19%仅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结论在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的同时,注重对往年疫情数据收集、分析,寻找流行规律,于发病高峰来临前实施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扩大适龄儿童年龄段,及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采取针对不同人群实施补充接种(如育龄妇女、孕前妇女等)等综合防制措施,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6~2013年福建省麻疹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比较分析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08年)、强化免疫后(2009~2012年)和2013年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6~2008、2009~2012年和2013年均发病率分别为4.60/10万、0.16/10万、0.82/10万。强化免疫后各地市发病率均较强化免疫前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为47.56%~99.19%。强化免疫前发病年龄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55.28%;强化免疫后发病年龄发生改变,以<8月龄和≥15岁为主,2009~2012年占68.97%,2013年占69.38%。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率(13.93/10万)高于本地人口(3.07/10万);强化免疫后发病率逐渐降低,2009~2012年流动、本地人口发病率已基本持平;2013年本地人口发病率(0.84/10万)已超过流动人口(0.72/10万).强化免疫前后有84%以上病例无免疫史,可见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结论保持高群体免疫力,应加强常规免疫、强化监测和应急处置,才能降低麻疹发病率,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区麻疹年均发病率为10.67/10万,以2006年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又有所下降。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组和>30岁组,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9%和21.85%,发病年龄呈双向移位现象。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全部病例中无麻疹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总病例数的84.11%。以3~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65.15%。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流动人口聚集的乡镇。结论:麻疹免疫空白仍然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仍是当前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 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0年河南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并总结全省消除麻疹工作进展状况。方法对全省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消除麻疹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23.72/100万,较2009年下降75.70%,为历史最低水平。驻马店、南阳、信阳、洛阳、商丘5个地市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58.71%。年龄别发病率以<1岁组最高(74.34/10万),其次是1岁组、2岁组、3岁组和4岁组。全省2010年排除麻疹病例报告发病率0.94/10万,疑似麻疹病例48 h内完整调查率89.08%,散发疑似麻疹病例血标本采集率75.67%,血清学检测结果 7日内报告率78.55%,麻疹爆发13起,其血清学确诊比例91.67%,采集病原学标本的起数占8.33%。结论全省消除麻疹取得显著进展,应继续做好麻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和重点地区集中查漏补种,切实提高麻疹监测系统运转质量,做好麻疹疫情的调查与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