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范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2):1541-1544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on protein,hsCR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房内径(LAD)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CRP、LVEF和LAD三者的变化。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房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和LAD增加而LVEF下降。  相似文献   

2.
袁宇  苗润宏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3-162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心房颤动患者106例中器质性心房颤动8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18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40例,永久性心房颤动30例,分别检测其血清CRP水平,并与3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相比较。结果:孤立性房颤组和器质性房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器质性房颤组和孤立性房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CRP增高与房颤的发生有关,高浓度血浆CRP水平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降低血清CRP水平可能有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或减少房颤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135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n=43)、持续性房颤组(n=47)和永久性房颤组(n=45),选取47例窦性心律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阵发性、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持续性及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cy及hsCRP水平较阵发性房颤组增高(P<0.05);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及Hcy水平与持续性房颤组比较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与脑栓塞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11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判断是否伴有脑栓塞分为A、B两组,A组为持续性房颤伴有脑栓塞患者52例,B组为持续性房颤未伴有脑栓塞患者58例,分别检测两组的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水平.结果 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房颤合并脑栓塞的诊断敏感度(94.3%)分别高于单独应用左房直径(85.4%)、C反应蛋白(84.3%)、血清脂蛋白(a)(76.5%).结论 检测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预测房颤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探讨这两种物质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及双抗体夹心hsCRP ELISA法测定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于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以及23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的周围静脉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而血浆心钠素水平则低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结论: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血浆心钠素的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清传  苏伟  姚娟 《海南医学》2013,24(11):1634-163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探讨其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及乌鲁木齐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房颤患者42例,包括持续性房颤22例和阵发性房颤20例,另选取42例非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CRP、LAD及D-dimer水平。结果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CRP、LAD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CRP与LAD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LAD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房颤相关,心房重构和炎症反应在患者房颤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且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判断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临床类型房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的意义.方法 挑选60例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分别为26例、19例和15例.同时入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s-CRP水平.结果 房颤组和对照组比较,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房颤亚组hs-cr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hs-CRP所代表的炎症反应有可能参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LAD)与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p-PLA2)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炎症诱发房颤的机制。方法:将122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38例,持续性房颤组40例,永久性房颤组44例,随机选取41例窦性心律患者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检测指标。结果:Lp-PLA2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及对照组(P<0.05)。hs-CRP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及对照组,阵发房颤组高于对照组(P<0.05)。LAD在永久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P<0.05)。阵发房颤组中hs-CRP与LAD成正相关,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中Lp-PLA2、hs-CRP与LAD均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发展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炎症导致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炎症反应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孝感市中心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AF患者69例,其中阵发性AF组39例,持续性AF组30例;对照组选择同期住院无AF病史的69例。测定患者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及左房内径。结果 阵发性、持续性组唾液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且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对象外周血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性(r=0.685、0.403, P<0.001)。结论 唾液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是房颤发病的影响因素,与左房内径的大小相关,其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房颤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2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测定其差异.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房颤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均较无合并症者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冠心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与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与一般房颤患者相比,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4-甲基-2-硝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次溴代反应和氨基保护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叔丁基[2-溴-4-(溴甲基)-6-硝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总收率60.64%,其结构经LC/MS和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酢浆草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方法:以刺槐素-6-C-β-D-葡萄糖苷对照品为对照,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鉴别研究.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酸(7∶2∶0.1)展开后R[值适中,斑点清晰.结论: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酢浆草中刺槐素-6-C-β-D-葡萄糖苷的鉴别有较好的适应性,重现性好,为完善其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后牙金属烤瓷单冠开髓后的固位效果。方法将在金属烤瓷单冠表面开髓治疗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同期其他后牙烤瓷单冠修复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烤瓷冠在3年内的固位效果。结果实验组成功率为90.O%,前磨牙固位成功率为92.9%,磨牙固位成功率为89.3%,对照组固位成功率为91.8%(P〉0.05)。结论后牙烤瓷单冠开髓治疗充填后,不会对固位效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二苯乙烯苷含药血清作用于老年性痴呆(AD)细胞模型的最佳条件。方法利用细胞计数、MTT方法确立β淀粉样蛋白(Aβ)25-35片段在建立AD细胞模型时的浓度及筛选二苯乙烯苷含药血清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血清及不同浓度Aβ25-35对AD细胞模型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各种血清以5%浓度组的细胞存活率最高。在5%血清浓度下,Aβ25-35 0μmol/L和5μmol/L浓度组中各含药血清组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血清组(P<0.05或P<0.01),但在10μmol/L Aβ25-35浓度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选用5μmol/L Aβ25-35及5%血清浓度建立NG108-15 AD细胞模型及药效考察体系较为合适,在此条件下能客观地评价二苯乙烯苷含药血清的药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改进β-内酰胺酶抑制剂泰唑巴坦关键中间体2α-甲基-2β[(1,2,3-三唑-1-基)-甲基]青霉烷酸砜二苯甲酯(Ⅰ)的合成。方法 将2α-甲基-2β-氯甲基-青霉烷酸二苯甲酯(Ⅱ)与1,2,3-三唑直接反应,再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Ⅰ。结果 对本合成路线中关键步骤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结论 该研究结果 为提高合成泰唑巴坦的收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各种超声引导肾脏组织活检优劣。方法超声定位,盲法负压抽吸活检;超声引导负压抽吸活检;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检;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结果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法最佳,具有方法简便、速度快、成功率高、损伤小、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其余依次为超声引导手动切割活检;超声引导负压抽吸活检及超声定位盲法负压抽吸活检。结论超声引导肾组织活检对肾脏疾病的诊疗有重要价值;有条件者应广泛采用超声引导自动切割活检法。  相似文献   

17.
刘卫红 《中原医刊》2011,(18):68-6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血清甲状腺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20例重症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TPO)的含量,与手足口病轻症组比较,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重症组与轻症组比较,血清FT3、FT4、TSH均明显降低,TGA、ATP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血清FT3、FT4、TSH均明显降低,TGA、ATPO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存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纹状体注射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mtrophic factor,GDNF)对帕金森病(Parklnson disease,PD)模型小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制备成年小鼠PD模型,通过单侧纹状体定位注射GDNF,取中脑黑质节段,做连续冠状石蜡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钙结合蛋白(calbindin D28k,CB)的表达,光镜观察并细胞计数,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模型制备的第4,6天,单侧纹状体定位注射GDNF后,小鼠黑质致密部TH与CB阳性神经元数量显著多于注射PBS组。结论 经纹状体注射GDNF对成年PD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CB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has been increas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20 years.Environmental chemicals known to regulate the endocrine system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tabolic diseases~([1]).Several people are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during their liv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4-氯-3-甲氧基-2-甲基吡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选择甲苯作为反应溶剂,氧氯化磷稍过量,反应毕直接用氢氧化钠中和,分层萃取,蒸出溶剂即得产品。结果通过对4-氯-3-甲氧基-2-甲基吡啶制备工艺的优化,减少了氧氯化磷的用量,缩短反应时间至2h,降低反应pH值至接近中性。结论本工艺有效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