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医用药剂量与《药典》权威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医用药剂量范围越来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了每一种药物的最小剂量和最大剂量范围),在常规剂量下使用是较安全的,发生不良反应较少,但不能因想提高疗效而随意加大用药剂量。众所周知,处方中某些药物剂量的增减很可能改变原方和原药物的功效和主治。如《伤寒论》中的桂技汤和建中汤,其药物组成基本一致,但剂量不同,其功效亦不同。  相似文献   

2.
附子是临床中常用的一味"补火"药,因其具有毒性,使用剂量一直存有争议。通过查阅古今文献中医家对附子的论述及使用,发现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所载附子剂量过小,建议《药典》对附子用量进行修改,以保证临床合法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本院中医临床处方用药使用剂量的调查,探讨国家中药药品标准执行与存在的问题,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月抽样统计-药典标准对照法,并对处方用药剂量的标准符合率进行分析。结果:临床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普遍存在超药典规定剂量使用的现象,涉及到《中国药典》的法律效力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重大问题,尤其存在药品的安全性隐患,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4.
5.
大枣,指成熟后的干燥果实,但果肉并非完全脱水干燥,一般用于配方或赋型剂,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应用,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文献或称枣、干枣、药枣、枣子、刺枣、小枣、肥枣、大肥枣;因其色泽,或称干刺枣、红枣、黑枣、乌枣、黑大枣、金丝小枣、焦枣;因其产地,或称为青枣、青州枣、南枣、淮枣、晋枣、绛枣等。张璐称:“古方中应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  相似文献   

6.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历史及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超大剂量应用是一种常见现象。从中药剂量应用历史及现状探讨中药剂量超大剂量应用的缘由,思考当今中医处方用药剂量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袁惠  李亚琼  廖明娟  富晓旭  邹剑  王荣  李凯 《中医杂志》2012,53(11):974-976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药剂量范围为标准,筛选出使用频率较高的20种中药,同时与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范围相比较.就超量严重的5味药进行统计,结果当前中药处方普遍存在用药剂量与《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不符,临床用量普遍偏大.《中国药典》宜根据临床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定与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护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法典;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监督检验药品质量的技术法规;是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所必须遵循的依据。藏药成方制剂的处方直接关系到藏药的临床疗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以下简称《药典》)对每种藏药成方制剂的处方都作了明确规定。笔者在工作实践和藏药生产工艺中发现《药典》部分藏药成方制剂的处方组成存在一些不妥或不足之处,为使《药典》更趋完善、规范,特提出建议,供下版《药典》修订时参考。1北寒水石、南寒水石、寒水石中药寒水…  相似文献   

9.
药物剂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中医素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药物的现代临床剂量与古代医籍中剂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按照古医籍超剂量使用时,有屡获良效的报道,亦有毒副反应的报道。本文拟总结中医汤剂方药剂量标准存在的问题及超剂量使用引发的争议;同时,从中医临床经验、现代文献、古代文献及现代中医药实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药剂量研究的各种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阐述中药剂量是中医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中医内科中药方剂用药剂量现状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筛选2021年8月—2022年2月医院中医内科开具的中药处方,依据处方的开具顺序,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共计抽取1 990张处方进行中药方剂用药剂量现状调查。将所有数据录入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建立的数据库中,分类汇总中药处方中常用中药方剂、单张处方的中药味数、处方总剂量、常用中药饮片及使用剂量。结果:中医内科常用中药方剂有银翘散合并止嗽散、王氏连朴饮、解毒化瘀汤、参苓白术散合六味地黄丸、黄连温胆汤、麻杏石甘汤。这些中药方剂主要用于咳嗽、胃炎、肿瘤、虚劳的治疗或辅助治疗。常用中药方剂的总剂量在55~135 g,平均为87.67g。中药方剂的药味数在5~11味。常用中药方剂共计涉及中药材组分38种,其使用剂量范围在2~30 g。常见的用药剂量以10 g(50.00%)、15 g(13.16%)、6 g(10.53%)为主。共有9种组分在中药方剂中重复使用,包括苦杏仁(小毒)、制半夏(小毒)两种毒性组分。其中苦杏仁、茯苓在3种中药方剂中有所使用。其余7种组分均在两种方剂中有所使用。结论:中医内科常用中药方剂与临...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现代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新生  熊曼琪 《新中医》1996,28(1):56-57
《伤寒论》药物剂量的现代确定龙新生指导熊曼琪《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度量衡制频繁变更,地方割据造成度量衡制不统一,铸造技术的限制导致衡器、量器的不标准与不规范,加之医学流派及医者的用药习惯等均影响药物剂量的变化,导致后世对仲景方药剂量...  相似文献   

12.
浅谈《药典》对中药剂量的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药典》中药剂量改革思路,恢复中药剂量在中医防病治病中的活力。方法:对2006-2008年3600张处方进行处方分析,统计调查,并与《药典》中药剂量比较。结果:中医处方超剂量使用现象普遍存在,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加快中药质量标准化建设,改革《药典》对中药剂量现行规定,加大临床中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知母为检索词,对丁甘仁、费绳甫、陆渊雷、冉雪峰、汪逢春、吴瑞甫、恽铁樵、唐宗海、陈莲舫、张山雷、张锡纯、祝味菊、周小农、曹颖甫等14位民国中医名家公开出版的临床专著或用药经验集进行搜索,共获取含有知母的汤剂处方231方。采用均数、百分位数和极差等统计方法对其运用知母的剂量进行研究,并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法定的知母剂量6g~12g作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知母的最低起效剂量为2.5g,有效剂量范围为2.5g~46.9g。其中80%分布在4g~23g之间,这是中医名家  相似文献   

14.
岳远雷  王文延 《中草药》2023,54(6):1705-1712
就中药保护与发展而言,《中医药法》与《药品管理法》属于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但也存在各自不同的适用法域。中药治理现代化及中药依法行政要求两法协调衔接,且初步形成了相关的协调衔接机制,但两法有效协调衔接还存在现实困境。构建两法协调衔接机制的核心要素应坚持职权法定、合目的性、合理性原则,应以权责明晰、程序规范、运转顺畅为建构标准。构建两法协调机制应当考虑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抓好中药质量源头管理、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医疗机构临方炮制中药饮片管理、细化以传统工艺配制的院内制剂备案管理。  相似文献   

15.
郑发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83-1183
<正>中医临证用药,非常重视药味与剂量的关系,及在治疗中 所产生的作用。清·王清任曰:“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日·人 渡边熙也指出: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可见正确地 使用剂量,以保证方药的功效,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之一。兹结合 笔者学习心得体会,略谈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有关问题的浅见王幼鹏(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临沂276002)《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较以往版本增删了部分品种并在质量标准和规范化方面有了很多改进和提高。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仍发现存在一些不妥或不足之处,今略举一二如下。1应增加某些药材炮炙品的功能与主治作用众所周知,药材在临床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都要进行适当的炮制处理,具体方法有3种:净制、切制和炮炙。目前《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共5....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金匮要略》皆从《伤寒杂病论》分化而来,故二书所用之剂量具有一致性。从宋代林亿等校订之后,原书记载之方药剂量一直流传至今。医家们在临床运用时应如何考量原书所定方药之剂量,则一直有广泛争议。但是,近年来却兴起一种趋势,主张运用仲景方应该依据原书所定之剂量。若如此,在当今临床上就会出现运用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现象。本文从历代有关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及方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等方面,对有关方药剂量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了中医临床疗效之关键并非只在方药剂量上,运用仲景方用量宜多宜少之关键在于"善测病情"。须知"毒药治病",用之得宜则为治病之药,用之失宜则为害人之毒。若不在识病断证上下功夫以明方药治病之理,而独以剂量之大者为要,病者可能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18.
从经方中的用量、现代临床中的用量、现代研究成果等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吴茱萸使用剂量存在的问题,由此分析《药典》有关中药剂量的局限性以及《药典》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苏莉 《河南中医》2006,26(8):69-70
中医处方是在辨证的前提下依照处方原则,选择适当药物配伍而成,它是辨证施治的应用体现。药物通过合理的配伍和不同剂量变化,可以充分发挥综合作用,并且调和药物的偏性和减轻药物的副作用。使之产生更理想的疗效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临床处方用药出现了一些混乱,造成处方用药量大、药味乱的现象,明显违背了中医用药和处方的原则、造成药物的浪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治疗有害无益。笔者对本院4名中医人员2120张处方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翠敏  王洪泉  蔡玉凤 《中成药》2001,23(12):907-909
目的:了解和掌握上海市医院的中药用药情况和用药特点,为中医药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些许参考资料。方法:从8家医院中药房随机抽取中药处方总计3557张,将每张处方输入电脑进行统计分析遴选出最常用中药30种,并对每张处方的用药味数、用药剂量进行分析,对使用频率最高的30种药的超量用药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使用频率最高的30种中药均为药典品种,使用频率达10%以上;处方用药味数普遍偏多,8家医院平均15.5味/帖;处方用药剂量过大,8家医院平均202.48克/帖;处方用药剂量与药典规定最相关很大,半数以上品种超量数在20%以上。结论:超量用药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处方大而杂,不仅影响中医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了药材和医疗资金的严重浪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