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少见的腹部血管闭塞性疾病。早期症状和体征不相称,极易导致错误诊断和治疗,延误手术时机,死亡率较高。现就本人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 例1:患者男性,5-6岁,农民。因上腹疼痛3天,腹胀及发热2天入院。既往有高血脂症及慢性胆囊炎史。入院检查: T37.5℃,P86次/min, R20次/min, BP17.5/11.8kPa。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腹饱满,脐周有轻度压病,无肌紧张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弱。血常规:WBC12.0× 109/L,… 相似文献
3.
4.
5.
6.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的最佳方案.方法回顾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经确定后,立即采用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并严密观察,如有急性腹膜炎发生则立即行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2例,均治愈;手术治疗10例,死亡1例,死于MOSF,其余治愈.平均住院天数12.8 d.结论提高对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误诊原因及防止误诊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9例MVT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6例,胰腺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胆囊炎、胆石症1例。结论: MVT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和临床医师的认识不足是易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选择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减少MVT误诊提高诊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982~2002年间收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总结其诊断、治疗的经验。结果 2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中,术前误诊14例,有9例行CT检查,8例确诊,17例行手术治疗,13例治愈,4例死亡。有5例没有腹膜炎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行溶栓、抗凝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较易误诊,CT是较敏感的检查方法,对诊断有积极的作用。坏死肠段切除要充分,应包括静脉阻塞的肠系膜部分,在没有腹膜炎的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行溶栓,抗凝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ASMVT)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北京友谊医院 1985年 10月至 2 0 0 2年 10月确诊的 16例AS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 ,总结ASMVT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结果 16例ASMVT患者 ,年龄 19~ 6 4岁 (平均 4 5 9岁 )。主要症状有腹痛 ( 16 / 16 )、腹胀 ( 16 / 16 )、呕吐 ( 10 / 16 )、发热 ( 8/ 16 ) ,主要体征有腹部膨隆 ( 16 / 16 )、腹膜刺激征( 16 / 16 )。误诊率 75 % ( 12 / 16 ) ,死亡率 4 4 % ( 7/ 16 )。结论 ASMVT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早期彩色超声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CT或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异常发现可对ASMVT做出正确的诊断 ,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报告例 1 女性 ,46岁 ,于 3个月前因肝硬化并食管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行门奇静脉断流术 (Hassab术式 )。术后第 2个月即出现脐周部隐痛 ,阵发性发作 ,伴有食欲减退、腹胀 ,腹部透视为肠胀气 ,未见液平。诊断为肠粘连 ,口服解痉药物 ,效果欠佳。术后第 3个月 ,脐周疼痛加剧 ,为绞痛样 ,伴有发热、腹胀 ,呕吐多次胃内容物。体查脐周压痛 ,无包块 ,肠鸣音减弱。腹腔穿刺有血性腹水 ,腹部透视示腹胀气。诊断肠粘连 ,肠坏死。剖腹探查 ,术中所见腹腔内血性腹水 40 0ml,小肠系膜及空肠肠管壁明显水肿 ,小肠系膜静脉第 2— 3…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研究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最终诊断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给予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对照组患者给予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以及检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检查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65.00%,检查满意度为60.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血管成像能够清楚的显示患者肠系膜上的动脉夹层情况,对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有极高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缺血性肠病,它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或体征,多数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探查后才能确诊,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的研究增多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提高,获得早期诊断的病例也逐渐增多,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理水平尚难如愿,应加强对本病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征象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临床确诊的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 CT直接征象表现为平扫见管腔内等密度或略高密度血栓,CT值约53~73HU,增强后显示病变段管腔内不同程度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病变段管腔不同程度增粗,10例出现腹腔不同程度积液,14例出现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1例显示肠壁增厚水肿,3例出现肠壁及门脉积气,2例显示肠壁出血,密度增高,5例门脉期显示受累段肝脏灌注不良。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发现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是早期确诊的最有效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至2000年7月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9例临床资料。结果:19例均经病理证实,初诊时多因表现为急腹症,症状与体症不符和缺乏特异性检查而误诊,18斧正手术治疗,其中15例治愈,3例死亡,另1例因误诊时间过长未能及时手术终导致死亡,结论:选择性动脉造影和腹部CT是较敏感的检查。对诊断有积极作用。早期适当范围切除坏死肠段和术后抗凝治疗是防止复发,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国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危险因素和诊疗现状。方法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2003—2007年所收录的文献,选取有关MVT的临床病例报告107篇,提取文献中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7篇文献共计MVT978例,男∶女=1.9∶1,平均年龄47.9岁。最常见危险因素的构成比分别为:门静脉高压症28.9%(241/833)、脾切除18.8%(157/833)、血栓性静脉炎11.5%(96/833)。影像学检查确诊40.0%(391/978),剖腹探查确诊60.0%(587/978)。经外周静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83.9%(73/87)和90.0%(63/70)。手术治疗790例,术后未予抗凝或溶栓195例(24.7%),出院后仅34.7%患者口服华法令抗凝。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和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是MVT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经外周静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尿激酶溶栓是治疗早期MVT的有效手段;MVT诊断意识和MVT手术后抗凝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CT平扫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24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平扫表现。结果22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CT平扫均示肠系膜上静脉管径增宽,管壁毛糙,其中19例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20例见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1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密度改变,3例见肠壁积气,15例见腹腔积液。结论 CT平扫对于诊断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C677T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及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3例AMVT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血浆Hcy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FA浓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进行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AMVT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分别为(23.5±8.8)μmol/L和(12.2±6.6)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Hcy水平与FA呈负相关(AMVT组:r=-0.42,P<0.01;对照组:r=-0.39,P<0.01)。MTHFR C677TTT基因型在AMVT组的分布频率(33.3%)高于对照组(17.3%),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结论血浆高Hcy水平和低FA是AMVT形成的危险因素。MTHFR C677T多态性中TT基因型可能是AMVT形成的一个重要遗传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