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河南省疟疾发病纵向监测报告钟园国宋金铎李东方冯石献颜秋叶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1978~1995年,在我省不同类型地区固始、南阳、鹿邑、遂平、封丘和伊川6县,建立了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站,对疟疾发病进行了纵向监测。每监测站辖区人口为1~5万...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自1988年基本消灭疟疾后,为巩固成果,制订出一种适合本省的疟疾监测方法和防治对策,继续在全省范围内采取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即在原疟疾高发区鲁南五市地实行联防,设立一定数量的专职或兼职镜检站,负责“四热”病人的血检、流动人口管理和各项抗疟措施的落实;对于低疟区,也实行分类管理,凡有镜检条件为医疗单位,把血检疟原虫列为检验常规。11年来,共血检当地居民7790 941人次,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措施。方法 设立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点 ,采取传染源管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重点突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结果 11年内疟疾发病率波动在 0 .0 4 /万~ 0 .15/万之间 ,病例呈散在分布 ,输入性病例增多 ( 54 .2 5% ) ,流动人口疟原虫血检阳性率和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本地居民( P<0 .0 0 1)。结论 基本消灭疟疾后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加强流动人口抗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1991~1993年广西疟疾纵向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1~1993年广西疟疾纵向监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宁530021)李玉英,杨 希现将1991~1993年广西88个县、市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疟疾疫情动态1991~1993年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0.38,0.55,0.36,迄今已... 相似文献
6.
7.
兴文县是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县 ,也曾是四川省间日疟发病率较高的县之一。由于嗜人按蚊传疟媒介能量大 ,疟疾发病随时可能出现反复 ,如何进一步控制和降低疟疾发病率 ,对整个疟疾防治工作至关重要。为及时掌握蚊情动态 ,预测疫情 ,制定有针对性的疟疾防治措施。从 1 994年起选择经 1 987-1 988年连续两年用溴氰菊酯大面积灭蚊的兴文县 ,就按蚊变化情况 ,疟疾发病情况进行纵向监测。兴文县位于北纬 2 8度 1 9分 ,东经 1 0 5度 1 4分 ,平均海拔高度 385.2 m,丘陵地带 ,年平均气温 1 7.9度 ,年平均降雨量 1 0 56mm,有 2 1个乡镇 … 相似文献
8.
9.
寇恒全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2000,8(2):90-92
岳池县历史上曾是疟疾高流行区,1953~1957年,5年报告疟疾53364例,死亡17例,年均发病率高达1538.8/10万(53364/3467915)。1958~1989年,由于持续开展了疟疾防治工作,疟疾发病大幅下降,年发病率控制在34.86/10万~5.62/10万。进入90年代,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了流动人员抗疟管理,发病人数逐年减少,由1990年的140例降至1998年的32例,发病人数减少了77.14%,发病率由9.84/10万降至2.90/10万。为了更好地掌握我县疟疾发病情况及防治效果,我们按省上布置的方案从1996~1998年开展了3年疟疾监测,结果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监测点确定西板乡高岩… 相似文献
10.
1992—2000年云南省疟疾IFAT纵向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我省制定疟闰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滤纸干血滴法,皖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992-1996年的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1997-200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阳性GMRT亦下降至0反下,但IFAT阳笥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培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9年平均的IFAT阳性率、阳性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培地区为高,元江流域次之;边境地区1992-1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 各地IFAT阳性率、阳性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我省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滤纸干血滴法 ,按 IFAT常规操作方法进行试验。结果 1 992 -1 996年的 IFAT阳性率和疟疾发病处于低度波动状态 ,1 997-2 0 0 0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阳性GMRT亦下降至 40以下 ,但 IFAT阳性率高于疟疾疫情发病率若干倍。边境地区、元江流域和内地高发区 9年平均的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疟疾发病率均以边境地区为高 ,元江流域次之 ;边境地区 1 992 -1 995年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元江流域地区 ,发病率则低于元江流域地区。结论各地 IFAT阳性率、阳性 GMRT的高低与疟疾发病率的升降情况相一致 ,我省中缅边境的疟疾流行程度明显高于中越边境。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河南省疟疾监测重点县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4年河南省疟疾监测重点县监测报告李东方,郭祥树,颜秋叶,冯石献,贺丽君,鲁德领河南省卫生防疫站(郑州450003)经防治,1988年以来,我省疟疾发病率已连续6年降至1以下。为了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全面、准确地掌握全省疫情和蚊媒态势,1994...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外来人口疟疾的疫情现状。方法:采用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走访调查、个案调查、IFA检测等方法对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外来人口疟疾发病率为0.38/万,本地人群为0.07/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外来人口为0.28%,本地人群为0.05%。IFA检测,外来人口和本地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5.01%和1.47%。结论:流动人口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高于当地人群,提示流动人口为该市的疟疾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4.
济宁市任城区疟疾监测10年报告济宁市任城区卫生防疫站(272101)陈龙宝,许加龙,任家宝,杜宪刚,郑衍祥济宁市任城区地处鲁西南,建国后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曾发生两次间日疟暴发流行,经多年防治,从1984年起年发病率降至1 以下。现将1984~19... 相似文献
15.
1991年7~9月,我们对柘城县1988~1989漏服药盐村微丝蚴率在1%以上的胡襄乡张庄村进行了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及社会、经济、自然因素的调查,其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1.病原学监测:对1990年微丝蚴阳性者血检复查.于晚9时后采耳垂血6大滴(相当于120μl)涂制两张厚血膜,常规染色镜检。 2.血清学监测:整群抽样328人(年龄分布合理并包括微丝蚴血症者),取6滴耳垂血滴于滤纸上,低温干燥保存,用IFAT、ELISA、Dot-ELISA进行血清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低度流行区疟疾流行规律,我们于1981年始进行了监测。一、内容和方法对发热病人一律由乡村医生和乡卫生院采厚血膜,送监测站染色镜检;每年从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分人帐和牛房捕蚊,记录数量和鉴别蚊种;从1987~1991年每年选一村庄,于流行季节前后(6月、10月),采同一人群滤纸干血膜各300人份,进行IFA测定。二、结果与讨论 (一)11年共血检发热病人33 160人次,年血检率均在10%以上,村庄覆盖率均达100%,共检出阳性11人,阳性率0.3‰。1981~1983年分别检出阳性者为5、 相似文献
17.
新乡市60年代和70年代曾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1970年发病率达12190/万,采取防治传染源的抗疟措施后,1984年至今发病率巩固在1/万以下,进入监测阶段。1976-1991连续16年在居民有露宿习惯的旱作物(疟疾高发区)的封丘县冯村乡和无露宿习惯的水稻区(疟疾低发区)的辉县胡桥乡各设1个疟疾监测点,其结果如下。1 蚊情监测 16年来,只发现中华按蚊一种传疟媒介。2 按蚊密度每年6-10月每旬于日落后半小时起,在户外牛体捕蚊1小时,计密度。封丘县1976-1982年按蚊密度较低,在1.3-4.8只间,1983-1991年较高为6.2-16.1只,密度与疟疾发病率的 相似文献
18.
韩仕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12):I0004-I0004
岱山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2005~2007年,疟疾年发病率在0~0.14■之间,平均0.06■,查出的4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表明岱山县疟疾疫情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云南省 1991~ 2 0 0 0年疟疾监测结果 ,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991~ 2 0 0 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 IFAT监测结果 ,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 6 193 85 3例 ,检出阳性 170 5 78例 ,年平均血检率为 3.5 2 % ,阳性率为2 .75 % ,恶性疟占 2 1.48%。重点人群的 IFAT抗体阳性率为 5 .80 % ,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 2 2 .14~ 6 0 .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 :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 13.0 5 % ;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 7% ;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 12 .45 %。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 2 .2 9、2 .46和 2 .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 1∶ 3.2 9、1∶ 3.19和 1∶ 1.0 4。 结论 云南省经过 10年疟疾监测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从 1991年的 3.30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1.93% ,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 1991年的 8.49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3.79 。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 ,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1-200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IFAT监测结果,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6193853例,检出阳性170578例,年平均血检率为3.52%,阳性率为2.75%,恶性疟占21.48%。重点人群的IFAT抗体阳性率为5.80%,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22.14-60.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13.05%;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12.45%。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2.29,2.46和2.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1:3.29,1:3.19和1:1.04。结论 云南省经过10年疟疾监测,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人1991年的3.30%下降至2000年的1.93%,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1991年的万分之8.49下降至2000年的万分之3.79。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