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层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斌 《河北医学》2006,12(3):234-236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手术探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双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双层螺旋CT诊断与手术的符合率为96.7%。椎间盘边缘突出限局性软组织影发现率100%,硬膜囊受压移位36例,神经根受压、移位和增粗28例,有神经根湮没水肿者16例。伴有许莫氏结节者13例,有椎间盘真空现象者8例。结论:双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3):99-101
目的旨在比较分析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结果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CT检查显示:髓核出现钙化斑点24例,硬膜囊受压16例,出现积气29例,神经根受压13例,其中单侧受压8例,双侧受压5例。而MRI检查显示:38例出现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26例,神经根受压18例,其中单侧受压12例,双侧受压6例;脊髓变性12例。CT与MRI检查在椎间盘变性、钙化、硬膜囊受压、积气及神经根受压、脊髓变性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MRI均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CT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椎间盘突出及脊髓、硬膜囊压迫情况,但无法观察椎间隙其他结构。MRI在软组织的探查中辨识度较高,能够清晰有效地显示髓核及神经情况。  相似文献   

3.
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新 《当代医学》2010,16(31):58-5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CT诊断为腰椎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4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硬膜囊脂肪层消失或不对称,硬膜囊受压变形,神经根被推压移位;4例腰椎间盘后缘弧形突出,位于椎体后缘的中央;13例并发黄韧带肥厚(6~8mm),5例黄韧带肥厚且伴有钙化,18例均见增厚的黄韧带压迫硬膜囊或神经根使之变形或移位;侧隐窝狭窄9例;椎间孔狭窄者4例。结论螺旋CT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突出及椎管狭窄,窗宽、宽位的调整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6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螺旋CT扫描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对其诊断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64例的CT直接征象表现:椎间盘呈软组织呈半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局限突出于椎间盘边缘,突出方向多为中央型和外侧型。间接征象为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螺旋CT显示中央型18例,旁侧型24例,椎间孔型22例,其中旁侧型与椎间孔型发病率相近。结论螺旋CT扫描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医生综合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通过螺旋CT扫描可以大大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及膨出的CT诊断与临床手术对照(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的CT诊断与临床手术进行了对照,CT扫描表现有肿块,硬膜囊受压,神经根鞘湮没、肿胀,受压,脂肪间隙不对称或消失,突出的髓核钙化及Schmorl′s结节等,与手术符合率为92~100%。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 CT 诊断、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 CT 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行了讨论。CT 诊断与手术总的符合率为94%(113例)。在 CT 征象中,软组织块占98%,硬膜外脂肪受压变窄占89.2%,硬膜囊受压占92.5%,神经根移位、淹没征占25%,钙化发生率为20%。Amipaque 脊髓造影 CT 对椎盘突出的形态、椎管内结构显示更为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中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所有患者都采取CT扫描并进行腰骶神经根重建。结果 CT表现与临床症状相符度达到97.6%,1例患者为发现椎间盘突出症。15包括例患者为中央型,18例患者为旁中央型,7例患者脱出型,2例患者为椎间孔型。CT表现为神经根不同程度受压、突出的间盘可有脱出。26例患者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其余患者采取锥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手术结果与CT诊断相一致。结论 CT腰骶神经根重建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非常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明确脊髓、神经根受压部位,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CT表观及三维瞬间牵引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 CT及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16 7例的临床及 CT资料。结果 :16 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的突出 ,硬脊膜囊、硬膜外间隙及神经根受压等征象。经三维瞬间牵引后 6 5例 (38.9% )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 ,其中 94例 (5 6 .3% )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诊断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报告手术证实的7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高位及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部分共同表现,与文献报道相符。观察了50例正常L_(3~4)间盘水平椎管的CT表现,发现①49例椎管内未见神经根硬膜外部分;②椎管全为三角形;③硬膜前间隙几乎无脂肪影,而后方为等腰三角形;④硬膜囊为椭圆形、圆三角形、圆形。6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为①间盘块影突入椎管;②硬膜囊移位5例;③硬膜囊后方三角形脂肪影缩小或不对称5例;④间盘钙化;⑤无1例间盘在接压迫神经根者。认为,在临床表现的指导下,CT检查能提供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32例(33个椎间盘)手术证实的腰椎椎间盘脱出的CT图像,诊断正确率90.6%。基本征象是:椎间盘向后突入椎管,其阴影超过椎体缘,伴有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和移位,部份病例突出的椎间盘内有钙化,文中还讨论了不典型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1982年以来,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临床特征为:①均有外伤及慢性腰腿痛史;②马尾神经损伤表现呈双侧且不对称、不完全性;③坐骨神经损伤表现以下肢麻痛为主;④腰椎管狭窄症表现(9例)为间歇性跛行;⑤高位腰椎间盘突出表现(4例)。CTM 的影象:①硬膜囊变形、后移;②受压侧神经根消失;③因对比度高,故间盘与硬膜囊的影像均十分清晰。而 CT 平扫多表现为硬膜囊与间盘之间无间隙分辩,因而说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CT 检查,CTM 应替代 CT 平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T和MRI在椎间盘突出中诊断的优势。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取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8.23%,MRI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9.71%;两种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对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CT检查在钙化及积气上要优于MRI,P<0.05;MRI在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性上要优于CT,P<0.05;诊断神经根受压两者没有很大区别,P>0.05。结论 CT及MRI对于椎间盘突出都具有很好的诊断效果,CT对钙化及积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RI对于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脊髓受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观及三维瞬间牵引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经CT及临床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67例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1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椎间盘的突出,硬脊膜囊,硬膜外间隙及神经根受压等征象。经三维瞬间牵引后65例(38.9%)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其中94例(56.3%)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T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检查方法,三维瞬间牵引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方法: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的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易发生于受力最大的部位,以L4-5、L5—S1两个节段最常见,其主要CT影像表现为:①髓核突入椎管内形成软组织密度影;②硬脊膜囊受压变性移位;③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淹没;④碎块形成、滑移;⑤许莫氏结节形成;⑥突出髓核部分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影像表现: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铆钉状或乳头状团组织密度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重要检查方法,准确率高,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方法:对已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在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的CT轴位及多平面重建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易发生于受力最大的部位,以L4-5、L5-S1两个节段最常见,其主要CT影像表现为:①髓核突入椎管内形成软组织密度影;②硬脊膜囊受压变性移位;③神经根肿胀、受压移位或淹没;④碎块形成、滑移;⑤许莫氏结节形成;⑥突出髓核部分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MPR)成像主要影像表现:矢状位为椎体后缘突入椎管内呈铆钉状或乳头状团组织密度影,冠状位为突入椎管内的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规重要检查方法,准确率高,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100例CT诊断为腰骶椎间盘脱出的病例作了分析,其中手术78例,相符72例,诊断正确率占92.3%。典型的CT表现对提供正确的诊断极有帮助。其主要CT征象为:⑴髓核脱入椎管内形成块影;⑵脱出的髓核部分钙化或骨化;⑶位于硬膜囊前或前外侧的脂肪间隙为软组织(髓核)所占据;⑷神经根受压移位和/或硬膜囊受压变形;⑸脱出髓核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8.
1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7例经手术证实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结果:17例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全部为单节椎间盘突出,其中腰3/4椎间盘突出3例,占17.7%,腰4/5椎间盘突出9例,占52.9%,腰骶1/5椎间盘突出5例,占29.4%;中央型4例,占23.5%,左旁中央型8例,占47.0%,右旁中央型5例,占29.4%;突出范围<5 mm 6例,5~7 mm 9例,>7 mm 2例。有2例合并先天性骨性椎管狭窄,合并椎体边缘骨质增生2例,Schmorl结节1例。结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特点为:多为单节椎间盘发病,椎间盘突出程度较重,突出类型以旁中央型多见;CT扫描能早期明确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并能详细了解突出的位置、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X线、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98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平片、CT所见进行分析、总结,并与手术证实对照。结果:X线可直接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有57例,CT诊断腰间盘突出182例,均经手术证实,X线平片与手术符合率28.8%,CT与手术符合率91.9%。结论:X线对腰间盘突出症的确诊价值低,CT能清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方向和程度,同时也能显示神经根及硬膜囊,因此CT扫描对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腰神经根多平面同层显示重建与腰椎间盘突出和/或膨出(LDHB)整体关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共选31例(50个节段)均有典型LDHB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患者,经CT扫描多平面重建,利用同层显示技术诊断为LDHB,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使用美国GE公司制造的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在ADW4.1工作站上,UNIX操作系统对腰神经根进行多平面重建,取其同层显示层面分析其与椎间盘整体关系的异常表现。结果在同层显示下不仅清晰可见有无LDHB,同时可表现整体神经根走行此处多项指标的异常变化,其中主要包括:二者有接触或接触的范围增大(100%)、神经根移位(96%)、形态学变化(94%)、粗细的变化(92%)、走行方向变化(88%)、密度的变化(80%)、硬膜囊与神经根夹角增大(76%)及其周围组织继发性等异常改变。随LDHB时间的延长,受压的神经根可表现由增粗到变细。结论16层螺旋CT同层显示重建可十分理想地显示LDHB与神经根走行整体下的各种异常关系及大体判断神经根新旧损伤的病理变化。这一技术对LDHB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