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指来源于骨髓基质细胞中的一类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BMSCs以其易于取材、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成为组织工程优良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是存在于细胞外组织内的小分子蛋白质,在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各细胞因子之间也存在交叉影响作用。实验证明,细胞因子可以影响骨组织微环境,进而影响BMSCs的动员、迁移、分化等,但其影响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2.
潘欣宇  崔颖  马林祥  王月田  远洋   《中国医学工程》2011,(5):173-174,17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基质干细胞,具有BMSCs取材容易,对机体损伤小,易于操作,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等优点,被认为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随着组织细胞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BMSCs必将在组织工程、细胞因子替代治疗、基因治疗中以及再生医学等方面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对BMSCs的培养,鉴定,生物学特征,在临床中的应用等几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合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充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指骨髓基质系统中含有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它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相关标志,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BMSCs来源广泛,可以分化为更多种类的组织细胞,分离培养较为容易,植入反应较弱,易于被外源基因转染且稳定表达。本文就BMSCs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雪  孔佩艳 《西部医学》2007,19(5):949-9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HSCs)外的另一种干细胞,不仅直接参与生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发育、分化为具有支持造血功能的多种骨髓基质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理想的细胞来源。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BMSCs对造血微环境(HME)损伤的修复,从而促进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又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另一种干细胞。自1968年Friendenstein利用BMSCs的粘附性特点,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及多向分化潜能研究以来,BMSCs成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现普遍认为BMSCs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体外转染骨髓干细胞(BMSCs)后对U251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作用。方法 利用Transwells小室研究骨髓干细胞的肿瘤迁徙性。将携带TRAIL的质粒体外转染人骨髓干细胞,采用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BMSCs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强度。将转染的BMSCs与U251细胞体外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的BMSCs诱导U251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BMSCs具备向肿瘤细胞的迁徙性。转染后的骨髓干细胞表达、分泌TRAIL,且干细胞凋亡情况无变化。将转染后的BMSCs与U251细胞共同培养,可明显提高U251细胞的凋亡率,BMSCs TRAIL+U251组U251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体外实验中,利用BMSCs肿瘤迁徙的特异性,将BMSCs作为基因载体,可提高TRAIL对U251胶质瘤细胞的靶向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也称骨髓基质来源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外较易分离、纯化和扩增,具有多能性。近来报道BMSCs对肺组织损伤修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以下就近年来BMSCs在肺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一、MSCs的生物学特性1.MSCs的表面标记:BMSCs起源于中胚层,是存在于骨髓基质内的非造血细胞来源的细胞亚群,为贴壁生长细胞,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发育阶段不同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骨髓基质系统中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向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组织细胞分化的能力。BMSCs获取简便,分离培养较容易,移植排斥反应较弱,植入反应较为理想。哺乳动物来源的B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相关研究证实其有强烈的成骨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和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长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骨髓穿刺抽取健康成人的骨髓,SD大鼠处死后从股骨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出BMSCs,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成骨、成脂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结果 两种原代培养的BMSCs生长到第3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排列,生长曲线提示人的BMSCs第9、15代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第20代后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大鼠的BMSCs第8、16代增殖能力也很强,第30代 仍有活力.2种干细胞都能成功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 人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于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源神经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32只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和缺血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1d、7d、14d、28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空间学习能力检测,并在移植后14d和28d分别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移植后7d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6.3±2.32)分]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7.1±1.88)分].移植14d后可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能力,且各时间点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空间学习能力改善优于BMSCs组.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的神经功能和空间学习能力更趋改善.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数[(4.8±1.12)个]明显少于BMSCs移植[(6.3±2.73)个].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显著优于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2.
赵咏梅  刘林 《重庆医学》2006,35(8):743-746
骨髓细胞主要由造血细胞及基质细胞组成。过去认为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 cells,BMSCs)由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其分化的间质细胞构成。MSCs属于多能性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特性,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成纤维细胞。2001年Reyes等通过免疫磁珠法从骨髓单个核细胞层获得更原始、多向分化能力更强的黏附层干细胞,即:多潜能成体祖细胞(multipotent adult progenitor cell,MAPC)。MAPCs在不同的微环境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甚至造血细胞,其所分化的细胞起源于内胚层、中胚层、外胚层细胞系。因此,BMSCs包含有MSCs及MAPCs。BMS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调控性,在某些信号的影响下,锚定一类组织,并分化成该组织细胞,其细胞分化类型受其所处的组织微环境的影响,而且骨髓中成熟细胞能够反向分化。此外,它易于体外培养扩增,易于多种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回输体内后可定位于骨髓并长期存活,且在骨髓中能很好地表达目的基因,既可充分发挥造血调控作用,又不改变自身和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故被视为多种组织细胞移植的替代来源及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结合基因工程技术,BMSCs可在体内外分泌不同蛋白,有望治愈某些蛋白质分泌不足的缺陷性疾病如遗传病,以及骨、软骨、骨髓基质系统疾病甚至某些恶性血液病。  相似文献   

13.
1.1BMSCs概念及其特点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广泛分布于骨髓、脐血、外周血、胎盘、胎肝、胎肾、胎肺、软骨膜、骨膜、脂肪及肌肉等组织中。BMSCs具有长的突触,最易获取,因此是目前用于MSCs研究的主要来源。MSCs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跨系,甚至跨胚层的组织细胞,成为现代组织工程学中理想的种子细胞;同时,MSCs易于导入外源目的基因,易于外源基因的转染和表达,因此也成为基因治疗的首选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源神经干细胞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32只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和缺血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1d、7d、14d、28d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空间学习能力检测,并在移植后14d和28d分别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移植后7d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6.3±2.32)分]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7.1±1.88)分]。移植14d后可提高大鼠空间学习能力,且各时间点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的空间学习能力改善优于BMSCs组。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BMSCs移植组的神经功能和空间学习能力更趋改善。BM-SCs源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数[(4.8±1.12)个]明显少于BMSCs移植[(6.3±2.73)个]。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大鼠神经行为、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显著优于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原代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体外分离与原代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通过不断换液及传代纯化培养的细胞。结果大鼠BMSCs传至P3代后,形态为均匀分布的梭形成纤维样细胞。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筛选法操作简便,需要的骨髓量少,原代培养时更符合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是培养大鼠BMSCs的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0年前.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n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充质干细胞(BMSCs)的观点。近年发现,BMSCs具有向多种细胞系转化的潜能,自体获取的骨髓MSCs回输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因此BM—SCs已成为组织工程、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随着组织干细胞研究的兴起.特别是对组织干细胞可甥性的深入研究使得间充质干细胞的发育潜能。体外诱导分化、分离、筛选方法等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同时由于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分布广泛,易于获得。并能在体外大量扩增。因此成为一种特别的组织细胞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1976年Friedenstein等报道了骨髓中存在克隆性生长的基质细胞,1991年Caplan等正式将这类细胞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MSCs是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许多研究显示,骨髓以外的其他器官中也广泛存在着结缔组织干细胞,体内所有这类干细胞统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因取材方便,自身移植无免疫排斥反应,MSCs被广泛应用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临床方面.目前MSCs已成为一种理想的治疗心肌损伤的移植细胞[1].  相似文献   

18.
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是组织工程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目前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但BMSCs在成人骨髓中含量极低,占有核细胞数的0.01%~0.001%,并且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1-2],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寻找新的间充质干细胞。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诱导其向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化的实验方案。方法:分离原代SD大鼠BMSCs,培养并鉴定。用含hEGF、bFGF、dbcAMP和IBMX的培养基诱导BMSCs向视网膜神经样细胞分化。进一步用视网膜神经干细胞标签Thy1.1和神经节细胞标签MAP2对分化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本方法所分离培养的细胞经鉴定表达BMSCs表面标记,加入特定诱导剂后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并表达视网膜神经干细胞特异标记。结论:我们培养的确实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该诱导剂能够将BMSCs诱导分化为视网膜神经样细胞。这种分离培养和诱导方案对不可逆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生长规律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BMSCs,经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矿化作用、骨钙素(OCN)等的测定。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先形成细胞集落,14 d时集落融合;传代细胞体积变大,约5~7 d传代1次。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BMSCs表现出增殖、聚集、结节和矿化期的阶段性形态特征。在矿化期OCN表达呈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体外成骨定向诱导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