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紫杉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杉醇(1)是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天然抗癌药物,它是30多年来唯一一个引起全世界范围多学科的关注的抗癌药物.由浆果红豆杉(Taxus baccata)中含量丰富的10-deacetylbaccatin Ⅲ进行半合成得到了紫杉醇的衍生物紫杉特尔(2),经FDA批准也于1996年用于治疗乳腺癌.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用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中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明确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愈伤组织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红豆杉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愈伤组织的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11个紫杉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ax-uyunnanine C(1)、2α,5α,10β-triacetoxy-14β-propionyloxy-4(20),11-taxadiene(2)、2α,5α,10β-tri-acetoxy-14β-isobutyryloxy-4(20),11-taxadiene(3)、2α,5α,10β-triacetoxy-14β-(2′-methyl)butyrylo-xy-4(20),11-taxadiene(4)、云南红豆杉甲素(yunnanxane,5)、紫杉醇(paclitaxel,6)、taxol C(7)、baccatin VI(8)、1β-deoxybaccatin VI(9)、taxayuntin C(10)、baccatin I(11)。结论化合物9、11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8-10尚未在东北红豆杉中发现。  相似文献   

4.
从112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21个,并近理论五应用化学国际联盟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IUPAC)规定的碳原子编排程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CA)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IUPAC)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CA)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IUPAC)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CA)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云南红豆杉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采地云南省保山的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的树皮中分得5个紫杉烷类化合物,通过^1H-NMR,^13C NMR MS、IR,DORdecoupling,^13C-^1Heosy等方法鉴定其结构为,2α,7β,9α10β,13α,20-hexaacetoxy-4 ,5-呔dihydroxy taxn-11(12)ene(1)、Taxa-4(20),11-diene-2α,5α,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的抗肿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微管蛋白聚合试验采用比浊法、肿瘤细胞增殖试验采用MTT法、肿瘤细胞周期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内P53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分析法、细胞内α-tubulin的形态观察采用免疫荧光法;体内药效学采用人体肿瘤细胞裸鼠异体移植瘤模型。结果:Lx2-32c在体外对多种人体肿瘤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在体内明显抑制人胃癌BGC-823、人卵巢癌A2780及人肺腺癌A549肿瘤的生长。作用强度较同剂量的紫杉醇为强。作用机制研究表明,Lx2-32c在体外能明显促进微管蛋白的聚合;使人胃癌细胞(BGC-803、BGC-823)及卵巢癌细胞(A2780)阻滞于有丝分裂期(G2/M),并使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形态改变;诱导A2780细胞内P53蛋白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高;促进肿瘤细胞α-tubulin聚合并形成稳定的微管束。结论:新型紫杉烷类化合物Lx2-32c在体内外均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促进微管聚合形成稳定的微管束,从而使肿瘤细胞阻滞于G2/M期,并通过P53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分离到的内寄生真菌在半合成液体培养基中产生紫杉醇及其相关化合物,以质谱,色 谱以及对紫杉醇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反应鉴定了紫杉醇,真菌培养物中的[1-^14C]乙酸和L-[U-^14C]苯丙氨酸为紫杉醇的前体。  相似文献   

12.
《现代药物与临床》2005,20(1):24-24
作者对从美国引种、在以色列生长的欧洲红豆杉Taxus baccata L.中紫杉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研究。从该植物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新的紫杉烷类化合物,同时还分得40个已知该类成分。  相似文献   

13.
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 Chenget L.K.Fu木部被中国云南省几个少数民族用作传统药物。作者对该植物木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癌活性进行了研究。该植物木部干粉依次用水、甲醇-水(1∶1)、甲醇提取,从水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溶部位分得3个已知木脂素,即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5)、taxiresionol 和 isotaxiresinol。甲醇-水和甲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溶部位合并后多次经硅胶柱层析分得3个新的 C 14氧化紫杉烷类二萜 hongdoushans A~C(1~3),均为无色无定形固体。化合物1[a]_D~(25)+81.3°(c,  相似文献   

14.
美丽红豆杉心木中紫杉烷二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闵知大  江虹  梁敬钰 《药学学报》1989,24(9):673-677
从福建产的美丽红豆杉(Taxus mairei)心木中分离得四个紫杉烷二萜。其结构分别为1-去羟基巴苦亭Ⅵ(1-dehydroxy-baccatin Ⅵ,1),巴苦亭Ⅵ(baccatin Ⅵ,2),1-去羟基巴苦亭Ⅳ(1-dehydroxybaccatin Ⅳ,3)和红豆杉素J(taxinine J,4),其中1为新化合物,结构鉴定应用了高分辨1HNMR,1H-1H COSY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紫杉醇抗肿瘤活性强,使用历史悠久,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临床上现有使用紫杉醇注射液,但因其处方含有聚氧乙烯基蓖麻油(cremophor EL)和乙醇,使用时容易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比较严密的监护,不便于患者使用。目前对于紫杉醇的研究多针对于口服制剂,开发新剂型如紫杉醇脂质体、纳米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剂型、环糊精(CD)包合物等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1-3])。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明确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愈伤组织中的化学成分,为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红豆杉资源提供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愈伤组织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紫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axusin(1)、2α-acetoxytaxusin(2)、14β-hydroxytaxusin(3)、2-deacetyltaxuyunnanine C(4)、10-deacetyltaxuyunnanine C(5)、7-表-紫杉醇(7-epi-taxol,6)、cephalomannine(7)。结论化合物1~5,7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尚未在东北红豆杉中发现。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从大约100篇文献中收集了来自红豆杉属植物的紫杉烷二萜化合物205个,并按理论与应用化学国际联盟(IUPAC)规定的碳原子编排顺序,分别给出其化学名,并与美国化学文摘(CA)的编号和命名方法举例对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春芳  余龙江 《药学学报》2005,40(8):734-739
目的建立小剂量生物样中紫杉烷的快速分析方法,为紫杉烷代谢特征研究提供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方法用LC-ESI-MS方法,先对包含了5种已知成分的紫杉烷混合溶液进行分析,以调整和优化质谱运行参数。随后正离子和负离子方式同时扫描,获得样品的总离子流图和多个色谱峰的相对分子质量信息,通过选择离子监控(SIM)对准分子离子峰进行MS/MS测定,分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取代基,结合文献检索和遗传相关性分析,推测紫杉烷的结构。结果毛细管电压为25 V、碰撞诱导能量为25 eV时,获得较好的一级和二级质谱信号。具有多个乙酰取代基的紫杉烷在正离子扫描时,产生强的铵加合离子峰,含多个羟基的紫杉烷易产生质子加合峰。对样品中13个色谱峰进行了指认,其中8个经对照品和文献的比较可以确定其分子结构,另外5种可以推测紫杉烷母核的类型和取代基的数目和种类。结论用LC-MS方法快速分析样品中紫杉烷的类型及其变化是可行的,为研究紫杉烷的代谢规律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9.
在继续从云南红豆杉(TasusyunnanensisChengetL.K.Fu)树皮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又分离出7个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经光谱解析(MS,1HNMR,1H-1HCOSY,13CNMR,13C-1HCOSYand13C-1HCOLOC),鉴定其中5个为已知化合物:7-epi-10-deacetyltaxol(I),7-epi-10-deacetylcephalomannine(II),10-deacetyltaxol(III),10-deacetylcephalomannine(IV)和10-deacetylbaccatinIII(VII);2个新化合物是13(2′,3′-dihydroxy-3′-phenyl)-propionylbaccatin,III(V)和9-deoxo-9α-hydroxytaxol(VI),分别命名为云南红豆杉醇(yunnanxol)和云南红豆杉胺(yunnanxamine)。  相似文献   

20.
在继续从云南红豆杉(Tasus yunnanensis ChengetL.K.Fu)树皮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又分离出7个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经光谱解析(MS,1HNMR,1H-1HCOSY,13CNMR,13C-1HCOSY and 13C-1HCOLOC),鉴定其中5个为已知化合物:7-epi-10-deacetyltaxol(I),7-epi-10-deacetylcephalomannine(II),10-deacetyltaxol(III),10-deacetylcephalomannine(IV)和10-deacetylbaccatinIII(VII);2个新化合物是13(2′,3′-dihydroxy-3′-phenyl)-propionylbaccatin,III(V)和9-deoxo-9α-hydroxytaxol(VI),分别命名为云南红豆杉醇(yunnanxol)和云南红豆杉胺(yunnanxam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