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以前的研究显示,静脉注射长柔毛薄荷lmentha×villosa Huds.精油(EOMV)可剂量相关地降低麻醉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作者研究了EOMV对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和心搏减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GC测定荆芥及荆芥油中的薄荷酮和胡薄荷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荆芥及荆芥油中的薄荷酮和胡薄荷酮.方法 采用GC法.用PEG-20M石英毛细管柱(30 m×0.53 mm×1 μm),FID检测器,氮气为载气,柱温140%,气化室和检测器温度均为250°C,不分流进样.以萘为内标.结果 薄荷酮的线性范围为0.2~2.5 mg·ml-1(r=0.9999),胡薄荷酮的线性范围为0.2~2.5 mg·ml-1(r=0.9992);薄荷酮和胡薄荷酮的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9.0%、99.6%.结论 所建方法简便、准确,可同时测定荆芥以及荆芥油中的薄荷酮和胡薄荷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并确定荆芥饮片的最佳干燥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GC-MS法,考察了不同干燥温度、时间、初始含水率对干燥品含水率、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含量的影响作用.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含水率、胡薄荷酮和薄荷酮含量为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选择正交试验的因素水平,最后通过L9(34)正交试验,确定荆芥饮片的最佳干燥工艺.结果与结论 本试验初步确定荆芥饮片最佳干燥工艺为风温60℃,干燥4h,初始含水率为197.62%d.b.  相似文献   

4.
薄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薄荷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方法分析薄荷属植物近年来的研究资料。结果薄荷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萜类、有机酸类等,具有保肝利胆、镇痛、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结论可进一步加强薄荷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银翘解毒系列制剂研究制定统一通用的薄荷与荆芥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以薄荷酮、薄荷脑和胡薄荷酮为指标,采用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 μm),50~240 ℃程序升温进行分析,并测定了5种剂型9个品种共38批样品中3个成分的量.结果 薄荷酮、薄荷脑、胡薄荷酮3种成分在5个剂型中重复性RSD(n=5)为0.52%~1.95%;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29%~102.83%、97.55%~99.96%、95.36%~103.51%.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准确度高,适用于银翘解毒全部系列品种中薄荷酮、薄荷脑和胡薄荷酮3种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选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柱H-5MS(5%henyl Methyl Silox-ane,30.0 m×250.0μm×0.25μm),程序升温方法:初始温度50℃,以10℃.min-1速率升至100℃,保持10min,再以5℃.min-1速率升至200℃,保持5min。薄荷酮在0.00517~0.103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胡薄荷酮在0.0372~0.744mg.m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薄荷酮回收率为98.0%,RSD(%)=1.696;胡薄荷酮回收率为99.4%,RSD(%)=2.469。  相似文献   

7.
薄荷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薄荷全组分、水提组分、挥发油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 .方法 分别制备薄荷全组分、水提组分和挥发油,按照经典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进行薄荷不同组分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试验数据用公斤体重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耐受量(MTD)和最大给药量(MLD),连续观察14 d,记录小鼠毒副反应情况.结果 测得薄荷挥发油LD50为5.9777%相当于(1.4895 mL· kg-1·d-1),95%的可信限为(5.4291~ 6.5807)%相当于(1.3508~ 1.6407)mL· kg-1·d-1;水提组分MT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64.0 g·kg-1·d-1,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746.7倍;全组分MLD值按含生药量计算分别为24.36 g·kg-1·d-1,相当于临床70 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84.2倍.结论 薄荷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薄荷挥发油>薄荷水提组分>薄荷全组分,其毒性成分与中毒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薄荷不同组分急性毒性的比较,为薄荷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野生薄荷、家种薄荷、苏薄荷及市场销售薄荷共四种经性状认定、显微结构分析、挥发油含量测定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其质量评价依次为家种薄荷、野生薄荷、苏薄荷及市售薄荷。同时研究发现:影响薄荷质量的主要因素是药材的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以及包装贮存等因素。另外本文还从药材包装及可持续发展类似药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与功效和物质基础相关的薄荷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倩  孙蓉 《中国药物警戒》2009,6(7):430-433
目的为研究与功效和物质基础相关的薄荷毒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薄荷历代文献古籍及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文献古籍中记载的薄荷的多种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但在,临床使用中可产生多种不艮反应,薄荷挥发油是其主要功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结论目前针对薄荷的功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研究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应在功效表达和物质基础分离过程中进行毒性研究,并对其毒性物质基础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为完善安全标准与不良反应预警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功效和毒性的薄荷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与薄荷的功效、毒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明确薄荷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薄荷功效与毒性的相关性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历史古籍和近些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结果薄荷挥发油既是薄荷的功效物质基础也是毒性物质基础。目前针对薄荷的功效、毒性和物质基础研究都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缺少关联性,毒性机制还不完善。针对药效物质基础和毒性物质基础的提取、分离工艺优化研究与质量控制研究也鲜有报道。结论作为临床常用药薄荷,亟待需要进行基于功效和毒性相关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为临床安全、可控、有效使用薄荷提供试验依据和文献思路。  相似文献   

11.
薄荷脱病毒苗的农艺性状和有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薄荷进行了组织培养条件下的脱病毒研究,并进行了农艺性状和有关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脱病毒薄荷的田间农艺性状和和挥发油含量、品质均明显优于未脱毒薄荷。同时脱病毒薄荷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未脱毒薄荷。薄荷的脱病毒可望显著提高薄荷田间生长量,从而提高薄荷油的产量,同时脱毒薄荷油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因此脱毒薄荷有望较大程度提高薄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疏风退热方中薄荷、荆芥穗的最优煎煮工艺。方法以薄荷挥发油和荆芥穗挥发油的溶出率为考察指标,以浸泡时间(A)、煎煮时间(B)、煎煮压力(C)、煎煮温度(D)为考察因素,采用L_9(3~4)正交试验优化薄荷、荆芥穗煎煮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优选的薄荷、荆芥穗最优煎煮工艺为100 kPa下,药材用水浸泡20 min后,薄荷加入方中前下药物的煎煮液,100℃煎煮5 min后,加入荆芥穗再煎煮5 min。所得薄荷挥发油平均溶出率为11.34%(RSD=0.25%),荆芥穗挥发油平均溶出率为12.32%(RSD=0.25%)。结论该煎煮工艺操作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疏风退热方中后下药物的煎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薄荷素油的气相特征图谱共有模式,研究薄荷素油的化学成分。建立同时测定薄荷素油中α-蒎烯,柠檬烯、薄荷酮、薄荷醇、胡薄荷酮、薄荷醋酸酯6种成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法。方法:采用GC-MS对薄荷素油中的共有成分进行鉴定。含量测定采用GC内标法,色谱柱:HP-5毛细管柱(30 m×0.32 mm×0.25μm),以1-辛醇为内标。结果:薄荷素油中的15种共有成分得到鉴定,建立了薄荷素油含11个主要共有峰的气相特征图谱。含量测定中6种主要成分得到良好的分离,在测定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在97%以上。结论:特征图谱结合多组分的含量测定,能更好地控制薄荷素油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齐玉薇  杨慧 《中国药师》2006,9(7):680-680
氨薄荷醑(《中国医院制剂规范》西药制剂第二版)能中和昆虫分泌的蚁酸等酸性分泌物,有局麻、止痒作用,用于昆虫咬伤,蛰伤等。因氨薄荷醑中的主要成分浓氨溶液不稳定,易挥发。在实际检验工作中,曾出现过氨的测定结果偏低的现象。为此,对氨薄荷醑的稳定性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微波提取荆芥中胡薄荷酮的工艺.方法 进行单因素微波提取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着重微波功率、粉末粒径、溶剂浓度、液固比、微波温度及微波时间对胡薄荷酮提取率的影响.实验中利用气相色谱(GC)对胡薄荷酮提取率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优化工艺为微波功率300 W,粒径46~60目,乙醇浓度60%,液固比20 ML·g-1,微波温度500℃,微波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微波提取3次,胡薄荷酮的平均提取率为0.017835%.结论 所得实验结果稳定可靠,有助于该产品的工艺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乙醇提取薄荷总黄酮的最佳工艺,并考察薄荷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低功率超声法(50℃,100 W)提取薄荷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选最佳薄荷总黄酮醇提工艺;采用Fetion反应考察薄荷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41.14%,液料比21.57∶1(m L/g),提取时间91.4 min,提取率为3.585%;自由基清除率达50%前,随着薄荷总黄酮质量浓度的增大,其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快速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薄荷总黄酮的提取和生产提供了参考。薄荷总黄酮对羟基自由基有一定清除能力,抗氧化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薄荷诱导株系田间农艺性状鉴定及其挥发油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用秋水仙碱诱变剂和^60Co-γ射线辐照诱导获得了16个薄荷(Mentha ha plocalyr Briq)的变异株系,对各株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同时测定了各株系的挥发油含量,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挥发油中薄荷醇的含量。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6个薄荷株系中有8个株系的单株产量高于对照株系,有10个株系挥发油含量高于对照株系,有12个株系挥发油中的薄荷醇含量高于对照株系。这一结果为今后进一步选育出产量高,且挥发油含量高,品质好的优良薄荷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7,(31):4376-4380
目的:研究氯化镧(LaCl_3)对不同浓度盐、碱胁迫条件下不同种薄荷抗逆性的影响,为薄荷的种植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方法:将4种薄荷(薄荷、留兰香薄荷、美国薄荷、圆叶薄荷)采用低、中、高浓度(25、50、100 mmol/L)的NaCl盐胁迫和NaHCO_3碱胁迫,测定生长指标(存活率、株高、鲜质量、干质量),筛选具有良好抗逆性的薄荷种;测定镧离子(La~(3+))对各浓度盐、碱胁迫下薄荷的生长指标、渗透调节指标[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抗氧化活性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挥发油得率,推断La~(3+)对薄荷抗逆性的影响机制。结果:盐、碱胁迫后,美国薄荷、圆叶薄荷的存活率显著降低,不适合在给定气候条件下生长。对于薄荷、留兰香薄荷,在无人工干预的条件下,低浓度盐、碱胁迫可显著增加其生长指标;在无胁迫条件下,La~(3+)可显著增加薄荷的产量及CAT活性;在盐、碱胁迫条件下,与不喷施La~(3+)组比较,喷施La~(3+)组的薄荷在低、中、高浓度盐胁迫下的SOD、CAT、POD活性,在高浓度碱胁迫下的株高、鲜质量,在中、高浓度碱胁迫下的SOD活性及SS含量,在中浓度碱胁迫下的POD活性等指标均有显著升高。结论:喷施La~(3+)后可显著改善中、高浓度碱化土壤(pH>8.0)下的薄荷生长状况;对盐、碱抗性最好的薄荷种是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薄荷挥发油与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和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水提组分分别于药后12 h、8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挥发油后,血清ALT、AST活力在12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48h;给药6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6~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8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 12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薄荷挥发油剂量在(0.2~0.5 )mL·kg-1,水提组分剂量在(3.0~64.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或水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同时分析测定明目上清片中4个活性成分(柠檬烯、薄荷酮、薄荷脑和胡薄荷酮)的方法。方法:采用GC法,色谱柱为DB-1701毛细管色谱柱(30 m×0.3 mm,0.25μm),柱温采用程序升温(80℃保持1 min,5℃.min-1上升至120℃,保持1 min,再以50℃.min-1的速率升温至220℃,保持2 min);进样口温度:180℃;检测器:FID;检测器温度:250℃。结果:柠檬烯、薄荷酮、薄荷脑和胡薄荷酮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3~0.507 mg·mL-1(r=0.9997)、0.0105~0.501 mg·mL-1(r=0.9999)、0.0082~0.412 mg·mL-1(r=0.9991)、0.0085~0.404 mg·mL-1(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1%、97.6%、98.7%、98.3%,RSD分别为1.2%、1.8%、1.4%、1.5%。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明目上清片的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