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治疗组20例,对照组22例。42例均在应用脲激酶的同时,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17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其中治疗组4例占20%,对照组13例占5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镁离子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42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随机分治疗组 2 0例 ,对照组 2 2例。 42例均在应用脲激酶的同时 ,治疗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两组同时用心电监护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42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 17例发生再灌注后心律失常 ,其中治疗组 4例占 2 0 % ,对照组 13例占5 0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补镁能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钾离子的关系,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将8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补钾组45例与非常规补钾组42例,比较两组溶栓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差异。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生率为28.74%(25/87),其中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17.78%(8/45),非常规补钾组发生率为40.48%(17/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患者常规补钾可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00例,上述患者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0%,对照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0%,观察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0%,对照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观察组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4.0%,对照组传导阻滞发生率为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够显著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8.
9.
在综合治疗心肌缺血、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应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我们观察了胺碘酮(商品名:可达龙)静脉应用治疗AM I急性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依据2001年12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1 相似文献
10.
张建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4)
目的 探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8例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LVEF)及心率(HR)指标,并将各项心功能指标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9.6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6.3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LVEDD、LVESD、LVEF及HR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DD、LVESD及HR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梗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显著,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门冬氨酸钾镁在高龄未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高龄老人未行溶栓治疗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的临床疗效。方法 :6 7例年龄 >75岁未行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均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 ,对照组加用安慰剂 ,观察两组的死亡率和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9%vs.2 4 % ,P<0 .0 1) ;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 (39%vs.4 8% ,P >0 .0 5 )。结论 :对于未行溶栓治疗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可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含镁极化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含镁极化液(GIK,抗心梗辅助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病人62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入院后8h内,开始静滴GIK,每日1次,共14d;以未用含镁GIK为对照组。观察2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1个月内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46.88%(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3.00%和31.25%(P〈0.05);1个月内死亡率分别为6.67%和18.75%(P〉0.05),其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衰。结论 含镁GIK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以及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的近期死亡率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大鼠心肌梗死后重构心肌钾通道的作用,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后电重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乳灌胃方法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后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胺碘酮灌胃1wk后重构区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变化。结果在实验电压-120mV时,模型组大鼠心室肌细胞Ik1为(-15.66±1.40)PA/PF,较正常组(-21.02±1.95)PA/PF降低(n=4,P<0.01),胺碘酮组(-11.07±1.11)PA/PF,较模型组明显降低(n=4,P<0.05)。在实验电压+50mV时,模型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内Ito为(7.29±1.02)PA/PF,较正常组(13.24±1.16)PA/PF降低(n=4,P<0.01),胺碘酮组(4.12±1.01)PA/PF,较模型组降低(n=4,P<0.05)。结论胺碘酮抑制心梗后重构心肌细胞的Ik1、Ito,影响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治疗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观察50例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服用胺碘酮以及服用前后心律失常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I级以上者)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QTcd由治疗前的(57.1±10.2)m s下降至(39.1±8.3)m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望成为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8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AMI的基础上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胺碘酮组(48例)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照组(50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41例(85.4%),死亡4例(8.3%)。不良反应6例(12.5%);对照组有效33例(66.0%),死亡13例(26.0%),不良反应15例(3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治疗组,无B受体阻滞剂使用禁忌证耋早期三用蓓他乐克,对照组,未使用倍他乐克,常规治疗两组相同。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减少,恶性程度降低.平均消失天数提前(P〈0.001)。结论: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液黏附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急性心肌梗死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门冬氨酸钾镁,观察治疗前后sICAM-1、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sICAM-1、sV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5例(9.1%)出现注射痛,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门冬氨酸钾镁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液黏附状态,降低sICAM-1和sVCAM-1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律失常1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4例过早搏动(早搏)患者在服用普罗帕酮2wk无效者,加用或改用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液10mL,tid, 4wk,临床症状总有效率91.3%,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总有效率82%。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者62例在用强心、利尿药基础上,32例加服门冬氨酸钾镁10mL, tid, 2wk;10例加服10%氯化钾10mL,tid,2wk;20例加用门冬氨酸钾镁20mL于葡萄糖250mL中静滴,qd, 2wk。症状有效率依次为88%,70%,95%;早搏次数或脉率减少率依次为91%,50%,1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恶性心律失常(MV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205例因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诊断STEMI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A组)38例,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B组)16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STE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1)两组相比,年龄[(70.08±10.19)岁vs.(61.09±14.79)岁],女性比例(28.9% vs.13.2%),白蛋白[(37.36±4.61)×109 L-1 vs.(39.49±4.29)×109 L-1]、肌酐清除率[(66.26±28.96)mL·min·1.73m-2vs.(91.52±26.79)mL·min·1.73m-2)、纤维蛋白原[(3.81±1.03)g·L-1vs.(3.47±0.82)g·L-1]、尿酸[(384.07±137.00)μmol·L-1vs.(337.24±111.43)μmol·L-1]、血肌酐(98.5 μmol·L-1vs.78.0 μmol·L-1)、三酰甘油(1.0 mmol·L-1vs.1.31 mmol·L-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13.57 g·L-1vs.6.29 g·L-1)、心功能凯氏分级3~4级(18.4% vs.6.6%)、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0~1(89.5% vs.74.1%)、病变支数[三支(23.7% vs.11.7%)]、右冠状动脉病变(RCA)(27.9% vs.29.9%)、血压[(113.39±23.66)/(68.18±14.21)mmHg vs.(124.92±18.83)/(75.66±12.25)mmHg]、血红蛋白[(121.97±15.78)g·L-1vs.(131.37±18.75)g·L-1)等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罪犯血管(右冠状动脉)、hs-CRP是STEMI患者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2.314、1.152,P<0.05)。结论STE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比例较高,RCA、hs-CRP可能是STEMI发生MVA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