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观察肠道综合物理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0例。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A组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进行肠道运动疗法治疗,C组进行肠道综合物理疗法(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肠道运动疗法)的治疗,治疗前后比较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评分量表、Wexner便秘评分量表、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PAC-QOL)、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评分(PAC-SYM)、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肛门直肠测压等指标,分析评估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3组的NBD、Wexner便秘,PAC-QOL及PAC-SY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1),肛门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直肠容量感觉阈值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肛门静息压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组各项量表评分、乳果糖及开塞露用量均较A、B组有明显减少(P<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直肠测压各项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均可改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便秘症状,肠道综合物理疗法比单独生物反馈电刺激及肠道运动疗法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便秘的改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曹效  吴慧楠  赵海红  毕胜 《中国康复》2019,34(11):575-578
目的:探讨基于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引起的神经源性肠道(NB)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脊髓损伤(SCI)合并肠道障碍患者31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5例,对照组16例。2组均给予收缩肛门,盆底肌上提起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进行20min、频率调制 25Hz/75Hz、带宽 500μs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疗程为20次。治疗前后对2组进行肠道功能评分与直肠超声检测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便失禁评分、神经源性肠道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厚度及肛提肌群厚度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1)。治疗后观察组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厚度的变化率比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定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群的厚度。  相似文献   

3.
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的分类、评估、NBD肠道管理策略的指导原则、流程、方法、内容等方面解读《成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道的管理——美国临床实践指南(2020版)》,并与我国脊髓损伤后NBD的管理实践现状相比较,探讨我国脊髓损伤神经源肠道管理现存问题和展望,以期让广大临床及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提高对神经源肠道管理的认识,提高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NBD)病人的肠道管理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髓损伤伴NBD病人肠道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障碍,通常还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主要包括心血管、性、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1]。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NB)[2] ,是脊髓损伤后肠道失去中枢神经支配造成感觉运动障碍,使结肠活动和肛门直肠功能发生紊乱,导致结肠通过时间延长,肛门括约肌失去自主控制,表现为便秘、大便失禁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性截瘫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某院收治的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量表(BI)评分以及美国损伤分级法(ASIA)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50%)明显比对照组(75.0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I评分(63.42±12.36)分比对照组(51.42±11.18)高,ASIA评分(72.58±12.46)分比对照组(66.32±11.28)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采用益气活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有助于改善其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盆底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肠道的疗效。方法:脊髓损伤合并肠道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盆底生物反馈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前后根据功能独立性量表(FIM)直肠控制评分原则进行评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改善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脊髓损伤/疾病(spinal cord injury/disease,SCI/D)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eurogenic bowel dysfunction,NBD)管理指南,探讨诊治NBD患者的有效方法。方法 在系统学习德国医学科学协会2022年发布的《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的基础上,选择1例NBD导致严重腹胀、腹痛的男性四肢瘫患者,有针对性地运用该指南提出的推荐建议,观察应用指南的实际效果。结果 采用指南推荐的处理方法后,腹部症状明显减轻,取得了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 学习运用《脊髓损伤/疾病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管理指南》有助于提高SCI/D NBD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对痔疮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9例经病理确诊为环形混合痔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5),对照组仅采用外剥内扎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肛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耐受量及直肠最大顺应性)水平。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肛管动力学指标(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较术前1 d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术后3个月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肠管动力学指标(直肠感知阈值量、直肠最大顺应性及直肠最大耐受量)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1 d(P0.05~0.01),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剥内扎术联合切断肛门括约肌治疗痔疮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肛肠动力学各项指标,且对肛门功能无显著性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预设康复护理方案对高位脊髓损伤(SCI)致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NBD)患者肠道功能、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1日~2022年3月31日接收的132例SCI致NB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方案,研究组采用个体化预设康复护理方案;比较两组Wexner便秘评分量表、神经源性肠道综合征评价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精简版(DASS-21)、心理弹性评价量表(CD-RISC)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护理后Wexner、肠道功能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后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DASS-21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后SF-36中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位SCI导致的NBD患者开展个体化预设康复护理方案可有效强化其心理弹性,减轻负性情绪,更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5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42例)和穴位埋线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普通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穴位埋线组加用肌肉关键点穴位埋线疗法,共治疗4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AS、FMA及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周后,穴位埋线组患者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而普通针刺组较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MA、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与普通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MAS降低及FMA、BI升高更明显(P<0.05)。此外,穴位埋线组治疗1周后的各项评分与普通针刺组治疗4周后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治疗过程2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普通针刺及穴位埋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而穴位埋线治疗起效更快、频次更少、作用时间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的效果及对患者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我院与榆林市星元医院肛肠科的40例混合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给予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对照组采用口服麻子仁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排便训练技术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肛管直肠功能和临床症状的作用。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门诊及住院的28例FC患者为试验组,根据试验组患者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的评估结果分别选择压力反馈训练法、直肠感受性训练法和腹式呼吸法进行排便训练。试验组于训练前及训练结束3个月后评估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同期选择24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入组时评估其肛管直肠压力和直肠感觉功能。结果试验组患者排便训练前用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排便训练后用力排时肛管剩余压力低于训练前(P<0.01),且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训练后用力排时直肠压力和排便指数高于训练前(P<0.01),且用力排时直肠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排便训练前直肠初始感觉容量、直肠初始便意感容量、排便窘迫容量和直肠最大耐容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排便训练后以上4项指标较训练前降低(P<0.01),且以上4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训练后,自发排便次数、大便性状和粪便量少等症状较训练前改善(P<0.01);且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和腹部胀气等伴随症状也较训练前改善(P<0.01)。结论排便训练技术能有效改善FC患者的盆底肌、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改善肛门外括约肌的协调性,降低直肠感觉阈值,并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中医针刺治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VAS评分、I-FEED评分及平均住院日的差异,并对两组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及平均住院日均少于对照组(P<0.01,P<0.05),术后VAS评分、I-FEE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中医针刺应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康复,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有效缩短治疗时间,缓解术后疼痛,促进早期胃肠功能的恢复,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step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对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的意义。方法:46例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Biostep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Biostep运动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ASIA下肢运动评分、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10m步行测试(10MWT)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ASIA运动评分、WISCIⅡ、10MWT和FIM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ASIA下肢运动评分、WISCIⅡ和10MWT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辅以Biostep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提高腰髓完全性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效果及对肛肠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05例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给予肛瘘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给予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情况,治疗前、后的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及随访结束后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疼痛、水肿和创面渗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Wexner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肛管最大收缩压明显高于治疗前,肛管最长收缩时间明显长于治疗前,直肠静息压和肛管静息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直肠静息压和肛管静息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结束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肛瘘的效果显著,且对患者肛肠动力学的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瑜伽在子宫附件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我院接受子宫附件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盆底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肌瑜伽训练.比较两组的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