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科自2004年1月以来在烧伤Ⅱ度创面使用肝素,观察其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烧伤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7~40岁。浅Ⅱ度创面试验组29例,烧伤总面积3%~35%体表面积(TBSA),其中不同体试验组20例,烧伤总面积3%~15%TBSA。  相似文献   

2.
辐射猪皮在Ⅱ°烧伤创面的应用王磊,谭谦,马文熙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外科2100091临床资料我科1989年1月~1994年6月共治疗烧伤患者48例(男33,女15),年龄16月~80岁;面积2.5%~95%(平均21.9%);创面浅Ⅱ°~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近十五年来真菌感染的变化及防治经验,对本中心1980年至1995年共1500份病历进行真菌感染调查与分析。结果:轻度烧伤的真菌感染率为2.45%,重度烧伤的真菌感染率达22.45%。其中念珠菌占40%~70%,且近年曲霉菌及毛霉菌已由0%~5%上升至30%。结论:应用大剂量的联合抗生素使霉菌感染呈上升势态;而良好的环境,正确的创面处理及创面覆盖物使霉菌感染一步步下降。  相似文献   

4.
2004年lO月至2005年4月,我科对5l例小面积烧伤患者采用生物敷料A覆盖创面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0例、女ll例;年龄19~73岁,平均36岁;火焰烧伤25例、热液烧伤26例;浅Ⅱ。烧伤创面38例、深Ⅱ^o烧伤创面13例;最小面积3%、最大面积15%。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烧伤后真菌感染的防治体会。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在我科烧伤创面检出真菌32例,其中8例出现严重症状,并在两种以上取材中反复检到真菌,6例救治成功,2例死亡。对烧伤后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①本组病例显示在烧伤创面检测到真菌的时间最早为5d,而出现系统性真菌感染的病例在2wk以后,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合并细菌感染是较为突出的特点;②发生系统性真菌感染的病例曾经在出现感染症状前1-7d服用伊曲康唑胶囊进行预防;③肺和肠道是最早出现感染症状的脏器,但尿检阳性往往最早,病人可同时感染不同种类真菌;④早期单纯创面感染只要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创面可防止感染进一步发展,而不必使用任何抗真菌药物治疗。一旦发生系统性真菌感染,及时、足量、持久的抗真菌治疗,再配合其它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严重烧伤病人是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病程越长、感染就越重,危险性越高,治疗难度也越大,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快修复创面是关键性措施,对其预防需要加以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会阴部烧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3年1月-2009年4月期间,已治愈会阴部烧伤患者92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2—40岁。烧伤面积范围为1%~30%。烧伤深度:浅二度52例,深二度伴感染创面40例,其中浅二度烧伤平均住院12.5d,深二度烧伤伴感染创面通过手术植皮修复创面平均住院25.3d。  相似文献   

7.
严重感染是烧伤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死亡原因之一,约占烧伤死亡的52%~70%。长期监测烧伤创面感染菌菌群及其药敏率的变迁情况,有利于正确选择抗生素,达到减轻烧伤感染,降低死亡率的目的。现将我科1994年4月至2003年3月10年间收集的247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所培养分离的336株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药敏率变化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94年10月开始应用国产医用人造皮肤(广东南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以下简称为人造皮)治疗中小面积Ⅱ°烧伤病人共4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0~58岁。烧伤面积1%~40%,均为Ⅱ°新鲜烧伤创面,其中以没Ⅱ°烧伤为主,部分伴有深Ⅱ°烧伤,且深Ⅱ°烧伤面积不超过1%。烧伤原因以热液员伤为主。病人来源于门诊及住院患者。2使用方法①将烧伤创面用0.1%洗必泰溶液彻底清创,去除腐皮后用无菌纱布吸干水份。②用人造皮直接覆盖创面,使人造皮边缘超过创面1.0cm左右,如需用…  相似文献   

9.
大面积烧伤病人因长时间全身和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长期留置各种导管,以及激素药物的应用,加上烧伤后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易发生真菌感染。我科自199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病人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11例,其中因创面引起者9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桃 《海南医学》1995,6(4):263-264
1990年至1993年我科收治小儿烧伤并发败血症15例,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l百至12岁。致病原因:烫伤10例,火焰烧伤5例,烧伤面积:最大面积80%,最小面积10%。治疗效果:治愈8例,治愈率55.3%,死亡5例,死亡率33.3%,自动出院2例。2护理2.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败血症征象高热或低体温,嗜题或兴奋,呼吸、心率增快、无原因的哭闹、腹胀等,应警惕败血症的发生,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配合处理。2.2创面的护理烧伤败血症细菌入血途径,主要是创面的感染。正确的创面处理及加强创面的护…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2~1997年对中小面积深Ⅱ度或混合度烧伤创面施行早期削痂异种猪皮覆盖的修复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24~55岁,平均32.5岁。烧伤面积7%~38%,平均11.5%±4%。深Ⅱ...  相似文献   

12.
<正> 保持烧伤创面干燥,减少渗出液浸渍,是预防创面感染的一个重要措施。国内外已有用热吹风机治疗大面积烧伤的报告。1998年1月~2002年1月我科采用电吹风烘干烧伤暴露、半暴露的轻、中度创面和供皮区创面共596例,取得明显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96例,男402例、女194例,年龄2~65岁,烧伤面积4%~50%。  相似文献   

13.
在烧伤治疗的过程中.创面合理而有效的用药是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治疗手段,它贯穿于烧伤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我科从2002年1月~2004年1月对于浅Ⅱ度~深Ⅱ度烧伤创面用碘伏湿敷共130例,在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烧伤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败血症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烧伤创面细菌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因此,及时了解烧伤创面细菌分布及生态学的变化,对指导烧伤创面的处理及烧伤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Q.结了我科1986~1997年创面培养菌4649株,并分1986~1990年和1991~1997年二组进行比较。现分析报告如下:豆材料与方法在烧伤面积均大于30%的患者分别于首次清创时,治疗过程中创面分泌物较多时及晚期肉芽创面上采取标本,用棉拭按常规采取分泌物,立即放人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5C培养24h,分离…  相似文献   

15.
黄素群 《重庆医学》2006,35(14):1314-1315
目的观察0.5%的碘伏石蜡油纱对烧伤创面处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烧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0.5%碘伏石蜡油组)30例和对照组(紫草油组)26例,观察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0.5%碘伏石蜡油组)的患者,从热感疼痛、消肿时间、创面感染、创面愈合均优于对照组(紫草油组)。结论0.5%碘伏石蜡油纱处理烧伤患者的创面,能缩短烧伤创面水肿、渗出时间,减少创面感染,并能促进创面的愈合,是一种较好的处理烧伤创面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营养支持是烧伤病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近4年共收治10例大面积烧伤病人,其烧伤面积在40~70%,创面的处理方法均采用彻底清创后创面涂磺胺嘧啶银暴露疗法,创面持续烤灯照。在入院4小时(伤后12小时)即采用胃肠道营养的方法,病人体质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烧伤创面真菌感染的环境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亚热带气候环境下烧伤创面真菌感染与温湿度的相关性。方法:对514例次烧伤病人创面定期采样进行真菌学培养,菌种鉴定。用干湿温度计定时(每天)记录烧伤病房湿温度,并用多元相关和圆形分布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期间,本院烧伤病房创面真菌检出率为28.6%,烧伤创面真菌带菌率的最适宜室温为28℃,适宜范围为26℃~31℃;最适宜相对湿度为78,适宜相对湿度范围为77~80。结论:本调查揭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变化,提出目前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趋势。方法2001—2004年7月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获得细菌菌株1077株中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并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的变化。结果1077株烧伤创面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为223株,占总细菌检出率的20.7%,肠杆菌科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在38.14%和48.39%,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1.82%、21.52%和28.38%,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6.58%,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结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与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有关。亚胺培南仍为烧伤创面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1993年2月至1993年7月,局部应用头孢氨噻肟(商品名:凯福隆(Claforan)治疗烧伤创面感染病人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4月~1995年11月,共收治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烧伤引起高热、创面感染加深之烧伤患者40例,平均烧伤面积11%(0.5~0.8%),通过40例临床分析认为,湿润烧伤膏对中度以上烧伤无治疗作用,其抗感染能力低下不足以防治烧伤创面发生感染,若用于深度烧伤,不仅导致创面溶痂感染、创面加深及延误早期切削痂时机,而且易引起全身性感染的发生。此外,对烧伤创面深度的认识是影响治疗不可忽视的因素,正确判断伤面深度,避免人为因素,重视对伤后3~5天创面深度动态变化的认识,对决定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