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不撤导丝透视下调整PICC异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82例患者PICC穿刺成功后不撤导丝,及时对出现的头端异位X线透视下进行调整。结果:7例PICC头端异位均获得纠正。结论:不撤导丝透视下进行调整,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4.
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与导管异位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5例实施PICC置管的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与否分为送管通畅组和送管困难组,观察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结果 61例早产儿PICC置管时送管通畅,其中发生导管异位8例,导管异位率为13.11%,34例PICC置管时送管困难,其中发生导管异位20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58.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43,P〈0.01)。结论置管前认真评估,置管中送管受阻时综合分析受阻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早产儿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er Catheter,PICC)穿刺时送管体位与导管异位关系。方法将实施PICC置管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平卧位组和坐位组。平卧位组送管时患儿平卧,穿刺侧手臂外展大于90°,当导管位置到达肩部时助手将患儿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坐位组在导管送入肩部时助手托起患儿,头偏向穿刺侧,下颌贴近锁骨,躯干与操作台面垂直。结果平卧位组48例患儿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7例,导管异位率22.92%;坐位组47例患儿中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30例,导管异位率36.17%;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PICC导管细、软、轻,重力作用小,平卧位送管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留置PICC导管异位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行导管复位。结果52例PICC置管患者中发生异位8例,除1例患者复位失败,其余均复位成功。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输卵管堵塞或输卵管输而不畅占女性不孕症因素的三分之一。我院应用Cook导丝介入治疗输卵管梗阻5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0例均为2010年2—8月我院收治的不孕患者,年龄25~39岁,平均30.5岁。需经X线下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确诊为输卵管梗阻,其中宫外孕患侧切除健侧阻塞6例,输卵管近端梗阻20例,伞端或狭部梗阻24例。1.2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狭窄性病变在临床上多发且常见,以恶性肿瘤、化学性烧伤较多见,其中部分病人常常伴有穿孔、瘘道[1]。肠道支架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进步[2]。许多病例在胃镜检查、治疗时狭窄不能通过,部分病例还因强行、盲目通过造成医源性损伤。我院2009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ST技术行PICC置管时针尖显影部位对导丝顺利置入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资料130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5例。试验组采取针尖进入血管后观察针尖在图像上的显影位置,确认针尖显影在血管的中下1/3处,此时再将导丝送入穿刺针内。对照组见回血从穿刺针尾部溢出,右手将导丝沿着穿刺针送入。结果:血管位于皮下0.5 cm,直径小于5 mm的置管,试验组一次性导丝置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确认针尖显影在血管的下1/3处,此时可以将针尖的回弹因素排除,保证在分离针尖和探头时针尖在血管中的安全位置,从而顺利将导丝置入,为导管的成功置入创造条件,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增加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吉林医学》2019,(12)
目的:为了分析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原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9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原发性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分析导管异位与置管方式、置管静脉以及患者体位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90例PICC置管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包括7例贵要静脉置管患者和2例头静脉置管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置管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护理人员置管熟练程度以及患者本身的治疗依从性均与导管异位具有密切关系。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选择头静脉,建议借助B超等进行探查,采用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置管和维护,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置管的相关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均有助于降低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在导管异位发生后可以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同时配合呼吸运动等对异位进行及时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预防PICC异位入右心房并发心律失常,减少不良后果。[方法]回顾分析5例PICC异位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应急处理及防护措施[结果]PICC异位并发心律失常与外测量方法、X线漏诊、异位时间、疾病本身等有关。[结论]精确外测量,精确定位减少漏诊,导管内置长度管理,专科护士具备阅片能力是防护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导管置入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5年5月的10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2015年12月实施PDCA循环法的10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PICC置管方法,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干预肿瘤患者PICC置管异位。结果:实施PDCA循环,观察组患者PICC异位7例(6.7%),对照组患者PICC异位16例(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导管置管异位中应用,能显著降低PICC导管异位,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预防PICC异位入右心房并发心律失常,减少不良后果。[方法]回顾分析5例PICC异位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应急处理及防护措施[结果]PICC异位并发心律失常与外测量方法、X线漏诊、异位时间、疾病本身等有关。[结论]精确外测量,精确定位减少漏诊,导管内置长度管理,专科护士具备阅片能力是防护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肝动脉超选择插管中导管和导丝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应用盘曲型导管插管302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者286次;RH型导管插管84次,超选至肝固有动脉者76次,导管成攀和超选择插管过程中运用导管以及必要的合理运用导丝的经验;以及根据个体血管解剖而选择导管。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lltral catheter,PICC)技术,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自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其导管留置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比较广泛地推广使用,其具有并发症少,静脉留置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患者易接受的特点。自我科开展该项操作技术以来,成功的为患者置入PICC导管,用于患者的术前补液、术后化疗使用。我科室用的导管是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D导管,最短留置时间34d(患者自己要求拔除),最长留置时间180d,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时应用普通造影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需行PCI治疗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例。交换导丝组应用泰尔茂超滑交换导丝,普通导丝组应用泰尔茂普通超滑导丝。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取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沿造影导管送入主动脉根部并撤出造影导管留置导丝过程的透视时间(PT1)、送入至撤出造影导管时间(T1);PCI术前沿留置交换导丝或普通导丝送入PCI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的透视时间(PT2)、送入指引导管至主动脉根部时间(T2);总透视时间(PT):PT1与PT2之和;总的时间(T):T1与T2之和;两组的费用、并发症情况。结果普通导丝组PT1、T1、PT、T2、T均显著短于交换导丝组(P<0.01);普通导丝组PT2明显长于交换导丝组(P<0.01);交换导丝组费用明显多于普通导丝组;两组患者血管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治疗时,应用普通超滑导丝代替交换导丝进行指引导管交换所用透视时间少,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安全性与交换导丝相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