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晟  皮红英  马燕兰  李冰  王彬  邹国芬 《护理研究》2009,23(29):2645-2647
[目的]了解肝移植病人术前和术后24 h内血气分析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的监测及护理措施,为规范肝移植术后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EM3000床旁血气分析仪为57例肝移植病人在术前、术后返回重症监护病房(ICU)后即刻及术后24 h行血气分析检查.[结果]肝移植病人酸碱度(pH)、剩余碱(BE)和碳酸氢盐(HCO-3)变化趋势相同,术后返ICU即刻较术前降低,术后24 h高于术前水平;氧分压(PaO2)在返ICU即刻异常增高(P<0.01),术后24 h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1);术后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 PaCO2较返ICU即刻升高明显(P<0.01).[结论]肝移植病人术后24 h内呼吸功能较差,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危险性高,术后早期应采取有效的呼吸和酸碱平衡监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24h内电解质和乳酸的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电解质平衡和乳酸代谢情况的监测及护理措施,为规范肝移植术后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对147例肝移植患者分别于术前(T)、术后返ICU即刻(TO)、术后24h(T1)行生化血清钠、钾、钙的检测,并于术后1D和T1行床旁血气分析,记录乳酸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24h内血钠持续较术前升高(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血钾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在患者术后返ICU即刻较术前明显降低,至术后24h升至术前水平;术后返ICU即刻患者乳酸值水平较正常值异常增高,至术后24h较返ICU即刻明显降低(P〈0.01)。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24h内应加强电解质及乳酸的监测,合理调节电解质平衡,促进乳酸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3.
唐晟  马金霞  李冰  林莹  姚兰  刘晓燕 《护理研究》2009,23(9):2452-2454
[目的]了解肝移植病人术后24h内血糖的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血糖监测及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罗氏血糖仪,测量并记录147例肝移植术后转入ICU的病人术前、术后返ICU后即刻、术后2h、4h、8h、12h、24h等时间点的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移植病人术后24h内的血糖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入ICU即刻、术后2h、4h的血糖值升高最为明显,且术后4h胰岛素用量最大。[结论]肝移植病人术后连续血糖监测,尽快掌握血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胰岛素泵速的合理调整,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3d内体温变化规律,分析体温变化的影响因素,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的体温监测及护理措施,为制定规范的肝移植术后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记录147例肝移植术后转入ICU的患者术前、术后返ICU后即刻,及术后4、8、12、16、20、24、48、72h时间点的中心温度(肛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3d内的总体体温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术后转入ICU时,体温降低明显(P〈0.01),66.67%的患者出现低体温。人ICU后4h总体体温迅速回升至术前水平,8h后体温较术前持续升高,以术后20h升高最为明显,直到术后24h体温开始回降;术后4~24h内,体温〉37.5℃的患者大幅增多(P〈0.01),至48h后体温基本降至术前水平。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幅度大,体温异常者所占比率高。为避免异常体温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应加强肝移植患者术后体温监测,给予预见性护理,使肝移植患者体温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唐晟  马金霞  李冰  林莹  姚兰  刘晓燕 《护理研究》2009,23(27):2452-2454
[目的]了解肝移植病人术后24 h内血糖的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血糖监测及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罗氏血糖仪,测量并记录147例肝移植术后转入ICU的病人术前、术后返ICU后即刻、术后2 h、4 h、8 h、12 h、24 h等时间点的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移植病人术后24 h内的血糖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入ICU即刻、术后2 h、4 h的血糖值升高最为明显,且术后4 h胰岛素用量最大.[结论]肝移植病人术后连续血糖监测,尽快掌握血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胰岛素泵速的合理调整,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病人焦虑状态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肝移植病人的焦虑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评焦虑量表分别对术前33例等待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病人及肝移植术后2周以上住院病人、门诊随访者102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肝移植术前、术后两组焦虑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移植后不同时间病人的焦虑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个月~12个月组与术后36个月以上组焦虑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病人较术前病人的焦虑程度明显减轻,术后3年以上者较术后1年以内者焦虑程度减轻。对术前术后病人须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缓解焦虑.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唐晟  李冰  林莹  姚兰  刘晓燕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446-1448
目的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24h内血糖的变化规律,总结肝移植术后有效血糖监测及护理措施,为规范肝移植术后护理程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罗氏血糖仪测量并记录147例肝移植术后转入ICU的患者术前、术后、返ICU后即刻,以及术后2h、4h、8h、12h、24h等时间点的血糖及胰岛素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后24h内的血糖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0)。其中以术后即刻、术后2h、4h的血糖值升高最为明显,且术后4h胰岛素用量最大。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24h内血糖波动大,控制困难,应采用连续血糖监测的方法,尽快掌握血糖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胰岛素泵速的合理调整,达到平稳降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徐宝琼  郑岚鹏 《护理研究》2006,20(4):898-899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病人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肾结石直径〈2cm的病人30例。随机分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给予人参注射液。[结果]用药组尿白蛋白(ALB)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术后6h虽然升高(P〈0.01),但在24h内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不能恢复。用药组Tamm—Horslall蛋白(THP)术后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用药组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术后6h虽然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术后明显下降(P〈0.01)。[结论]人参总皂甙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病人的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肝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测定在肝移植术中的意义。[方法]对2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术后2d内血清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分析血清总胆汁酸在肝移植术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他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正常人血清TBA参考值为0~20μmol/L。20例肝移植受者术前血清TBA比对照组高(P〈0.01)。新肝180min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第2天继续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新肝期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第2天还较正常值高。[结论]血清TBA可作为判断植入肝脏存活的生化指标之一,协同其他生化指标用来监测肝移植患者的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对肺癌病人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0例肺癌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镇痛模式,观察组实施超前镇痛模式。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术后2h、4h、8h、24h、48h疼痛程度;同时观察术后拔胸腔引流管、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拔胸腔引流管时间及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前镇痛能显著改善肺癌病人开胸术后急性疼痛,能提高镇痛质量,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发作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8例COPD急性发作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BiPAP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持续低流量吸氧,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2、24小时后两组同期动脉血气及呼吸频率、心率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2小时后PaO2、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4小时后PaO2、PaCO2、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呼吸频率、心率改变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PaO2、PaCO2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iPAP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期并Ⅱ型呼吸衰竭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水平正压(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2年的48例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BiPAP呼吸机经面罩无创通气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鼻导管吸氧。两组均常规给予抗结核,抗感染,解痉,祛痰,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治疗,对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饱和度(SaO2),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进行观察。结果:BiPAP无创通气治疗24h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心率,呼吸频率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压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BiPAP无创通气治疗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面罩与鼻罩在无创呼吸治疗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将100例AECOPD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无创呼吸面罩治疗组(n=50),鼻罩治疗组(n=50)。观察两组疗效:血气24hPH、PaO2、PaCO2、总有效率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结果:面罩治疗组与鼻罩治疗组在疗效、血气指标、心率、呼吸及住院时间无差异,但在不良反应方面,鼻罩组明显较面罩组减少。结论:对于AECOPD并发有呼吸衰竭的患者,在临床上更易优先推广鼻罩在无创呼吸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与有创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有创(35例)和无创机械通气组(3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有创组机械通气2h后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5)、(7.23±0.02),(92.4±14.5)、(51.3±9.4)mmHg,(56.0±7.7)、(82.6±8.1)mmHg,(10.5±1.1)、(8.5±1.2)分、(110±12)、(131±19)次/min,(26±4)、(35±8)次/min,P〈0.05或P〈0.01];而无创机械通气组仅PaO2、心率、呼吸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分别为(78.6±8.8)、(53.1±8.9)mmHg,(110±24)、(128±23)次/min,(26±5)、(36±9)次/min,P均〈0.05],6h后pH、PaCO2、GCS才明显改善[分别为7.35±0.03、7.25±0.01,(59.0±6.3)、(79.8±7.0)mmHg,(10.6±2.0)、(8.5±2.5)分,P〈0.05或P〈0.01]。有创与无创机械通气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4)、(14±4)d,t=1.102]、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68±25)、(170±23)d,t=1.214]、ICU病死率[分别为(22.8%(8/28)、21.6%(8/37),x2=0.016]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有创机械通气组可以更快地改善病情,无创机械通气组部分患者需要气管插管,但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病死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对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40例机械通气并发胸腔积液的危重患者,比较胸腔积液引流前及引流24h后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胸腔积液引流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较引流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胸腔积液引流后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平台压(Ppause)、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较引流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引流胸腔积液可以明显改善通气和换气功能,并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影响BIS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机械通气患者BIS值的相关因素。方法:42例机械通气患者,BIS模块连续监测镇静深度48小时,记录患者镇静前后、每隔16小时的呼吸循环指标,BIS值、SAS评分,建立混合线形统计模型,评价BIS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PaO2、SPO2、FiO2等均对BIS值无影响,仅有PaCO2和SAS评分与BIS相关(P〈0.05)。结论:BIS模块监测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BIS值的变化与患者PaCO2及SAS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BiPAP)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方法:2009年5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Ⅱ型呼吸衰竭患者30例,在常规抗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等治疗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前及治疗后48h复查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后48h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氧分压(P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则明显下降,(P0.05)。结论:早期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安全有效,细致周密的护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物理疗法对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氧合的影响。方法:将8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人工空心掌拍左右肺部组(对照组)与振动拍左右肺部组(实验组),每组40例。于撤机2h后采用不同的物理方法治疗,并在各时段记录当时的FiO2、氧合指数(0I)、动脉血氧分压/肺泡氧分压(PaO2/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指数(RI)。结果:于体外循环前、撤机后2,6,12,24h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的FiO2、OI、PaO2/PAO2、A—aDO2、PaCO2、RI,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于撤机2h后采用振动排痰机进行物理治疗可以改善婴幼儿术后的肺氧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病人振动排痰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振动排痰法,对照组采用手工叩击排痰法,1周后比较两组病人呼吸、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两组病人在R、SaO2、PaO2、PaCO2以及住ICU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动排痰用于机械通气病人明显优于手工叩击排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