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预防方面已有大量研究,如:持续声门下分泌物吸引(continuous aspi-ration of subglottic secretion,CASS)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曾定芬等报道,采用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一旦口、鼻腔分泌物下滑到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可立即吸除,从而使VAP发生率降低。目前持续吸引方法均采用中心吸引系统连接吸引,但该方法无法保持稳定的负压:若吸引负压过大,气管黏膜堵塞吸引口;若吸引负压过小,影响吸引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法在ICU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入住ICU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104例,按入院序号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声门下间断吸引、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观察两组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例数,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结果:B组2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及呛咳和吸引管堵管例数明显少于A组(P<0.05),B组VAP发生时间明显延缓于A组(P<0.05)。结论:对ICU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实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方法,不仅能够达到清除气囊上方滞留物的目的,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 人工气道的建立损害了口咽部及下呼吸道的生理保护屏障,使含有大量细菌的口咽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积聚在声门下和气管套管气囊之间,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抑制口腔内细菌的黏附和生长,杀灭多种致病菌。目的 研究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对VAP及其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入住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及综合ICU需行经口人工气道建立和机械通气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0.9%氯化钠溶液冲洗引流组(A组)60例和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引流组(B组)6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下,A组每隔6 h使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B组每隔6 h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冲洗并持续负压吸引。观察终点为机械通气开始后第14天。分析两组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致病菌及耐药性。结果 B组VAP发生率低于A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短于A组(P<0.05)。第3、6、9、12天,B组声门下滞留物细菌培养菌落数均少于A组(P<0.05)。B组VAP患者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低于A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MDR)、泛耐药(XDR)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进行声门下冲洗引流可以明显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限制级抗生素使用时间、声门下滞留物中的菌落数,还能明显减少VAP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致病菌及耐药性,可作为VAP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定期监测并调节气囊压力联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我院ICU在有创机械通气中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不监测气囊压力;观察组在持续声门下吸引基础上,予定期监测并调节气囊压力。比较两组患者在VAP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天病死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VAP发生率更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更短,存在统计学意义。28天病死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较单纯进行声门下吸引,监测并调节气囊压力联合声门下吸引能够进一步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ICU内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72例,根据VAP发生情况分为VAP组31例和非VAP组41例,分析VAP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VAP发生率为43.06%。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评分(APACHE)Ⅱ评分、肺部原发病、机械通气时间、口腔护理(口护)方式、声门下吸引是VAP发病的相关因素(χ2=5.513~16.3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肺部原发病、机械通气时间、口护方式及声门下吸引均是VAP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48~16.371,P<0.05)。结论 ICU内V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VAP发生。  相似文献   

6.
夏玲霞  李敏  陈琳 《安徽医学》2014,(8):1165-116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以下简称气切)导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在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是否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气切进行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分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下称观察组)和非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下称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组黏膜出血及刺激性咳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住ICU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患者入住ICU时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对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②方法:将ICU91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对照组为不持续行声门下吸引组.记录声门下引流量、VAP发生情况、MV时间.③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为27.1%,发生时间(10.3±3.2)天;对照组VAP发生率为44.2%,发生时间(6.0±3.5)天.对照组发生VAP的患者下呼吸道标本革兰阳性球菌比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发生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延长(P<0.05).④结论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减少和延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2年1月入住急诊科和ICU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2例,使用普通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研究组28例,使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4d,比较两组VAP的发生率:比较机械通气14d内两组出现的VAP患者及VAP平均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机械通气14d,对照组发生VAP11例,发生率为50.0%;研究组发生VAP6例,发生率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9.9d;研究组VAP平均发生时间为12.5d,研究组VAP发生时间比对照组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自制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能降低VAP发生率和推迟VAP发生时间,能有效预防VAP。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间歇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72例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吸引鼻腔、口腔滞留物,观察组进行间歇声门下分泌物吸引冲洗。比较2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MV时间及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驻留时间。结果: 观察组MV时间、ICU驻留时间、VAP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VAP发生时间明显迟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间歇声门下吸引可缩短MV时间,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选择54例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观察组26例)和普通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28例)。记录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观察组声门下吸引含菌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VAP发生率(15.4%)比对照组(42.9%)的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降低声门下气囊上区含菌量和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1日-2012年6月1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需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MV)的18岁以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入ICU前已建立人工气道或MV时间不足48h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CASS组(A组)和不行声门下吸引组(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VAP发生时间及例数,CASS组声门下7d内引流量,以及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共96例患者入选,A组51例,B组45例。A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10),两组患者MV 7d内VAP发生率具有更显著的差异(P=0.007),MV 7d后VAP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856)。A组患者VAP发生时间较B组延迟(P=0.000)。两组患者病死率无显著差异(P=0.777)。CASS组内VAP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发生VAP者(P=0.040),发生VAP患者声门下7d内平均引流量明显少于未发生VAP者(P=0.000)。结论:有效的CASS可降低MV患者VAP发生率,尤其是早发VAP发生率。CASS可使MV患者VAP发生时间延迟,对MV患者病死率无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术预防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50例实施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管插管,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留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比例和VAP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维持时间以及留住ICU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VAP发生率以及VAP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术能够有效预防机械通气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71-175
目的 研究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综合ICU病房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的8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间断声门下吸引法清除囊上滞留物,试验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清除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患者囊上滞留物吸引量、VAP发生率、呛咳、囊上分泌物含菌量、气道黏膜受损出血及吸引管堵塞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VAP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9,P=0.000);试验组患者囊上分泌物分离出细菌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2,P=0.011);试验组患者呛咳、吸引管堵塞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囊上滞留物吸引量平均为(52.23±7.08)mL/d,较对照组(45.02±7.27)m L/d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肉眼可见血性液体、隐血试验阳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声门下灌洗法较常规吸引法更有效清除气囊上滞留物,进而减少呛咳、吸引管堵塞相关并发症,降低VAP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探讨其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将预期接受机械通气>48h患者分为声门下导管组(A组)、常规气管导管组(B组)。A组置予声门下分泌物引流且每隔2~4h行生理盐水冲洗,B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及相对危险度。【结果】A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内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均短于B组。A组与B组VAP发生率为16%和51.85%,早发性VAP发生率为4%和1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持续声门下吸引联合间断冲洗可降低VAP发生率。护理的重点是保持声门下引流的通畅,保持恒定合适的负压,做好气囊及口腔的管理,密切观察并发症以及做好清醒患者的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分成两组,实验组40例,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了口腔冲洗方法进行口咽部护理,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比较,采用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的方法进行口咽部及人工气道护理后,VAP的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门下吸引联合口腔刷洗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和缩短机械通气患者的上机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将预计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间歇声门下吸引组(实验组)和常规人工气道护理组(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一周内VAP发生率,痰培养阳性例数、菌株种类、病死率。结果一周内VAP发生率,实验组(11.3%)低于对照组(34.6%),两组差异显著(P<0.05);声门下气囊上区细菌阳性率,实验组(17.5%)低于对照组(43.6%),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气囊上细菌数量、降低一周内VAP发生率,同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减少气囊上方细菌向下呼吸道移位的数量及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81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持续声门下吸引组)41例,B组(对照组)40例,插管后每天同时采取每例声门下滞留物、下呼吸道内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两组细菌培养结果和VAP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7天后A组细菌培养阳性率22.0%低于B组62.5%(P<0.01);A组VAP发生率7.32%,B组40.0%(P<0.01).结论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气囊上方细菌数量及气囊上方细菌向下呼吸道移位,进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外伤痛人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情况.方法 选自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92例,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CASS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6例.A组病人采用可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B组病人采用普通气管插管,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口咽部、声门下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的致病菌具有一致的比例,但略有差异,其中A组G+菌发生率13.04%低于B组的32.61% (x2=4.9980,P<0.05);MV后15 d内,A组发生VAP的比例(13.04%)比B组(41.31%)要显著少(x2=9.2824,P<0.01),A组发生VAP的中位时间及四分位间距显著较B组晚.结论 持续声门下吸引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25例VAP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未发生VAP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呼吸机应用时间、胃内容物反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声门下吸引、营养状态、应用镇静剂、意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年龄、呼吸机应用时间、胃内容物反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声门下吸引、营养状态、应用镇静剂、意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因素分别为:年龄≥70岁(OR=4.20,95%CI:1.22-28.56)、呼吸机使用时间长(OR=3.89,95%CI:1.45-27.67)、胃内容物反流(OR=3.54,95%CI:1.33-20.28)、应用质子泵抑制剂(OR=3.15,95%CI:1.09-17.34)、未进行声门下吸引(OR=2.88,95%CI:1.67-15.78)。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复杂,通过加强老年患者的营养支持、尽量缩短呼吸机时间、体位管理、减少抗酸剂的使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等措施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