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表柔比星联用右丙亚胺和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分为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4周期,通过监测各时期心电图异常率、心脏彩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SF)来评估心脏功能。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心电图异常率最高,右丙亚胺组、多柔比星脂质体组均能明显降低心电图异常率,且从化疗后1周期就显示出心脏保护作用;而LVEF及SF的变化在三组患者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柔比星化疗时加用DEX或者使用多柔比星脂质体对减轻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行蒽环类药物化疗乳腺癌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行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阿霉素进行术后辅助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维持30min,并右丙亚胺的配置浓度为阿霉素的10倍,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左室射血分数及不良反应。结果自治疗4周开始,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脱发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丙亚胺能提高行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心脏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蒽环类药物急性心脏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彦芝  姜达  刘凤玲  田薇  李清华  李莉 《河北医药》2011,33(12):1824-1825
目的 观察综合心电图、血浆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多种方法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2例乳腺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前、第1周期化疗后、及化疗总疗程结束后1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检查心电图,检测cTnI、BNP水平及LVEF,分别比较不同时间点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蒽环类药物治疗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cTnI、BNP升高,LVEF下降,化疗早期心电图、BNP发生改变(P〈0.05),多疗程化疗后可出现cTnI、LVEF的改变(P〈0.05)。结论心电图、cTnI、BNP、LVEF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不同时间综合监测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害,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3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蒽环类药物常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右丙亚胺,观察两组患者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及超声心动图中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化疗患者主要表现出ST-T异常和心律失常,且超声LVEF下降。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对照组LVEF值下降大于10%患者的有3例(20.00%),而观察组仅1例(6.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下降幅度及肌钙蛋白水平上升幅度均较对照组小(P<0.05)。结论应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心脏毒性较常见,右丙亚胺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32):4562-4564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用于蒽环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女性乳腺癌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C、D组,各30例。A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75 mg/m2+氟尿嘧啶500 mg/m2+阿霉素60 mg/m2(CAF)方案化疗,ivgtt;B组患者在CAF方案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50 ml,qd,ivgtt;C组患者在CAF方案基础上给予右丙亚胺60mg/m2,化疗前30 min快速ivgtt;D组患者在CAF方案基础上给予等剂量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3周为1个周期,共化疗4个周期。观察化疗前后患者心电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肌钙蛋白T(cTnT)、B型利钠肽(BNP)及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治疗后,B、C、D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LVEF值、cTnT值、BNP值较A组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与B、C组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D组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右丙亚胺对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的患者101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0)。2组患者均接受EC方案8周期,并于化疗前予右丙亚胺预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25 mg,q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qd。化疗前及化疗8周期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峰与左心房收缩期充盈峰比值(E/A);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损伤标记物血清肌钙蛋白I (cTnI);ELISA法检测炎性标记物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IL-6)。结果:化疗8周期后,2组LVEF、E/A较治疗前均降低(对照组:t=10.84、3.104;观察组:t=4.318、2.109,均为P<0.05);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LVEF、E/A明显降低(t=2.707,P<0.01);2组LVEDD较治疗前均增加(对照组:t=7.482,观察组:t=3.351,均为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LVEDD明显增加(t=4.699,P<0.01)。化疗8周期后,2组cTnI、IL-1β、IL-6较基线水平均明显上升(对照组:t=5.385、4.948、11.82;观察组:t=3.434、3.505、7.664,均为P<0.01),对照组较观察组cTnI、IL-1β、IL-6上升更明显(t=2.265、2.330、4.422,均为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右丙亚胺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应用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丙亚胺在治疗蒽环类药物诱发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65岁男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a)患者静滴蒽环类药物后,左手背出现红肿、疼痛,先后给予硫酸镁外敷、芦荟外敷、土豆外敷,无效,后静脉注射右丙亚胺治疗(500mg,连续5d);38岁男性MDS转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给予蒽环类药物后左手背出现红肿、疼痛,即静脉注射右丙亚胺治疗(500mg,连续5d)。临床随访(1个月)评定疗效。结果第1例应用右丙亚胺后4d疼痛减轻,7d红肿消退;第2例给予右丙亚胺治疗次日疼痛减轻,3d红肿消退。2例患者除局部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外,手及前臂功能无影响。结论右丙亚胺治疗蒽环类药物诱发静脉炎行之有效,尽早应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中脑钠肽(BNP)与蒽环类药物累积量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淋巴瘤患者30例,统计患者所用蒽环类药物的累积量,检测患者血清中的BNP值,分析血清中BNP与蒽环类药物累积量的相关性。结果:蒽环类药物累积量为0~950mg,血清中BNP为5~1276pg/ml,蒽环类药物累积量与血清中BNP无线性相关(P〉0.05)。结论:不能推荐使用血清中BNP来检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累积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翟仙玲  杨辉 《贵州医药》2023,(10):1574-1575
目的 探究环磷腺苷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疗效及对患者脑利钠肽(BNP)、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慢性心衰患者9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通方法进行用药,观察组则应用环磷腺苷和沙库巴曲缬沙坦结合用药,比较两组用药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SD、LVEDD、BNP、RDW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环磷腺苷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CTnI联合心肌做功(Tei)指数评价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常规TAC方案(多西紫杉醇+吡喃阿霉素+环磷酰胺)加右丙亚胺,对照组采取常规TAC方案加安慰剂治疗.采用血清CTnI联合Tei指数评价化疗前后的心脏毒性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Tei指数随化疗周期的增加均有所增加,且观察组的Tei指数增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4周期化疗后,观察组的CTnI为(0.25±0.1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32±0.11)μg/L (P<0.05).结论 蒽环类药物在第1次应用时就对心脏就能产生明显毒性,使用右丙亚胺能够起到保护作用,CTnI联合Tei指数能够更早、更敏感地评价蒽环类化疗药物对患者心脏的早期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120例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B组、C组、D组的患者分别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右丙亚胺及中药注射剂联合右丙亚胺,共治疗4个周期(28天一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的定性检测。结果治疗后,D组异常心电图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A、B、C三组(P分别为0.02,0.04,0.04),但是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7,0.77,1.00);A、B、C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D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是显著高于A、B、C三组(P=0.00);A、B、C、D四组间异常心肌肌钙蛋白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结论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疗效与右丙亚胺相当,且与右丙亚胺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黄芪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对阿霉素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用右丙亚胺对比研究。方法:120例采用含阿霉素化疗方案首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组:右丙亚胺组;B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C组:右丙亚胺与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D组:右丙亚胺与黄芪注射液及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A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静脉输注,B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黄芪联合治疗,C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与华蟾素联合治疗,D组常规化疗前给予右丙亚胺、黄芪及华蟾素联合治疗,共4个周期。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射血分数(EF)。结果:经4个周期治疗后,D组无论是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还是CK-MB、cTnⅠ、LVIDD、EF与另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 0.05);而A、B、C 3组间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CK-MB、cTnⅠ、LVIDD、EF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黄芪和华蟾素注射液联合右丙亚胺可减低阿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作用,优于单用右丙亚胺。  相似文献   

13.
万文婷  宋建平 《安徽医药》2012,16(5):630-634
目的比较在不同的心室起搏百分比下右室心尖部起搏的患者对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而接受DDD或VVI起搏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植入DDD型起搏器44例,植入VVI型起搏器16例。根据最终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将其分为三组:A组Cum%VP60%(20例),B组Cum%VP≥60%~100%(20例),C组Cum%VP=100%(20例)。通过观察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6MWT)、监测血浆BNP的变化、QRS时限的变化及常规二维超声,评价不同起搏百分比对心功能影响。采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室间隔及左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的收缩达峰时间(Ts)并计算其标准差(Ts-SD)及脉冲多普勒采集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计算从QRS起始到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出现时间,评价心室同步性。结果三组患者阈值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12月后三组QRS时限及BNP均较术前增加,而活动耐量均较术前下降,其中A组QRS波时限增量及BNP增量均小于B、C组,C组活动耐量下降程度大于A、B组,12个月后三组患者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扩大(P0.05),E/Ea较术前增加,射血分数减少(P0.01),其中C组射血分数下降程度大于A、B组(P0.01);与B、C组相比,A组患者Ts与PPEI-APEI较小(P0.05)。结论右室心尖都起搏时,随着Cum%VP的增加,心功能恶化程度及心室的失同步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氨磷汀减轻表阿霉素心脏毒性反应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氨磷汀对乳腺癌表阿霉素化疗的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均采用CEF化疗方案化疗,观察组化疗同时加用氨磷汀,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心电图、心肌酶谱以及LVEF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心电图异常率,CK、CMKB水平及LVEF无差异,化疗后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CK、CKMB低于对照组。结论:氨磷汀能降低表阿霉素化疗的心脏毒性,适合在表阿霉素化疗过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万力  徐华  冯建营  万于华  刘季春 《中国药房》2008,19(14):1088-1089
目的:研究血凝酶预防食管癌术后出血的效果。方法:80例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20例)术中、术后应用常规剂量血凝酶;B组(20例)术后应用加倍剂量血凝酶;C组(20例)术后应用常规剂量血凝酶;对照组(20例)术后应用止血敏和止血芳酸。观察术后6、24h引流量及总量。结果:A、B、C组术后6、24h引流量及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A、B组术后6、24h引流量及总量均少于C组(P<0.05)。A组与B组术后6、24h引流量及总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血凝酶,止血效果好、安全。  相似文献   

16.
周磊  严金川  于文敏 《安徽医药》2014,(12):2363-236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脑钠肽( 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方法将60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予严格控制血糖并给予抗心衰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 · d-1)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血浆脑钠肽前体检氨基端片段(NT-proBNP,简称BNP)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结果12周后所有患者LVDd、LVEF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降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LVDd:(-0.7±2.2) vs (-1.5±1.5),P=0.779;LVEF:(0.6±1.4) vs (0.3±1.5),P=0.589]。治疗组较对照组的LDL-C、BNP及hs-CRP的降低幅度均有显著增加[LDL-C:(-1.77±0.29) vs (0.04±0.24),P=0.000;BNP:(-360.5±414.0) vs (-15.1±217.3),P=0.008;hs-CRP:(-0.84±0.65) vs (-0.17±0.40),P=0.002]。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炎症介质及脑钠肽水平,提示该药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贝那普利对植入VVI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置入VVI起搏器心功能Ⅰ~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贝那普利10mg,1次/d,术前测2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重新测定两组患者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2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及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前2组LVEF、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3年LVEF均较术前降低、BNP水平均较术前升高.试验组患者LVEF降低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BNP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那普利能降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心脏功能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及左卡尼汀。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浆脑利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内径(LVEDD)。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CRP、BNP水平显著下降,LVEF、LVEDD明显改善(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治疗组CRP、BNP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均P〈0.05),LVEF、LVEDD改善较对照组明显,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RP、BNP水平差异及LVEF、LVEDD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但6min步行试验行走距离显著延长(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CRP、BNP水平,发挥抗感染作用,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阿托伐他汀联合左卡尼汀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耗氧,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9.
代大顺  曾垂义 《中国药房》2011,(28):2610-2612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脑利钠肽(BNP)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Ⅱ~Ⅳ级),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螺内酯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螺内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螺内酯(20 mg,qd,6个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测血清RAAS活性、BNP、血K+及血清醛固酮(ALD)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螺内酯组治疗后血浆肾素(PR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无显著变化,而ALD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螺内酯组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K+水平升高(P>0.05)。结论:小剂量螺内酯通过拮抗ALD和降低BNP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挥作用,有效控制患者RAAS和BN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