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下肢深静脉疾病的关系.方法 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将人群分成肥胖组(BMI> 30 kg/m2)和正常组( BMI< 25 kg/m2),肥胖组22例(44条肢体),正常组24例(45条肢体).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2组人群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股静脉内径、股静脉峰值流速、平均流速和最低流速.结果 肥胖组股静脉内径(10.4±1.3) mm>正常组(7.1±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静脉峰值流速和最低流速间差值(8±3) cm/s<正常组(11 ±5)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肥胖组静脉剪切应力(0.30 ±0.09) dyn/cm2低于正常组(0.50±0.17) dyn/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腰臀比、腰围和股静脉峰值流速和最低流速之间差值、剪切应力分别呈负相关,腰臀比、腰围和股静脉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肥胖组与正常组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表现显著不同,肥胖是导致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静脉血栓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对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A组行头颈心一站式扫描,B组分别行常规冠状动脉CTA及头颈部血管CTA扫描。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及客观评价;主观评分采用3分法,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中段、颈总动脉近分叉处、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血管的平均SNR及其相对于脊柱旁肌肉的CNR。记录2组CTA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6,P=0.283),SNR及CNR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828、0.761,P=0.104、0.089)。2组间CTA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51,P=0.621),但A组较B组扫描时间更短[(1.30±0.12)s vs (4.08±0.69)s,t=-2.831,P=0.006],DLP[(146.03±13.05)mGy·cm vs (1 935.04±134.12)mGy·cm,t=-6.743,P0.01]及ED[(0.88±0.32)mSv vs (9.62±1.64)mSv,t=-4.056,P0.01]更低。结论对AS患者,双源CT头颈心一站式扫描技术能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头颈动脉图像,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体型是否会影响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的发病率和程度。方法将196例VC患者和48例非VC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身高、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根据身高将患者分为170cm组、170cm~组和≥180cm组,根据体质量分为60kg组、60kg~组、70kg~组和≥80kg组,根据BMI分为过轻组(18.50)、正常组(18.50~24.00)、超质量组(24.00~)和肥胖组(28.00),比较各组的精索静脉内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身高为(174.92±5.91)cm vs (174.21±5.93)cm、体质量为(72.78±11.54)kg vs (75.81±11.11)kg,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的BMI小于对照组(23.61±3.49 vs 24.98±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C患者中,各身高组、各体质量组、各BMI组的精索静脉内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MI小是VC的危险因素,而身高、体质量不影响VC的发病。身高、体质量、BMI等体型因素均不影响VC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前置与后置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前置心电门控(前门控)与后置心电门控(后门控)64排螺旋CT(64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探讨前门控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平均心率分别为(61.67±7.29)次/分和(65.83±8.44)次/分,分别进行64 MDCT前、后门控冠状动脉扫描;采用t检验对两种扫描方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值分别为(3.54±0.66)分和(3.5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与后门控两组有效放射剂量均值分别为(2.40±0.12)mSv和(9.97±1.0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门控低于后门控76.00%。结论心率在一定范围内时(〈70次/分),64 MD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诊断质量与后门控具有一致性,且前门控可明显降低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用于定位体质量指数(BMI) ≤ 22 kg/m2患者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招募53例BMI ≤ 22 kg/m2的肺结节患者(共66枚肺结节)行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根据CT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25例32枚肺结节)及低辐射剂量组(B组,28例34枚肺结节),以B组此前常规剂量CT图像为其对照组(C组)。采用5分制对A、B组CT图像质量进行评分,以3分制评价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状态。比较A、B组患者一般资料、肺结节位置、类型、CT值、最大径、图像质量评分、穿刺次数、并发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等,比较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评分、结节最大径及CT值。结果A、B组患者一般资料、肺结节位置、类型、CT值、最大径、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4(3,4)]低于A组[5(4,5)](P<0.05)但均 ≥ 3分,可满足穿刺定位需求。B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A组(P均<0.05)。B、C组图像显示肺结节评分、结节最大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低剂量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可用于定位BMI ≤ 22 kg/m2患者肺结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影响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像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8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2例),其中男55例,女17例,年龄21~80岁,平均56.9±12.0岁,收集病程、压迫节段、术前/术后1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术前Cobb角、压迫节段内致压物最大径、有效颈椎管率、平均压迫率、脊髓横切面积、脊髓椎管占有率以及术后脊髓漂移距离、JOA改善率等相关资料。根据JOA改善率将患者分为:预后优良组(改善率≥50%)58例和预后非优良组(改善率50%)14例。运用单因素、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影像学参数等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选取尤登指数最大的数值作为划界值,明确预后相关因素临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优良组术前Cobb角12.81°±4.27°,有效颈椎管率(33.71±9.87)%,脊髓漂移距离3.38±0.62mm,致压物最大径3.83±0.83mm,脊髓椎管占有率(64.02±7.74)%,与预后非优良组术前Cobb角9.68°±4.00°,有效颈椎管率(22.86±8.78)%,脊髓漂移距离2.13±0.75mm,致压物最大径5.38±1.01mm,脊髓椎管占有率(69.21±9.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相关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脊髓型颈椎病预后主要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致压物最大径诊断临界值为4.950mm(曲线下面积为0.875);脊髓漂移距离诊断临界值为2.625mm(曲线下面积为0.897)。结论:致压物最大径与脊髓漂移距离是颈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当致压物最大径超过4.950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较差,术后脊髓漂移距离低于2.625mm时,提示颈椎后路减压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 100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模式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行颌面部双源CT扫描,并随机分成100kV组和120kV组,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和背景噪声,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0.39±0.01)mSv]低于120kV组[(0.64±0.03)mSv,t=55.902,P<0.001]。与120kV组比较,100kV组的有效辐射剂量下降了39.06%。100kV组图像的背景噪声[(29.3±4.0)HU]高于120kV组[(26.5±3.4)HU,t=3.771,P<0.001],但二者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源CT低管电压扫描对图像质量无影响,而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一站式"复合("Hybrid")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经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35例冠心病病人在"一站式"复合手术室内接受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平均2.5支/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62±0.07.经胸骨下端小切口在不停跳状态下行左乳内动脉(LIMA)至前降支(LAD)旁路移植术.即刻冠状动脉造影证实LIMA-LAD通畅后同期对其他冠状动脉病变靶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 住院期间无出血再次开胸、卒中、围术期心梗、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死亡等发生.全组34例顺利行"一站式"复合手术,旁路移植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示吻合u通畅,LAD血运重建满意.1例PCI时因钝缘支夹层转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全组PCI治疗冠状动脉病变61处,其中6处病变行单纯球囊扩张冠状动脉成形术,其余部位病变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共62枚,平均1.8枚/例,置入支架的平均直径为(3.2±0.5)mm,每例病人支架的平均长度为37.3 mm.顺利进行"一站式"复合手术的34例病人呼吸机辅助平均(10.8±7.9)h,其中4例在术后即刻于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ICU滞留平均(33.6±33.0)h;24例病人未使用血液制品;术后恢复顺利.平均(9±3)天出院.结论 "一站式"复合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安全町行,尤其对合并高危因素病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有支架与无支架生物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行主动脉瓣置换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8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病人分为 2组 ,38例行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置换 ,30例对照组行有支架生物瓣置换。术前及术后 2个月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无支架组和有支架组病人术后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无支架组跨瓣压差 (18 0± 3 7)mmHg(1mmHg =0 133kPa)明显低于有支架组(33 7± 8 3)mmHg;左室射血分数 0 6 5± 0 0 5 ,明显高于有支架组 0 5 6± 0 0 8;左室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内径分别为 (3 8± 0 8)cm和 (4 5± 0 4 )cm ,明显低于有支架组 (4 2± 1 4 )cm和 (5 1± 0 9)cm ;无支架组瓣环内径 (2 2 1± 1 8)mm大于有支架组 (19 5± 1 7)mm。结论 无支架Medtronic生物瓣较有支架生物瓣具有较低的跨瓣压差和良好的血流动力学 ,能促进左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与左心室肥厚(1eft ventrieular hypertrophy,LVH)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50例,根据患者PTH水平分成L-PTH组(PTH300 ng/L)、H-PTH组(PTH300 ng/L)。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及临床生化检测,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超声结构及LVH发生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血压、脑钠肽、血红蛋白、血钙和血白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PTH组的透析时间、血磷均明显高于L-PTH组[(8,66±4,91)年比(5.4±5.73)年、(1.81±0.37)mmol/L比(1.51±0.32)mmol/L,P0.05]。H-PTH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均明显高于L-PTH组[(49.56±4.59)rmm比(45.84±5.65)mm、(32.44±4.26)mm比(29.6±5.00)mm、(11.12±1.45)mm比(10.16±1.41)mm、(144.29±31.82)g/m~3比(122.83±38.34)g/m~3,P0.05];2组的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射血分数均无统计学差异[(43.96±3.98)mm比(42.52±5.86)mm、(9.56±1.58)mm比(9.08±1.29)mm、(63.16±6.97)%比(65.72±6.67)%,P0.05]。H-PTH组的LVH发生率明显高于L-PTH组(72%比40%,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PTH水平与左室心肌质量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0.325,0.330,0.348,0.310,P0.05),而与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88,0.115,-0.210,P0.05)。结论MHD患者PTH水平增高可能是导致左心室肥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luency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治疗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主干癌栓导致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TIPS术。其中9例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急性出血,另2例为顽固性腹腔积液。TIPS术中采用Fluency覆膜支架建立肝内门腔分流道。测量支架置入前后的门静脉压力。术后随访1~18个月,分析疗效。结果 11例TIPS术均获成功,共置入21枚覆膜支架,直径8mm支架20枚,7mm支架1枚,支架长度4~8cm。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32.00±4.12)mmHg降至(11.82±3.09)mmHg(t=10.76,P0.001)。6例在术后1周出现不同程度肝性脑病,经口服乳果糖等内科处理后症状消失。9例急性出血患者术后出血停止,另2例顽固性腹腔积液患者术后腹腔积液明显减少。随访期间,超声提示支架血流通畅,无复发。9例因多器官衰竭于术后2~14个月死亡[平均(5.67±4.00)个月];另2例分别随访16及18个月仍存活。结论对门静脉主干癌栓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行TIPS术是可行的,可有效控制近期门静脉高压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治疗根据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划分的高风险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手术获益,并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6月至2013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外科共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11例冠心病患者,在初次择期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中,将同期伴有瓣膜、左心室或主要血管手术的患者剔除。其中52例患者行CABG,男39例、女13例,年龄(61.5±6.5)岁,159例患者行OPCAB,男104例、女55例,年龄(63.9±7.2)岁。根据EuroSCORE计算每例患者的手术死亡率的预测风险(PROM)分值,PROM≥6的患者进入高风险组。比较OPCAB和CABG患者的手术死亡率、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血管吻合的支数、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以及高风险组的30 d心血管事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术后心绞痛、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OPCAB组和CABG组患者的左主干病变相似,其中OPCAB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75±0.82)支,CABG组血管吻合的支数(2.83±0.58)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与CABG组在手术时间[(3.92±0.79)h vs.(6.83±1.53)h]、胸腔引流量[(983.14±802.39)ml vs.(1 620.40±879.32)ml]、输血量[(1 289.30±668.08)ml vs.(2 325.30±491.98)ml]、住ICU时间[(3.90±1.33)d vs.(5.08±1.78)d]、呼吸机辅助时间[(9.63±3.32)h vs.(13.76±3.79)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组30 d死亡率与CAB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vs.3.85%,P〉0.05)。高风险子组中的患者,30 d卒中发生率CABG相比较OPCAB的比值比(OR)为5.7(95%CI 1.28~25.09,P〈0.05),30 d心血管事件和术后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 OPCAB与CABG在生存率和血管吻合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相对于CABG,OPCAB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量与输血量及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上都具有优势。在基于EuroSCORE评分的高危患者中,OPCAB相对于CABG更有利于短期卒中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受检者体质量指数(BMI)并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CTCA)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20例CTCA受检者,根据不同BMI将其分为4组,A组(BMI≤21kg/m^2)、B组(21kg/m^2〈BMI≤24kg/m^2)、C组(24kg/m^2〈BMI〈28kg/m2、D组(BMI≥28kg/m^2),每组各30例。预设A组、B组、C组、D组管电流分别为100、150、200、250mAs,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之后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分别进行标准滤波反投影(FBP)、iDose^4-3、iDose^4-5重建。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4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测量图像的客观噪声。记录4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有效剂量(ED)。结果各组中3种重建图像的客观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FBP相比,iDose^4-3和iDose4-5的图像客观噪声分别平均降低23.11%和35.61%,且应用iDose^4-3和iDose^4-5重建算法获得的CTCA图像主观评分≥3分的比率高于FBP(P〈0.05),但iDos4-3和iDose4-5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受检者ED均值分别为(1.36±0.10)mSV、(1.98±0.10)mSV、(2.67±0.21)mSV和(3.33±0.24)mSV。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根据受检者BMI采用不同扫描参数,可有效减低CTCA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重指数(BMI)对广西防城地区男性血清PS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健康体检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并计算BMI,静脉血血清检测PSA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2)、正常(BMI 18.5~22.9 kg/m2)、超重(BMI 23.0~27.4 kg/m2)、肥胖(BMI≥27.5 kg/m2)4组;进一步按年龄分为20~29、30~39、40~49及≥50岁4组,方差分析分别比较各BMI组内PSA水平差异。结果:符合标准、资料完整者2 397例,年龄(37.4±11.0)岁,BMI(23.3±3.4)kg/m2,PSA(0.98±0.93)μg/L。各BMI组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年龄组按照BMI分组比较,除≥50岁年龄组外,其余3组中PSA水平均随BMI增加而降低,但仅30~39岁和40~49岁年龄组内各BMI组别间的PS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SA随着BMI的增加而降低,这种趋势在中青年人群中比较明显。因此针对中青年群体,在依据PSA水平判断是否需要取前列腺组织行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时,更有必要考虑B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部分切除对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03-2012年间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均予以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按简单单双号法将患儿分为部分切除组(77例)和单纯切开组(76例),分别于术中进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或仅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及排粪控制功能的差异。结果部分切除组患儿较单纯切开组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1.3%(1/77)比11.8%(9/76),P〈0.05]、小肠结肠炎[2.6%(2/77)比13.2%(10/76),P〈0.05]、吻合口狭窄[3.9%(3/77)比22.4%(17/76),P〈0.01]及腹胀[10.4%(8/77)比25.0%(19/76),P〈0.05]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两组术后1年排粪控制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elly评分:5.1±0.5比5.2±0.6,P〉0.05)。结论与单纯切开直肠后壁肌鞘相比,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能明显降低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直肠肌鞘内感染、腹胀、吻合口狭窄和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同时并不会加重术后远期排粪控制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改良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改良Bentall手术)j在Stanford A3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及其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13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共对54例Stan-fbrd A3型主动脉夹层(根据孙立忠的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原则)患者施行了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其中男41例、女13例,年龄21~73岁;Bentall手术12例,Bentall+右半弓置换手术14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2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54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施行传统Bentall手术;B组:1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即在传统Bentall手术的基础上,对窦部直径小于45mm、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不明显的患者采用“城门洞”法冠状动脉开口吻合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转归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窦部直径明显大于B组[(52.11±3.62)mm vs.(40.72±2.67)mm,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和住ICU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死亡4例,其中A组2例,B组2例,两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2/36)VS.11.11%(2/18),P=0.462];2例因无法控制的渗血、1例因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因急性肺梗塞死亡。随访48例,随访时间3个月,失访2例。随访期间有48例患者复查CTA(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主动脉根部未见假性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开口未见动脉瘤或狭窄。结论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时需要行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对于窦部直径小于45mm、冠状动脉开口移位不明显的患者,可以施行改良Bentall手术,即“城门洞”法冠状动脉开口吻合技术,其技术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197例cABG术后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CABG术后按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否有移植血管狭窄,将197例患者分为两组,狭窄组(n=87),非狭窄组(n=110)。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的87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血管狭窄,累及吻合口321处,其中远端吻合口305处,近端吻合口16处。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远端吻合口吻合于右冠状动脉系统、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应用大隐静脉桥和非体外循环CABG等因素与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OR=3.654)、血脂异常(OR=2.625)、靶血管狭窄〈70%(OR=1.763)、靶血管管径〈1.5mm(OR=1.337)、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OR=1.694)和大隐静脉桥(OR=1.652)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血脂异常、靶血管狭窄〈70%、靶血管管径〈1.5mm、远端吻合口位于右冠状动脉系统和大隐静脉桥是CABG术后移植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2mm曲卡行膀胱造瘘制造低压膀胱在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患者35例,其中行膀胱造瘘者20例(造瘘组),未行造瘘者15例(对照组).总结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麻醉ASA分级、前列腺体积、术前PSA、术中血红蛋白下降值、手术时间、术中中心静脉压、输血率、术后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造瘘组记录膀胱造瘘管留置时间.结果 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和术前PSA均无统计学差异;造瘘组术前前列腺体积45~249ml,平均(107±52)ml,对照组术前前列腺体积24~126 ml,平均(65±31)ml(t=2.92,P< 0.05);麻醉ASA分级(Ⅱ/Ⅲ)分别为7/13和14/1(x2=9.84,P< 0.05).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造瘘组和对照组术中平均中心静脉压分别为(4.7±2.6) cmH2O和(7.6±4.2) cmH2O(t=2.56,P< 0.05);留置导尿时间分别为112.9(64.2)h和184.5 (23.4)h(Z=3.13,P< 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5 (1.8)d和9.0(3.0)d(Z=2.77,P<0.05);造瘘组膀胱造瘘管留置时间为68.4(65.8)h.两组术中血红蛋白下降值、手术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和输血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12 mm曲卡膀胱造瘘制造低压膀胱联合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可使膀胱保持低压状态,降低手术时患者的中心静脉压,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前房穿刺术(ACP)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急性发作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53只眼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非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4例26只眼和药物组24例27只眼,观察治疗后眼压下降情况及眼压下降至21 mm Hg(1 mm Hg=0.133 kPa)所用时间和用药种数、房角开放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0.5、1、2、4、8、12 h眼压分别为:治疗组(10.4±3.8)mm Hg、(11.3±4.1)mm Hg、(11.9±3.6)mm Hg、(16.5±4.6)mm Hg、(17.2±3.3)mm Hg、(16.9±4.4)mm Hg。药物组(40.7±4.4)mm Hg、(36.3±4.8)mm Hg、(25.4±4.8)mm Hg、(18.7±6.6)mm Hg、(20.2±2.9)mm Hg、(17.3±4.1)mm Hg。治疗后0.5、1、2 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92,17.539,8.573。P<0.01)。眼压下降至21 mm Hg所用时间:治疗组30 min内全部降至21 mm Hg以下,药物组为1~12 h,平均6.73 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眼压下降至21 mm Hg用药种数:治疗组平均(1.15±0.50)种,药物组(3.87±0.33)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1,P<0.05)。房角开放范围>180°治疗组为88.46%,药物组74.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13,P<0.05)。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内炎症反应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药物降低AACG急性发作时眼压所用时间长。ACP联合LPI治疗迅速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9±15)岁;改良Morrow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0±18)岁。改良Morrow术是在经典Morrow手术的基础上,扩大室间隔的切除范围,切除范围由经典的2~3cm扩大达到5~6cm,向下切除范围由经典的单纯室间隔基底部扩大到心尖部;同时根据二尖瓣的结构情况,进行二尖瓣乳头肌松解、二尖瓣前叶横向折叠成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前术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差异。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通过经典Mor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经典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10±3.64)mm vs.(17.38±4.39)mm]、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33.08±101.68)mm/s vs.(248.46±101.88)mm/s]、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8.57±40.16)mmHg vs.(4.29±21.52)mmHg]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5.04±7.05)mm vs.(18.38±6.5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14.83±83.33)mm/s vs.(159.72±60.84)mm/s,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7.94±29.16)mmHg vs.(17.56±9.39)mmHg,P〈0.05]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变化程度较经典Morrow患者更明显[(74.25±27.91)mmHg vs.(34.63±30.66)mmHg,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效果优于经典Morrow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