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胰腺损伤引起术后胰瘘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的11例医源性胰腺损伤引起术后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医源性胰腺损伤认识不足致术中漏诊、未建立充分有效的引流及感染因素是引起术后胰瘘的主要原因。B超、CT和淀粉酶测定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早期发现并采用综合治疗是提高术后胰瘘治愈的关键。本组11例都经及时诊治,其中9例非手术方法治愈,2例行手术治愈,无1例死亡。出院后平均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无胰瘘、假性囊肿、脓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医源性术后胰瘘重在预防,早期诊治是提高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2.
胰腺损伤手术后胰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胰腺损伤术后胰瘘的原因 ,笔者回顾分析 8年余收治的胰腺损伤 2 8例的临床资料 ,2 8例均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根据伤情决定。术后发生胰瘘 3例 ,发生率为 1 0 .7% ,2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愈 ,1例行二期手术治愈。提示正确的外科手术方式以及通畅引流是减少胰腺损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胰腺外伤术后胰瘘的防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胰瘘是胰腺外伤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在胰腺外科中.胰瘘是可能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因此也是外科医生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回顾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胰腺损伤术后并发胰腺外瘘12例(12/41,29.3%),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术后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胰腺中段切除术后胰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S  Shen BY  Deng XX  Peng CH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01-1205
目的 分析胰腺中段切除术对胰瘘发生的影响,并总结胰腺残端处理经验.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9年12月共40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的胰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MSP组)、恶性肿瘤4例.并与同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4例(PD组)和行胰颈体尾切除术的26例(EDP组)患者进行疗效及胰瘘对照分析.结果 MSP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2 min,明显短于PD组(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316 ml,明显少于其他两组(P<0.05).MSP组在术后营养状况、血糖控制方面均占优势(P<0.05).通过术后随访,MSP组患者的内外分泌功能保留更为良好,仅出现新发糖尿病1例,无需要补充胰酶病例,且无肿瘤复发.虽然MSP组胰瘘发生率最高(42%),但与PD组和EDP组相比,患者的总体住院时间并未延长;其胰瘘程度及胰瘘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另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胰腺中段的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胰腺中段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虽然双残端引起胰瘘发生率升高,但其显著的临床疗效降低了高胰瘘风险.合理的残端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胰瘘、假性胰腺囊肿是胰腺损伤术后两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4%和9%。我院收治1例胰腺损伤术后出现胰瘘、假性胰腺囊肿及两处肠内瘘患者,病情复杂。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发生胰瘘的14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共发生术后胰瘘14例,发生率18.4%。该14例胰瘘患者中12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有效率为85.7%,2例患者经二次手术治疗,其中1例患者死亡(7.1%)。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及术后对患者的恰当处理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预防胰腺切除术后胰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不同形式的胰腺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根治胰头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癌、进展期胃癌、结肠癌、胆囊癌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而胰腺切缘或吻合口瘘是胰腺切除术、尤其是PD术后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可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间8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病人的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等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胰瘘的19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行胰体尾切除术的83例病人中,术后并发胰瘘19例,发生率为22.9%,1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有效率为84.2%,2例病人行放射治疗后治愈,1例死亡,死亡率为1.2%。单纯缝扎和切割闭合器处理胰腺断端后胰瘘发生率分别为21.6%和23.9%。结论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术中正确处理胰腺断端及加强术后管理是预防胰体尾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胰瘘的治疗在于通畅引流、加强营养支持,并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胰瘘、假性胰腺囊肿是胰腺损伤术后两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4%和9%。我院收治1例胰腺损伤术后出现胰瘘、假性胰腺囊肿及两处肠内瘘患者,病情复杂。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车祸在当地医院以“脾破裂”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脾脏及胰尾部破裂,行脾及胰尾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腹痛、发热、切口感染及腹腔引流液增多,考虑“胰瘘”而转至我院。入院后多次引流管造影示:胰瘘、假性胰腺囊肿,囊腔与两处空肠相通。给予积极保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全胃肠外营养、抗感染、充分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应用生长抑…  相似文献   

10.
非手术治疗胰外瘘的体会: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非手术治疗胰外瘘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6年间18例胰外瘘患者行非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别分析其发病原因、非手术患者的选择标准、非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治疗后患者胰外瘘量的改变。结果 18例经非手术治疗后,胰液引流量逐渐减少,在1~8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拔除引流后无复发。除4例患者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胰外瘘可以相对减轻患者痛苦,临床可根据情况选择。  相似文献   

11.
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探讨(附3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7年11月间收治的胰腺损伤34例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并由手术确诊,16例有术后并发症,6例胰腺瘘,2例腹腔内出血,腹腔内感染2例,胆瘘1例,死亡4例。结论根据患者胰腺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有效的手术方案和术后通畅的引流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主胰管断裂的识别和定位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胰肠吻合中用Prolene线的连续缝合技术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经典术式,而胰腺空肠吻合口瘘(简称胰瘘)是PD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7年2月~2001年1月我们共施行PD36例,术后无1例胰瘘发生。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9例,年龄40~71岁,平均57岁。病程7~60天。胰头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8例,  相似文献   

13.
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治(附1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损伤的诊断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期间收治的16例闭合性胰腺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确诊5例,另11例在术中确诊。根据胰腺损伤的不同分级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无一例出现胰瘘,但出现胰腺假性囊肿1例,腹腔出血1例,腹腔感染2例,死亡2例。结论重视胰腺损伤的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时手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提高胰腺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管理的进步,胰腺手术术后病死率已3.5%,但其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约40%[1-2]。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仍然是困扰外科医师的难题。胰瘘(pancreatic fistula)是胰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生命[3]。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以及笔者经验对术后胰瘘的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胰外瘘的治疗:附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5~1998年我们对14例胰外瘘患者,除采用禁食、全胃肠外营养(TPN)、充分引流、抗生李永伟,男,32岁,大学本科,主治医师,郓城县中医院外科,274700山东省郓城县西门街67号刘风军,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山东省济南市文化西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胰腺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胰腺切除主要涉及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和胰体尾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两种标准术式。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现或处理不及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最近,随着对POPF的共识定义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报告研究了各种风险因素、预测模型以及针对这一系列复杂问题的缓解策略。尽管采取了这些策略,但POPF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下降。我们回顾了大量关于POPF的危险因素、预测、预防及管理方面的文献资料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病人胰腺手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3例行胰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50例。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胰管扩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清总胆红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12.001,95%CI 3.049~47.230,P<0.05)、病理类型(OR=1.605,95%CI 1.108~2.324,P<0.05)、胰管扩张(OR=1.177,95%CI 0.188~0.468,P<0.05)、手术时间(OR=1.641,95%CI=1.173~2.339,P<0.05)、术中出血量(OR=1.096,95%CI 1.094~1.099,P<0.05)、术前血红蛋白(OR=0.888,95%CI 0.823~0.921,P<0.05)、术前血清总胆红素(OR=1.359,95%CI 1.335~1.381,P=0.010)、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30,95%CI 1.064~1.004,P<0.05)。结论 男性、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壶腹部癌或十二指肠癌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管扩张则可减少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治疗胰头壶腹部肿瘤的传统术式,但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为此我们1994年7月~1998年8月开展了胰头体部切除的胰腺次全切除术,治疗胰头壶腹部肿瘤17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6例,年龄40~77岁.胰头癌7例(均为Ⅰ、Ⅱ期),胰头囊肿1例,壶腹部癌9例.1.2 手术方法 进腹探查肿瘤能够切除后,切除胃远端50%,胆总管下段及胆囊、全部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韧带下10cm空肠、胰腺大部,仅保留胰尾5cm.在切除胰腺时,要特别注意钩突及胰体近胰尾处的小血管,仔细分离逐次切断结扎,避免损伤脾静脉造成大出血.常规横断胰颈,向两侧分离胰头体部,同时清除相应区域的淋巴结.Machad ofkasai消化道重建术,即将近段空肠与残胰于结肠后做对端套迭吻合,再于吻合口的远端25cm处截断空肠,将胆总管与空肠远切端于结肠后做对端或端侧吻合,然后将空肠近切端与距胆肠吻合口远侧25cm的肠管做Y型端侧吻合,残胃再与此Y型吻合远侧20cm处的空肠做结肠后吻合完成消化道重建.于胰肠胆肠吻合口处放引流管于侧腹壁引出.  相似文献   

19.
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附477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本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肠吻合方式与胰瘘预防的关系。方法 :回顾 1 988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47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 ,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端侧套入吻合、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 ;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 :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 2 .52 % (1 2 477) ,96年前为 6 .78% (8 1 1 8) ,死亡 2例 ;1 996年后为 1 .1 1 % (4 359) ,死亡 1例。同时期吻合方式比较 ,1 996年前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端套入法 (χ2 =4.30 34 ,P <0 .0 5)。1 996年后的两种主要吻合方式中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端侧套入吻合法 (χ2 =1 3 .5778,P<0 .0 1 )。端端套入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纯内支撑 (χ2 =4.82 4 4 ,P <0 .0 5) ;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放置胰管外引流与单纯内引流相比相差不显著 (χ2 =0 .2 842 ,P >0 .0 5)。结论 :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吻合法优于端侧套入和端侧套入吻合法。在吻合技术不熟练时 ,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胰腺手术后胰瘘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或并发症 ,发病率高 ,治疗棘手 ,疗程较长 ,花费较多。我刊经常收到热心读者来函或来电咨询相关问题 ,例如 :胰腺假性囊肿与胰瘘的关系 ,如何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向胰外瘘的发展 ;再如 ,肝外伤特别是钝性伤时 ,如何在手术过程中避免遗漏肝内胆管损伤等。为了能使读者较为系统全面地认识这个问题 ,本期诚邀国内这一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希望能抛砖引玉 ,使更多医生、研究人员提高认识 ,如果读者在临床工作中有好的经验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继续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