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背景:咽部的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促使慢性咽炎反复发作的一个发病学基础,而负压治疗能通过生物力学的变化,改善炎症靶器官的微循环。目的:观察口腔负压对慢性咽炎患者的症状和甲襞微循环的改善效果。设计:随机单盲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2002—01/09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慢性咽炎患者65例;病程1-3年。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0)。其中,慢性单纯性咽炎36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18例),慢性肥厚性咽炎29例(治疗组17例,对照组12例)。方法:应用Hices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人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177;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主要观察指标:①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积分值低说明微循环状态良好。②治疗3个疗程后的咽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6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负压治疗1个疗程后,1/3患者症状显著改善;3个疗程结束后,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及咽侧索增厚等增生性形态学变化未见显著改善外,症状及咽部黏膜充血体征的出现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0.01)总有效率为89%。②负压使治疗组慢性咽炎患者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836&;#177;0.242降低至1.941&;#177;0.165(P〈0.01)。结论:口腔负压能明显缓解或消除慢性咽炎的症状和体征,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紧张性头痛指双侧枕颈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规治疗是药物对症疗法,但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患者,长期服药引起副作用。目的:探讨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微循环障碍改善机制。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象:于2001-12/2002-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紧张性头痛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8~28岁,平均23.4岁;病程1~6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方法:应用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应用治疗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①疗效判断标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进行疼痛量化评估,显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降>70%,有效:下降30%~70%,无效:下降<30%。②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放大260倍,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治疗3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结果:纳入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目测类比评分下降>70%治疗组7例(70%),对照组0例;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70%治疗组2例(20%),对照组1例(10%);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治疗组1例(10%),对照组9例(90%)。②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观察表明,负压使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18±0.68降低至1.97±0.41(P<0.01)。结论: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及调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紧张性头痛指双侧枕颈部或全头部的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规治疗是药物对症疗法,但疗效不一,特别是慢性患者,长期服药引起副作用。 目的:探讨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微循环障碍改善机制。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对象:于2001-12/2002—06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紧张性头痛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8-28岁,平均23.4岁;病程1-6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lO例。 方法:应用口腔负压仪,将负压施加器放入口腔的最适位置,调节负压维持在(0.05&;#177;0.01)MPa。治疗时间10min/次(首次应用治疗5min),1次/d,时间固定,5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同样口含负压施加器10min/次,但不给负压。①疗效判断标准: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进行疼痛量化评估,显效:视觉模拟评分下降〉70%,有效:下降30%~70%,无效:下降〈30%。②甲襞微循环观察与评价:应用XTL-Ⅱ型微循环显微电视系统进行甲襞微循环观察,放大260倍,常规检查左手无名指甲襞第一排管袢,记录微血管形态、微血流状态和袢周状态,按田牛等加权积分法对微循环障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3个疗程后的治疗效果,甲襞微循环观察结果。 结果:纳入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目测类比评分下降〉70%治疗组7例(70%).对照组0例;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70%治疗组2例(20%),对照组1例(10%);目测类比评分下降〈30%治疗组1例(10%),对照组9例(90%)。②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观察表明.负压使微循环障碍明显改善,由治疗前的中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总积分值由4.18&;#177;0、68降低至1.97&;#177;0.41(P〈0.01)。 结论:口腔负压对紧张性头痛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微循环及调整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棓丙酯注射液联合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于2005-10/2006-08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校医院、张家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为治疗组。应用注射用棓丙酯治疗,棓丙酯180mg/次,1次/d,连用2周;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循环显微镜,于治疗前后常规检查左手第4指甲襞第一排管袢,按田牛加权积分法对16项指标综合定量分析,判断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同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由治疗前的中、重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值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52±0.69,4.52±0.82,t=3.96,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表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等各指标经棓丙酯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棓丙酯联合降糖治疗能够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5.
火针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类风湿关节炎例4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结果治疗一疗程(10次)后,微循环有显著改善,管袢数目增多,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管袢形态、血液流态、袢周状态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火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为96%。提示火针治疗可改善类风湿患者的甲襞微循环。  相似文献   

6.
中药熏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治疗对腰椎间盘突m症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对69例腰椎间盘突出疗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动态观察,取无重要脏器疾病的健康成年人40名作为检测对照。中药熏蒸治疗以10d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结果检测结果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甲襞微循环存在明显异常,其总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主要表现为畸形管袢增多、管径异常、血流速缓慢和红细胞聚集。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显著下降(P〈0.01).其中以血流速和红细胞聚集的改善最为明显。结论甲襞微循环的检测结果证实了中药熏蒸治疗疗效确切,其甲襞微循环的“瘀血”状态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中药薰蒸法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S患者46例,采用中药薰蒸治疗。另选健康体检者35例做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结果治疗1疗程后,微循环有显著的改善,血流速度增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畸形管袢数下降,甲襞微血管渗出减轻。其总积分与分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0.001)。结论中药薰蒸治疗AS疗效确切,其甲襞微循环的“瘀血”状态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桔丙酯注射液联合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于2005-10/2006-08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校医院、张家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8例,为治疗组.应用注射用桔丙酯治疗,桔丙酯180 mg,次,1次,d,连用2周;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微循环显微镜,于治疗前后常规检查左手第4指甲襞第一排管袢,按田牛加权积分法对16项指标综合定量分析,判断疗效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同时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前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异常,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由治疗前的中、重度异常恢复到大致正常,治疗后总积分值低于治疗前(分别为1.52±0.69,4.52±0.82,t=3.96,P<0.05).②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表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等各指标经桔丙酯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 05).结论中药桔丙酯联合降糖治疗能够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异常及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9.
中药薰蒸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新  包力  韩明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1-7191
目的 通过中药薰蒸法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AS患者46例,采用中药薰蒸治疗。另选健康体检者35例做对照。观察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的改变。结果 治疗1疗程后,微循环有显著的改善,血流速度增快,红细胞聚集减轻,畸形管袢数下降,甲襞微血管渗出减轻。其总积分与分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lt;0.01-0.001)。结论 中药薰蒸治疗AS疗效确切,其甲襞微循环的“瘀血”状态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纳(丹奥)对心肌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12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丹奥治疗组(A组)68例和对照组(B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加用丹奥(80~160 mg/d),B组加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250~500 ml/d),疗程10~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奥扎格雷纳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意皮瓣循环的观察多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仪来完成,但未曾有过对随意皮瓣甲襞微循环进行过观察研究,而甲襞微循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周循环检测方法。目的:通过对随意皮瓣的手指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来了解皮瓣末梢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手部有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随意皮瓣修复而并未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共有23例按照皮瓣移植后受伤肢体及健康肢体指端的甲襞微循环分为皮瓣组和对照组,观察皮瓣移植后即刻、7,15d共3个时相的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结果与结论:皮瓣组移植后即刻微循环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微循环障碍。移植后7d,两组红细胞聚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清晰度、血流速度及渗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5d,两组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指端微循环的观测,能够了解皮瓣血运建立情况,给临床皮瓣断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夏爱萍  叶淑敏 《华西医学》1995,10(3):368-369
本文报导了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测,认为妊高征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病情监测,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正天丸对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性和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新正天丸对其的影响。方法: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0例,口服新正天丸对照组50例,口服氟桂嗪,疗程均为30天。并进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甲襞微循环的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性各项指标中除红细胞压积变化不明显外,其它各项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中只有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沉改变明显(P<0.05),观察组对甲襞四项积分示明显改善(P<0.05或P<0.01),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的改变是偏头痛的重要病理特征,新正天丸对偏头痛血瘀障碍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自体光量子血疗(UBI)对肝硬化的效果.本文选取90例肝炎后肝硬化,随机分为3组。在常现保肝治疗的同时,分别加用丹参及引本光量子血疗,疗程结束后观察甲皱微循环,总胆红素(SB)、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结果显示,丹参组和光量子组患者甲皱微循环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01)。光量子组患者肝功能亦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及丹参组比较差显著异(P<0.05)。提示自体光量子血疗在改善微循环和肝功能方面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the frequency of group A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in adults is assumed to be low,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frequency other than in military populations. METHOD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group A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in adults see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Throat swabs were obtained on adults (30 to 65 years of age) with sore throat and pharyngitis on examination. Swabs were also obtained in a group of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Of the 148 adults with pharyngitis, 65 (44%) had throat specimens positive for group A streptococci. In the 50 control subjects, all throat cultures were negative for group A streptococci.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group A streptococcal pharyngitis had school-aged children at home. CONCLUSION: The high rate of detection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in adults outside the military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意皮瓣循环的观察多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液灌流仪来完成,但未曾有过对随意皮瓣甲襞微循环进行过观察研究,而甲襞微循环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周循环检测方法.目的:通过对随意皮瓣的手指甲襞微循环进行观察,来了解皮瓣末梢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手部有皮肤组织缺损的患者进行随意皮瓣修复而并未进行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共有23 例按照皮瓣移植后受伤肢体及健康肢体指端的甲襞微循环分为皮瓣组和对照组,观察皮瓣移植后即刻、7,15 d 共3 个时相的微循环形态、流态及襻周.结果与结论:皮瓣组移植后即刻微循环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渗出方面均有很大的变化,发生微循环障碍.移植后7 d,两组红细胞聚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清晰度、血流速度及渗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移植后15 d,两组在清晰度、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及渗出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指端微循环的观测,能够了解皮瓣血运建立情况,给临床皮瓣断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Burnrehabilitationgroup:Thewoundsurfaceofthe40patients(aged17~45,32maleand8female)inthegrouphadbeenhealedbysystemictherapy1~6monthsafterburn.Theburnarearangedfrom33%~97%,averaged54.59%~17.30%.Thepatientsremaineduntouchedinonesidetoeatleast.Normalcontrolgroup:50normaladults(aged18~36,30maleand20female)wereselectedinthegroup.1.2MethodsTheherbalcontentsinbathingfluidincluded100gwildchrysanthemumflow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用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微循环、血流流变学及神经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营养脑神经等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长春西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加曲班,1个治疗周期(14 d)后,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甲襞微循环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甲襞微循环检测中管袢形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及NSE、S-100β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加曲班、长春西汀注射液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减轻神经损伤,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与甲襞微循环改变的关系。方法:对50例偏头痛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与甲襞微循环仪检测患者左手无名批甲襞微循环指标。并与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偏头痛组患者TCD示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头痛组甲襞微循环也呈相应的微血管狭窄,张力增加,加权积分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结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与甲襞微循环的异常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采用简便、无创的甲襞微循环检测方法。获得人体微循环信息,间接反映颅内血流动力状态,动态地监测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