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高度不足时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共完成52例、84枚种植体的上颌窦外提升种植修复病例.随访5年以上13例、3年以上24例、1年以上8例、1年以内7例.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剩余骨高度小于7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此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术中使用了Bio-Oss骨粉作为骨移植材料,采用非埋入式种植技术,6个月后进行修复.结果:总计52例患者,2例发生上颌窦黏骨膜破裂,但术后观察未发生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84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11年12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时种植修复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上颌磨牙缺失,可用牙槽骨高度不足3mm时,上颌窦外提升植入Bio-oss骨粉,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一例多数牙缺失,上后牙骨高度不足3mm患者行种植体植入,同期双侧上后牙区行上颌窦外提升植入Bio-oss骨粉手术。术后随访一年零三个月。结果:3个月时X-ray显示双侧上颌植骨区域已形成低密度新骨,与种植体形成紧密良好的骨性结合。术后6个月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随访一年零三个月,均达到种植成功标准。结论:上颌磨牙缺失,可用牙槽骨高度不足3mm时,上颌窦外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手术方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同期上颌窦内提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病例57例,其中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为(3.2±0.6)mm,微创拔除患牙后,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植入德国XIve种植体21枚,德国Ankylos种植体45枚,种植体与拔牙窝骨壁之间的间隙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代用品,缝合固定胶原塞以关闭拔牙窝. 种植手术后至少5~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6~24个月. 结果:临床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57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3~5 mm. 66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 57例患者均达到良好的临床和放射学上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 结论:上颌后牙区即刻种植及上颌窦内提升术不仅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区,而且缩短治疗过程,简化手术操作,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颌窦提升一期种植术9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上颌窦提升一期种植术治疗上凳后牙缺失牙槽嵴严重吸收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患者行10侧上凳窦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无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无上颌窦炎症,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上颌窦底提升5-10mm,平均7.5mm。术后6-7月均完成义齿修复。结论 上凳窦底提升加一期种植术,可以解决上凳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难以种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颌窦外提升加骨挤压同期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7例患者8侧上颌窦通过使用上颌窦外提升加类似内提升的骨挤压术,同期植入种植体9枚。结果窦底平均增加骨高度11 mm,随访3~13个月,种植体骨结合良好,2例已完成修复。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加骨挤压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肯定,可明显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上颌窦底提升术在处理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65名上颌后牙缺失患者,共103个植入位点。上颌窦底下方的剩余牙槽骨高度为2~9mm。其中,30例剩余骨高度为5~9mm的患者,采用超声骨刀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35例剩余骨高度为2~5mm的患者,行侧壁小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或延期植入种植体,随访9-30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高度为4.43mm(2.22~5.47mm);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高度为5.95mm(4.16~12.85mm)。103个种植位点中仅2例在术中发现黏膜穿孔,1例在戴牙后3个月出现种植体松动,其余种植体均形成良好骨结合,存留率为99%。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能够有效促进上颌窦内成骨,增加上颌后牙区骨高度,超声骨刀及外提升术中小开窗术式的应用,可显著降低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反应。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7,(6):544-548
目的观察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用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手术方式,共植入37颗种植体。在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统计种植体的成功率,拍摄CBCT测量种植体根部新骨形成的高度。结果 6个月复诊时,1颗种植体出现松动取出,其余36颗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1年成功率97.3%。受植区平均牙槽骨高度为(6.7±0.8)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2±0.6)mm。上颌窦底种植体周围有新骨形成,6个月平均成骨2.1 mm,12个月平均成骨2.3 mm。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时采用上颌窦腭侧壁扩张提升上颌窦底不植骨同期种植的手术方式是可行的,上颌窦黏膜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严重骨量不足的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的牙列缺损患者24例,牙槽骨高度2.0~5.0 mm,经上颌窦外提升术后同期植入3i种植体33枚,同时植入人工骨粉行骨引导再生术。种植手术后至少6个月完成永久修复。随访3~21个月,采用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100%,3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载,种植体上部结构无松动,仅1例种植体出现周围黏膜炎,无修复体崩瓷。结论: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严重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种植修复病例中疗效显著,可减少手术次数和治疗费用,缩短疗程,更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和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患者45例(50侧上颌窦,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于术前、术后当日或术后第2天及术后6 ~ 9个月的愈合期后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两种术式的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及种植体早期成功率。结果   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分别有19例和26例(上颌窦分别为21、29侧)患者;上颌窦底黏膜穿孔率分别为4.76%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过6 ~ 9个月的愈合期,两种术式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分别为(5.18 ± 0.48)mm和(7.32 ± 0.8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术式种植体早期成功率分别为95.8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3 ~ < 4 mm时,两种术式均安全可靠,早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开窗植骨与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 mm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9例(15侧)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同期完成一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9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无窦膜穿孔,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 mm,26颗种植体平均负载30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34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3 mm,手术操作中有3颗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发生率为4.1%(3/73),在73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71颗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成功率97.3%(71/73)。结论: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一种微创、简单、可靠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临床技术,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高度1.7—8ram的病例62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252枚,其中植入长度6ram的种植体192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0枚。其中上颌窦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部分植体使用上颌窦基台固位。3—6个月后完成永久修复。结果:62例252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9—26个月的随访观察及X光片和牙科CT检查,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结论:Bicon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病例种植修复中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2.
使用Summers骨凿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分析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OSFE)应用在重度萎缩(余留牙槽嵴高度<6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的可能性。方法:对1名缺牙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月锥体束CT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窦底的影像学变化。结果:通过OSFE技术植入2颗10 mm种植体,未作骨移植。6月后完成二期手术,随后完成固定义齿修复,随访观察2年,种植体正常行使功能。影像学检查显示上颌窦底发生改建,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结论:使用Summers骨凿技术可以在RBH高度小于6 mm的病例完成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外提升术同期不植骨种植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外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及效果。方法:30例患者上颌窦通过外提升在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共38枚。结果:上颌窦底平均增加骨高度5mm,所有病例均已完成修复,随访3~36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均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咀嚼功能正常。结论:上颌窦外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疗效肯定,减少了治疗的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经牙槽嵴顶进路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31例上颌后牙牙槽骨剩余高度5~10mm(平均高度7.1mm)的牙缺失者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术前摄X片测定牙槽骨高度,提升高度1~2mm者,仅植入种植体,提升高度超过3mm者,窦底放置Bio-Oss人工骨。结果:共植入40枚牙种植体,窦底提升1~2mm5枚,超过3mm者35枚,窦底平均提升3.70mm。分别植入Frialit-2种植体10枚,Xive种植体8枚,ITI种植体22枚。术后无术区感染和上颌窦炎症。X线片示种植体处窦底骨板呈半球状隆起,半年后见种植体与骨结合满意。结论:⑴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骨切开提升,可同期植入牙种植体,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⑵牙槽骨剩余高度5~10mm为窦底骨切开提升术的适应症。⑶窦底提升2mm以内者无需植入骨替代材料,术后4月可行义齿修复;提升3~6mm时需放置植入物,义齿修复应延迟在术后6~8月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牙周炎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3年7月因上颌后牙缺失的慢性牙周炎患者25例,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43枚,修复后随访观察6~70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总留存率97.67%,窦底提升高度≥6mm者种植体留存率为94.44%。42枚种植体成功负载,无松动或脱落。所有牙周炎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生上颌窦炎症,曲面断层片显示种植体根尖部与窦底之间可见新骨生成,种植体周围骨整合良好,窦底提升后上颌窦底至牙槽嵴顶的骨量明显增加。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无炎症,牙周探诊龈沟出血指数(SBI)0—1度。结论:对剩余骨高度不足的慢性牙周炎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非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方法:对21例上颌后牙区牙槽脊顶距离上颌窦底5-8mm,牙缺失的病人进行非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前,曲面断层片测量牙槽骨高度,提升2 ̄6毫米窦底放置bio-oss人工骨。结果:共植入29颗种植体,半年后种植体与骨结合满意,义齿修复后效果良好。结论:非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手术简便,创伤小,术后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区骨量不足3 mm的情况下,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并植骨同期将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2年4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上颌后牙缺失患者56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均小于3 mm,术中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并植骨,同期将种植体植入.术后3、6、12个月定期随访,分析及评估术后愈合效果及骨结合情况.结果:56例患者共植入72颗种植体,随访期间,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良好,种植体稳定.术后6个月行种植修复,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100%.结论:对于上颌窦底骨量不足3 mm的患者,术中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并植骨同期将种植体植入,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经牙槽嵴顶入路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牙种植体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5例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接受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骨并植入牙种植体,共植入种植体51颗,采用自体骨和人工骨的混合骨粉作为植骨材料,术后随访1-3年.结果:原牙槽嵴高度为4-8.9mm,术后提升上颌窦底高度2~6mm,平均提升高度3.98mm.种植体长度在8-13mm之间,平均11.5mm.有一例术后24 h有轻微鼻腔出血,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三颗种植体在二期修复前松动,拔除后有两颗重新植入获得良好的骨整合效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6-18个月行固定义齿修复,在随访期内未发现种植体或上部结构松动.结论: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较开窗式上颌窦提升创伤小,操作步骤简单,避免了二次手术,节约了患者的时间和费用,可以广泛应用于垂直骨量相对不足的上颌后牙区.  相似文献   

19.
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术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最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方法在同期植入种植体情况下的3~5年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采用2种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对70例(共81颗)垂直骨量不足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病例行上颌窦底提升及种植体同期植入手术,术后3、6、12、18~72个月检查上颌窦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1颗种植体因早期感染脱落,1颗种植体修复戴冠后松动取出,其余79颗种植体X线检查骨整合良好,术后4~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无上颌窦炎发生。经6~72(36.78±13.74)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结论:剩余牙槽骨高度6~8mm条件下两种上颌窦底提升方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无统计学差异,而使用DASK工具经牙槽嵴顶微创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适应证更广泛,可用于剩余牙槽骨高度2~5mm条件,患者手术痛苦小,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